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发展的嘉兴战略

2015-01-31 04:22吴晓云马红观杨晓波
浙江经济 2015年9期
关键词:腹地海河滨海

吴晓云 马红观 杨晓波

海陆统筹发展的嘉兴战略

吴晓云 马红观 杨晓波

“21世纪是海洋经济世纪”。2013年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嘉兴滨海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2014年“两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正式启动。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当前海洋经济由单纯的海洋开发向海陆统筹发展转变的大趋势,将滨海开发带动战略提升为海陆统筹发展战略,厘清嘉兴海陆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已成为嘉兴“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嘉兴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一是顺应“两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迫切需要。嘉兴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海运大通道构成的“T”形交汇地带,古代曾参与创造并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理应最大限度地融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对外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之中。二是适应嘉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嘉兴北部是生态功能区,中部主要布局传统制造业,因此嘉兴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就在滨海产业带。2000年以来,嘉兴先后实施的滨海开发战略与滨海开发带动战略,都过于片面强调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结果使得滨海开发对嘉兴腹地陆域经济的带动效应非常有限,陆域产业升级依然缓慢,且滨海产业带开发密度较低、体制机制不顺,近岸海域水污染极为严重。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海陆统筹发展,推进嘉兴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赶超发展。三是应对沿海地区加快海陆互动发展的现实需要。嘉兴周边城市,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与温州,以及江苏的连云港、南通等城市都纷纷提速海陆一体化发展,力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一员。江苏南通更是被列为省级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应对周边城市在海陆经济互动发展上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嘉兴迫切需要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积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

总体要求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总体部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滨海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海陆规划布局统筹、港口腹地联动发展、海陆产业互动发展、海陆集运疏体系完善与海陆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努力建成全国海河联运引领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和长三角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发展定位:

全国海河联运引领区。依靠嘉兴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河联运优势,促进嘉兴港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完善港口综合功能和海河联运网络,充分发挥内河网络纵深和腹地经济发达优势,将嘉兴打造成全国海河联运引领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在增强市级控制力的基础上,以试验区建设为着力点,统筹推进运河经济和海洋经济,争取将海河联运项目列入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框架,与舟山、宁波并驾齐驱或战略联盟,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

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以沿杭州湾北岸产业带为主阵地,以嘉兴滨海新区和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扶持一批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一批核电关联、化工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建成长三角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实施海陆规划布局统筹工程

顺势调整城市定位与行政区划。一是顺势调整现有城市定位。在当前“两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新背景下,应将嘉兴的城市定位由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调整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城市”,确立城市向海发展的战略方向,在重大规划、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布局上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加快现有城市中心区与滨海新区的联通和融合。二是尽快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围绕新的城市定位,建议撤销平湖、海盐两县(市),分别改为嘉兴市本级下辖的两区,并逐步将滨海新区和港口岸线开发范围向东西拓展,增强嘉兴市本级的综合实力和对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力,统筹推进全市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推进海陆空间布局互联。一是推进海域与陆域发展规划合一。抓住嘉兴列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城市的契机,推进海洋发展规划与陆域发展规划合一,实现海陆规划管理一张图。二是推动海陆空间布局互联。推动嘉兴9个沿海产业功能区和10个腹地制造业功能区,在空间上重新谋划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逐步实现“港区”+“核心区”+“外围区”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二)实施港口与腹地联动发展工程

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一是完善嘉兴港综合功能。加快嘉兴港作为区域综合性大港的相关生产性泊位、港口大物流园区、港口配套服务业建设。二是完善口岸服务体系。力争将独山、海盐两大港区列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推进嘉兴港区“大通关”体系建设,实现嘉兴与沪甬两地口岸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三是建设上海自贸区保税物流配套区。全力推动嘉兴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进与洋山港保税港区的“飞地”保税物流合作,打造上海自贸区配套服务的大宗商品仓储、交割中心。

