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杰
·智库新锐·
思辩“互联网+”
杜伟杰
自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各地把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动“互联网+”热潮不断升温。面对热潮,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细细探讨。
互联网是不是中国的第五次“边缘革命”?
“边缘革命”是经济学家科斯及其助手王宁提出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改革观点,他们将中国经济改革中政府主导之外的由民间边缘力量主导运作的自下而上的改革称为“边缘革命”,最典型的有家庭责任承包制、乡镇企业、城市个体经济和经济特区。近期有学者把互联网看作是中国的第五次“边缘革命”,认为我国互联网经济过去十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走的是一条典型的自下而上“边缘革命”式的发展路径。
因为有了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出现各种体制外野蛮生长;因为有了互联网,经济发展中所涌现的草根创业是以往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互联网所具备的草根精神精髓是任何行业都无法与其等量齐观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确是“边缘革命”无疑。
但深入探究,互联网又与前四次“边缘革命”有根本差异。以往“边缘革命”需要政府在制度上进行明确的改革,需要政府打破以往的制度牢笼、清除以往的制度藩篱,然后才能变“边缘”为“主流”,形成巨大的发展浪潮。不同于以往“边缘革命”对政府制度创新的直接需要,互联网发展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创新,互联网的草根属性决定了其强大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新模式、新业态、新业务不断涌现,其发展最需要的是政府给予更宽松、更包容、更完善的创新发展环境,这也是推进“互联网+”的根本出发点。
推进“互联网+”的关键是什么?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互联网基础设施是推进“互联网+”的关键。“互联网+”的前提和基础是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和便捷应用,没有广泛安装和便捷应用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发展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更将成为“空中楼阁”。基础设施普及发展情况更是体现和决定了人的互联网化程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互联网化程度将决定“互联网+”发展情况。
根据阿里研究院的研究,在过去十年“互联网+”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特点,是一个由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过程,消费者在线是这个过程的最初起点。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仍更多地由消费者驱动,而且考虑到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7.9%,可以判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将保持消费者驱动发展模式,既由人的互联网化逆向带动产业互联网化,且人的互联网化程度越高,产生的动力越大,带动产业互联网化发展速度越快。
可以说,推进“互联网+”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完善基础设施,国务院近期着力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举措的战略意义正在于此。
推进“互联网+”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互联网与以往几次重大技术革命的区别首先是互联网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时空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实现连接一切、万物互联提供了技术性可能。然后在连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所有要素的虚拟化、数据化,数据成了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且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贺电中指出的,“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的生产力。”
然而,数据要产生价值,由“基础性资源”转化成“重要的生产力”,首先必须要实现流通。数据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产生价值,而且流通的范围越大,价值越大。而由于顶层设计不足以及各部门本位主义的限制,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中的数据不成体系,且部门壁垒森严,存在数据打通难、数据开放不足等问题,政府目前的数据公开远远无法满足发展实际需求,成为当前推进“互联网+”的最大障碍。
就此而言,和前四次“边缘革命”对政府制度创新的需要一样,推进“互联网+”不是不需要政府自身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甚至是需要更迫切。而且,基于互联网越来越显现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政府需要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更快速度上推动适应数据互联互通、广泛流动的组织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