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萍,欧阳明
1 玉溪师范学院理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2 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昆明 650091
教育技术:一种制造“人-机”系统的技术
龚 萍1,欧阳明2
1玉溪师范学院理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昆明 650091
在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文章以系统科学为基础,从教育技术“94定义”与钱学森技术系统定义对比和一些学者的看法这两个方面,指出可把教育技术看作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系统方法,然后从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概念界定、多数教育技术系统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整合为一个系统较合理以及教育技术重新解读四方面展开论述,得出教育技术不仅是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而且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系统主要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并进而对教育技术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解读,以期对教育技术研究及学科发展有所促进。
系统科学;教育技术系统;教育技术“人-机”系统
man-machine system
系统科学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技术是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
美国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作出的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是从教育技术学学科进行的,其中包含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从技术科学层次上,钱学森将系统定义为[1]: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系统的功能,因为从技术科学看,研究、设计、组建、管理和使用系统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这个定义中也隐含了研究、设计、组建、管理和使用5大范畴。
对比AECT的教育技术“94定义”和钱学森关于技术系统的定义,两者存在共同点:①两者都涉及设计、管理范畴;②前者的开发相当于后者的组建;③前者的利用相当于后者的使用;④前者的“评价”与后者的“研究”略微不同,但是研究可以认为内含有评价研究,研究含义更广。同时,“94定义”提示出,教育技术就是在为了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做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的系统,就是制造系统、设计系统、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和评价系统的技术,只是这样的系统是教育教学信息系统而已;而钱学森的技术系统的定义也通过研究概括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技术也在制造一类特殊的技术系统—教育信息系统。如此说来,不论是教育技术“94定义”还是钱学森的技术系统定义都高度一致地指出,教育技术是一种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
1.2 一些学者的看法
杨开城认为定义教育技术应该从技术定义出发[2]:技术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依据此定义,杨开城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系统的构造技术[2]。教育技术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从教育目标或者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经过特定的信息变换,确定各种约束条件,最终设计出特定的教育(教学)系统,这个系统作为一种预期的手段指向教育目标和需要。同时,他指出如此看待教育技术有诸多的合理性,能消解诸多教育技术现存的议题。
张祖忻在谈及教育技术的定位时,认为教育技术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而“创造系统”。“创造”包含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活动;“系统”就是“学习环境”。这样认识教育技术,揭示了它的根本属性,而这一本质决定了它的领域面貌,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教育技术系统构成了教育技术的领域[3]。
汪基德在《当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提到,教育系统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构成的一种人工系统,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及其联系、关系的总和[4]。但它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有着各种关系。而这些人工系统是技术运用于教育中所制造的教育技术系统。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关于教育技术系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系统方法。
大量的教育技术系统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可从以下从4方面来说明:
2.1 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概念界定
通过对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教育技术系统的回顾、研究,作者注意到以下这些系统:视听教育系统、语音实验室系统、广播电视教育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教学设计系统、微格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网络教育系统、移动教育系统、泛在教育系统、云计算教育系统、虚拟学习社区,等。这类系统除了具有各自的特性,还隐含着一些共性:①都具备人(包括教师、学习者、管理者以及教辅工作者)和机(包括硬件和媒体材料)两个相同的组成要素;②人机关系、技术支持下的人人关系、机机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交互关系;③都有促进学习者学习这个相同的系统功能;④都是他组织系统;⑤都具有人机特性。在这5个共性中,人机特性是其根本特性,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永存性。我们将教育技术中具有以上五点特性,尤其是人机特性的系统,称为教育技术“人-机”系统[5]。
2.2 诸多教育技术系统都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
教育技术里面,很多典型的教育技术系统都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都在做人机关系。其中比较典型的系统有:①陈丽在“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一文中所提到的具体操作交互—师生与媒体界面的交互,说的便是人与机交互[6];②黄荣怀在“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一文中说到与传统学习相比,学习要发生需要满足5个条件,说的也是人与机交互的条件[7];③余胜泉等在“e-Learn- 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一文中提到的网络教学范式的变化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人与机关系的变化[8];④崔光佐等在“课堂交互产生学习结果的认知模型与仿真研究”一文中将加涅的九段教学法修改为五段,为此建立的课堂交互活动模型,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在做人与机的关系[9];⑤衷克定在“在线学习改变了人的什么?”一文中指出,通过在线学习,机的知识增加,人的心理特征发生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机交互后发生的变化[10];⑥首都师范大学王陆在谈论虚拟学习社区基本概念时认为,虚拟学习社区不仅是学习化社会的一种学习组织,而且也是一个由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人所组成的人机系统[11];⑦广州大学李康在“网络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一文中说到,网络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技术环境、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若干要素组成,与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多了技术环境和人-机关系等要素,使其有了自己的特色[12]。
这些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中,人机特性是其根本特性。由于计算机仅有逻辑思维,不能像人脑那样思维,人脑的心理机制难以利用数学建模,不大可能被量化,所以这些教育技术系统必然要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因此,不论技术怎样发展,只要电脑永远不能替代人脑,教育技术系统的人机特性就永远不会消失,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就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很可能将永远存在。