推进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一是加快滨海新城建设。港加快构建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进一步优化滨海新区“一主两副、城乡一体”的城市空间布局。二是推进港城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嘉兴港与滨海新城的协调发展。

深化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一是加强三大港区的分工协作。推进乍浦港区码头功能调整与货种结构优化,支撑化工新材料园区发展。推进独山港区成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支撑独山综合物流园与石化产业园发展。推进海盐港区万吨级码头集群,支撑后方核电关联、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二是扩大港口联盟合作。全面深化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合作,提升集装箱中转能力,加强与杭湖绍三市等城市内河港的海河联运协作,强化与港口经济腹地的货源对接。

(三)实施海陆产业互动发展工程

积极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一是港口物流业。着力推进浙江嘉兴石油化工品市场、嘉兴煤炭中转基地等交易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大型石化企业的原材料物流,培育发展面向经济腹地的多式联运的商品仓储转运物流。二是海洋运输业。支持组建远洋、沿海和内河船舶运输公司以及集装箱联运公司,拓展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航线和外贸内支线。三是航运服务业。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航运服务业,启动滨海新区港城商务金融中心建设,推进完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多种质抵押融资方式。四是滨海旅游业。沿岸线加快构建九龙山度假区-杭州湾跨海大桥风景区-白塔山海岛生态旅游区-秦山核电科技观光旅游区-港区化工新材料园-海宁钱江观潮旅游区滨海旅游带。

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与临港先进制造业。一是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中国核电城,大力发展核电能产业,依托省级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等,着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加快实施嘉兴1#、2#、3#海上风电项目;以平湖经济开发区等为载体,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和海洋医药化工业。二是临港先进制造业。立足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和独山港区石化产业园,对接上海金山石化基地,打造长三角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立足中国核电城,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制造、核电运行服务等产业。

推进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互动发展。一是以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连接。依托临港产业,强化港口与腹地产业链接,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配套协作,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升港口与腹地产业的互动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双向兼并重组强化产业链互动作用。引导嘉兴腹地优势企业到滨海新区投资办厂,前向或后向延伸产业链;鼓励滨海新区优势企业在市域腹地布局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或营销网络。三是构建海陆复合产业链条。分别构建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清洁能源业、滨海旅游业等为重心的产业链体系,关联带动嘉兴陆域的机械、冶金、电子、电气、化工、建材、仪表,以及金融、科研与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海陆集运疏体系完善工程

完善海河联运集疏运网络。一是加快内河疏港航道建设。加快推进三大港区内河疏港航道建设,启动京杭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四改三”嘉兴段等重大海河联运项目建设,加快构筑“三横三纵一联网”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体系。二是完善三大港区海河联运集疏运网络。改造提升乍浦港区(一期)-乍浦港内河航道-乍嘉苏海河联运通道及以东西大道为主的疏港类道路,开发形成独山港区-独山排涝应急航道-黄姑塘线-杭平申线海河联运通道,启动建设海盐港区-长三河-杭平申南线通道。

完善公水、铁水集疏运网络。一是加快港区近距离疏港道路建设。建议近期将东西大道拓宽6车道,东方大道修建立交桥,远期在东方大道建设4车道疏港高架路。推动东西大道部分物流量分流杭浦高速。二是加快构建与沪杭一体化的铁路集运疏体系。推进铁路支线与港区的联接,重点加快乍嘉湖铁路、沪乍杭铁路与通苏嘉城际铁路工程的建设。

(五)实施海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一是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强化尚未利用岸线分区准入机制,完善已开发利用岸线监督机制,实施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码头、岸线资源。二是发挥海域资源效益。完善海域价值评估、产权登记配套制度,建立海域使用权、海上构(建)筑物交易平台,畅通海域使用权、海上构(建)筑物抵押融资渠道。

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一是健全污染防治机制。完善海陆污染同步监督防治,建立海域、陆域、岸线和产业“四位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二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构建完善海陆环境立体联合监测体系,强化滨海一带陆域重点企业排污监管和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腹地海河滨海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破冰开河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