101例产科出血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探讨

2015-01-31 05:04:45黄珂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院前急救管理模式

黄珂

101例产科出血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探讨

黄珂

【摘要】目的 探讨高效、科学、安全的产科出血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50例产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2012年2月~2013年2月5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在不同的院前救护模式中的救治效果。结果 实验组平均出车速度及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均快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日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高区域性孕产妇急救中心对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尽早针对产科出血的原因采取救护措施,可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产科出血;院前急救;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475000开河南省封市妇产医院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50例院前急救患者,均为产科出血的患者,加强对急救反应时间的控制以及对程序的优化管理,对出血病因的及早处理,及早的纠正和终止出血症状,取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由开封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派发的50例急诊产科出血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年龄20~37岁,平均29.0岁;其中病因为前置胎盘12例, 胎盘早剥8例,产后出血8例, 流产大出血16例,子宫不完全破裂2例,子宫完全破裂1例,急产3例,院前未能明确诊断者,以院内临床确诊为标准。选取了2012年2月~2013年2月由开封市妇产医院联系接诊的产科出血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27.5岁,病因分为前置胎盘13例,胎盘早剥6例,产后出血12例, 流产大出血10例,子宫不完全破裂4例,子宫完全破裂1例;急产5例。对两组就年龄、出血病因等进行比较差,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受理、派单时间及急救人员急救物品配备(1)迅速应答派发出车指令:实验组由开封市120急救指挥中心问清患者地址、病情、联系电话后立即通过120急救网络中心向我开封市妇产医院急救站发出派车指令,控制时间达到1 min受理完成,1 min派发指令。对照组由医院总值班兼职受理急诊求助电话,处理时间长、效率低。(2)出车时间:实验组为市120急救网络化全程管理,派车指令直接发送到救护车的车载系统,并配有GPS定位及地图,保证急救站接到派车单后可3 min内出车,并对路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了出车的时效性。对照组由院总值班向急诊科传达急诊出车信息及病情,出车较慢。(3)人员物品保障:实验组为急诊科的急救人员、已准备齐全的急救物品和所需药品,随时待命出诊。对照组由值班的产科医生兼职出诊班,如果值班医生有急诊手术,还需要联系备班值班人员。在人员和时间上均不能保证。

1.2.2院前急救与转运途中监护治疗 实验组的具体实施:(1)现场急救医护紧密配合,急救车到达现场后, 医生检查患者并做出初步诊断。护士迅速给予氧气吸入,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留置套管针、双通路输液[1]。(2)针对不同患者出血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方式。(3)转运途中的监护,胎盘早剥患者取左侧卧位,出血性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半卧位,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转运途中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路况好坏,实时对司机提出行车注意事项。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常规补液、吸氧治疗[2]。

1.2.3与院内救治联系密切 实验组在运送患者途中,通过急救车的车载电话及时向医院值班主任报告患者病情发展与现场救治情况、治疗效果。患者转运到院内后,急诊医生参与院内的后续治疗,保证患者治疗护理方面的连续性,减少漏诊与隐患。对照组缺乏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的病情联系,院内救治衔接较差。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LU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具体数值。其相关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测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出车速度

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出车速度分别为223 s和559 s,5 km内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别为795 s和967 s,5 km外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2 959 s和3 352 s,实验组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5.8天和9.6天;产后出血分别为5.8天和13.4天;前置胎盘分别为5.1天和6.5天;胎盘早剥分别为6.0天和8.2天;流产分别为3.3天和3.9天;子宫不完全破裂分别为7.0天和10.0天;子宫完全破裂分别为9.0天和13.0天;急产分别为5.0天和6.7天,经过对比,实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院前、院内病情救治的密切联系及预后

实验组所有患者在经过院前急救针对病因控制出血后均转运至产科病区,没有发生一例死亡。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半年没有出现产科出血并发症(如席汉氏综合症)。对照组产科出血患者仅在院前进行简单的常规补液吸氧治疗,针对出血原因的进行的止血措施全部只能在返回医院内产科病房和手术室后才能实施,其中产后出血患者有2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席汉氏合征。

3 讨论

在产前出血需要进行院前急救的病例里,主要是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由宫缩乏力、胎盘滞留和急产软产道撕裂引起的,这些疾病引起的出血,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止血,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随时可危机生命。因而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是国内外急救医疗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使实验组的院前反应时间大力缩短,把一些必要的院内救治措施提前到院前,“急”与“救”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为院内急救争取了时间、奠定基础,而院内抢救通过利用院前急救创造的条件将院前、院内治疗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急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付美芝,宋成.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2,8(1):44.

[2] 孙会兰. 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处理体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7):32-34.

To Explore the 101 Cases of Obstetric Hemorrhag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Model

HUANG Ke Kaifeng maternity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ient, scientific and safe management mod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obstetric hemorrhage. Methods Selected 50 cases with obstetric hemorrhage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51 cases 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3 as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effect of pre-hospital rescue mode. Results The average turnout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average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ponse times were fas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0.05, had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Improve maternal regional emergency center for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ake measures against the causes of obstetric hemorrhage ambulance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first aid.

[Key words]obstetric hemorrhage, pre-hospital care, management mode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3.087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3-0105-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714

猜你喜欢
院前急救管理模式
探讨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
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探讨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方法的效果比较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0:34:42
针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略议其战略发展内容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44:56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