2.3 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整合成一个系统较合理
以往,教育技术一般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的和人文的)分别视为不同的系统孤立地看待。然而,应该把二者作为系统要素整合在一个系统(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中更合理,更有利于人们研究教育技术的人机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也更便于人们将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教育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2.3.1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整合的合理性
一些心理学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密不可分、不可分割。①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13]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共享和参与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根本机制,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互动的、不可分割的;②同样,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13],人们对外界感知加工,并不一定发生在内部认知网络中,大量发生在外部世界的人们却没有觉察。当我们看一幅经过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得出的图表时,计算机虽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但应该说计算机和人脑一起完成了这个完整的认知过程;③情境认知理论认为[14],学习是个体与群体相互合作与互动的过程,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也不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会化的必经途径。
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中,学习者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个体,学习者个体心理与学习环境是交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同时,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中学习无处不在地发生,其中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也即人与机的互动)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将两者看作一个系统。
2.3.2 从与“94定义”相比较来看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整合的合理性
“94定义”将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分别看作不同的系统,学习环境作用于学习者,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的学习者受到刺激,便会改变自身结构,从而促进其学习,学习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是孤立地看问题。而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中,存在人与人、人与机之间物理的和社会的交互作用。随着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机作用于人,使人的心理结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发生了变化;人反过来作用于机,机能处理更多的事情,使学习者的学习无处不在,强调了人机的互动,应发展性地看待问题。
2.4 教育技术的重新解读2.4.1 教育技术的界定
综合上述有关教育技术系统以及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主要是对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技术。
此定义中,教育技术是制造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技术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研究对象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五大范畴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教育技术中的“技术”二字应该理解为系统方法,不是以往大家所理解的信息技术或其他什么技术。而以往教育技术学界从技术定义角度分析的方法也是不能推出教育技术定义的。这样说来,历史上曾沿用的名称“电化教育”比教育技术更准确,更不会误导人。此定义与教育技术2004定义,强调的促进学习、改善绩效,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亦不矛盾。
2.4.2 教育技术的内涵解析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由人机要素和人机关系组成。教育技术是做关系—人机关系,而做“人”是教育心理学重点考虑的;做“机”是媒体技术、信息技术重点考虑的,二者都不是教育技术讨论的主流对象。人机关系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区别于其他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人”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管理者、教辅工作者等人,“机”指教育中使用的各种媒体设备,如计算机、交互式白板、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泛在网络等软硬技术环境。人机关系包括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中的具有多样性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交融构成了特定的教育人机系统模式。教育技术所做的这种人机关系包括学习者、教师等人与各种教学支持技术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心理发展的关系,技术支持的教育传播关系,教学材料与特定的传播媒体相匹配的关系,系统中人人之间如何借助技术促进社会性学习关系,等。这些关系中有确定性的和精确的,而更多是统计性的和模糊性的。从输入和输出关系来看,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可以看成是学习者和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等的输入,通过系统内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人机交互作用,输出为一定程度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技能,心智得到发展的学习者,从而促进学习者学习。
以下我们从五大范畴来分析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设计”,即是对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设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人的模型设计。例如:学习者模型和教师模型设计,等,要能够支持在人员变更的情况下及时修改;②学习环境设计,包括物理学习环境设计、人际学习环境设计。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决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的设计,而是隐含着很多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价值形成有潜在影响的观念和人文因素[15]。人机交互学习环境是隐性的,存在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面对面或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机、QQ、E-mail、MSN,等)进行的人机交互[15],同时其间还存在着人与机、机与机之间的交互,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③教学材料的设计,教学材料需要符合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以及媒体技术能够识别。结合以上这些方面,我们提出在教育技术“设计”阶段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设计学习者模型和教师模型?如何设计物理学习环境和人际交互学习环境?如何设计教学材料?如何设计人机分工不同的系统?
教育技术的“开发”,即是组建、开发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多数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以只具备“有限理性”的人为核心,以人与机的交互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复杂过程,其复杂性根源来自于结构复杂性、边界复杂性和演化复杂性,以及面对这些复杂性开发系统内的所固有的“有限理性”的“人”提出的方法论、方法技术、环境系统所存在的局限性。对于这样系统的开发,我们需要依照设计方案,考虑如下问题:选择何种开发工具来开发?选取何种开发方法?如何搭建开发平台?如何开发教学媒体?如何开发人机分工不同的系统?
教育技术的“利用”就是对开发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如何推广使用的问题。教育技术是一个支持革新和变革的领域,对设计和开发出来的教育技术产品进行采纳、扩散、实施和制度化,是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问题[16]。我们应考虑:如何使用该系统?系统的使用环境是怎样的?在新的环境和学习者改变的情况下,系统是否适用?该系统可以推广到哪些人群中使用?
教育技术的“管理”即是对开发出来的系统的管理。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管理不是教育信息资源的简单堆积和罗列,而是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属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有层次、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并为其提供一个统一的、快捷的管理平台[17]。它涉及人、事、物,当用复杂性理论的WSR(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18]。在此,我们需要注意如下问题:用何种方法来管理系统?如何管理系统中人、机以及其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评价”涉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是对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功能的评价。评价问题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问题(不同的主体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对同一问题的评价可能都会出现不同);是一个非同名数相加的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是一个包含有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的问题。总之,评价问题是一个不良结构的复杂性问题。面对这些评价问题要做到科学、客观、公正、有效,用简单的还原论方法难以甚至不能奏效,必须用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在评价阶段,我们需要考虑:评价目的何在?采用何种方法评价系统?如何确立评价指标,是否能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技术的“评价”后进行的“修正”使系统得以进化。
诸多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按照其构成要素的特性和数量以及要素间的关联程度,可以分为简单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和复杂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简单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遵从“94定义”中所给出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DDIE模型;而复杂教育技术“人-机”系统中由于各种关系是复杂性的和非线性的,所以,我们需要在系统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中应用复杂系统论的方法。正如钱学森所说,凡现在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的问题,需要用复杂性的方法来解决[19]。那么复杂性的方法有哪些呢?作者已在“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初探”[20]一文中详细说明。
2.4.3 文中所界定的教育技术与“94定义”综合比较
文章对教育技术的界定与“94定义”相比较而言,两者存在共同点:都是在造系统;都有共同的目标(即促进学习者学习);都不能产生教育技术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关于教育技术不能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以下2点原因:①教育技术如大家所知是属于教育学科中应用层次的学科门类;②教育技术学就是相关科学原理和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媒体技术和系统科学,等)在该领域内的应用。
两者的区别表现这几个方面:“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大范畴即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开发的ADDIE模型,而它所适用的仅是对简单系统的开发;文中的界定既包含了简单系统开发的AD- DIE模型,同时也丰富了复杂系统的制作方法。对于复杂系统,我们应该按照与简单系统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整套关于复杂系统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方法来做。若是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方面来看教育技术,教育技术“94定义”属于方法论层面。概言之,文章所界定的教育技术既向下兼容了“94定义”,同时也有所发展。
如上所述,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而且主要是制造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系统方法。
该研究首先从教育技术“94定义”与钱学森技术系统定义对比和学者对于教育技术认识这两个方面,解读了教育技术是一种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的结论。接着从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概念界定、多数教育技术系统是教育技术“人-机”系统、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整合为一个系统较合理以及教育技术重新解读四方面展开论述,得出教育技术不仅是制造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而且是制造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结论。
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学是一个桥梁学科,如今也还未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按照论文中提出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对教育技术系统进行系统学分类,并可以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系统方法体系定义、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这些方面尝试建立教育技术系统方法体系,并可在此方法体系下展开系列研究。期望对后续教育技术研究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有所促进。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M].第1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6
[3]张祖忻.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2):5-10
[4]汪基德.当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53
[5]欧阳明,龚萍.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4):21-26
[6]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5):24-28
[7]黄荣怀,张振虹,陈庚,等.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6):12-23
[8]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3-15
[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M].第1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2-164
[1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M].第1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7-176
[11]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12]李康.网络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3,(3):7-9
[13]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3):4-10
[14]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8-12
[15]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27,140
[16]祝智庭,顾小清.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5-106
[17]孙凡士,田小勇.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4-251
[18]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和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3-21
[19]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5
[20]欧阳明,龚萍,高山.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6-21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technology for manufacturing man-machine systems
GongPing1,OuyangMing2
1ScienceInstitute,YuxiTeachers'College,Yuxi653100;2VocationalandContinuingEducationInstitute,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theory of systems science and its methodology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and has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Based on systems science, this paper compares "94-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ith Qian Xueshen's definition of technology system as well as some scholars' opinions.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n be regarded as a systemati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It also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n-machine system, the vast major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are mainl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n-machine systems, it is sensible to integrate learners with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o a system, an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t only mak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and that most of the systems are man-machine systems, which i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 connotation and pushe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s sc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玉溪师范学院特色(重点)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项目和玉溪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2014-05-28
龚萍(1986-),女,湖北十堰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及非线性问题研究、教学设计。
G40-057
A
1004-5287(2015)01-0005-05【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5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