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常胜,高璐夷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解构与认同
储常胜,高璐夷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李安电影;文化解构;文化认同
李安是华人世界最知名的国际导演,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对中西文化的独到理解。他善于用当代的眼光审视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电影以西方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描述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岁月变迁。李安电影拥有多元的文化主题,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孺慕思恋,又勇于批判和颠覆老旧观念。他电影中的文化因素始终在解构中传承,在矛盾中认同。李安以独特的文化解构方式,在人性冲突和抉择中寻找中西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李安根在大陆,长于台湾,学于美国的独特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世界人”身份。虽然他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致词中特别强调,他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并坦言他执导的眼光和思路“其实很中国的”。但是,李安文化身份的多元性无疑让他拥有全球视野和胸怀,所以他总能在多重文化交织中,本着宽容、开放的姿态解构和批判传统文化,调和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冲突,从而自由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他电影的深刻文化主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大陆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始于1994年张文彪《台湾电影业的困境》。2001年随着《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学术界掀起李安电影研究的高潮。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李安电影研究的论文达到两千多篇,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传统文化、父子关系、女性主义、美学风格以及叙事语言等。这些研究大部分着眼于李安的某一部影片或者几部影片之间的比较研究。本文是李安电影整体研究的探索,因为尽管李安电影的主题看似涉及方方面面,但正如人们所说:“每位导演一生只有一部电影”,李安电影总是离不开几个关键信息:父亲、爱情、人性。而这几个关键词总是围绕着东方哲学中的世界观。为了方便研究,笔者依据其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主题将其作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家庭主题电影,即“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中期爱情主题电影,包括《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近期精神世界主题电影,主要是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在西方求发展的东方人,李安尝试在中西文化冲突与矛盾中找到平衡的方式,试图从西方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构中华文明,构建新型的东方独特文化。
解构作为后结构主义的典型产物,在后现代话语中演变为文化解构或解构文化研究[1]p38。文化解构基于对现实文化的有力批判和对大众文化中的流行趋势的动态回应,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运作。李安电影的文化解构不是简单分析其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而是阐释其电影中揭示的不同文化的冲突以及不同文明的碰撞,从而达到对某一种文化的解释和理解。李安早期电影中对父权的挑战,中期电影对传统爱情观的纠结以及近期对人性的迷茫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然而,解构目的不是逃避、否定,而是直视文化差异性,剖析文化对立,在批判中达到同质文化趋同,异质文化趋融。
1.家庭观的文化解构——父权的挑战与救赎
祖籍江西的李安生于台湾的一个传统家庭,从小受到传统礼仪熏陶并深深感受父亲权威的李安在内心深处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节,这些在他的早期电影作品中得以体现。他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中充满着对父亲权威的反思与解构。儒家文化视孝道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石和个人行为的根本。在此影响下,中国传统家庭价值首先体现于父权高于一切的等级观念。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一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教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现代文明对旧思想的强烈冲击,以及普通人的家庭伦理受此冲击的巨大变化。构成“父亲三部曲”中的主要冲突就是家庭中父辈与子辈的矛盾。而父辈与子辈的矛盾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对立,也折射出现代社会集体意识与个人意志的冲突,反应了注重集体的中国文化与注重个人的西方文化的思维差异。《推手》中朱晓生的隐忍、《喜宴》中高伟同的反抗、《饮食男女》中三位女儿对老朱的叛逆都体现出李安对现代文明中父子关系的反思。李安电影中对父权的挑战体现于现代社会大家庭的消亡以及父亲权威的下降。传统家庭模式的消亡与核心家庭的兴起强调了家庭作为社会人的独立性私有观念,与个人主义原则相匹配。独立精神与个性自由的强调,特别是子女成年后脱离父母的社会现实导致了家庭观念的淡薄。家庭在个人地位的作用发生异化,这是中西方共同面对的问题,但在更注重家庭观念的中国家庭中,这种冲击与感受更为强烈,但共同的情感体验也同样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
李安电影中对父权的救赎根源于他对西方教育与生活方式的接受,他对家庭概念比他人更加敏感,对家庭伦理更加宽容,对性爱更包容。李安电影中的“家庭”是中国式的,是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载体,但是差异性在文化的碰撞中实现共存。解决冲突的方式不是两种文化的决裂,而是在妥协中融合。他重新定义了父子关系,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父权家长式到爱护与尊重的现代模式的转变。在中西方冲突中,李安尝试使用中西结合的戏剧性处理方式,突出成员之间的妥协和让步以便达到观众所期许的“团圆性”的结局。
2.爱情观的文化解构——超越性别认同的矛盾
李安的中期作品突出爱情主题,探讨性别关系。李安的《卧虎藏龙》改编于王度庐的同名小说,电影中的玉蛟龙是典型的侠女形象,展示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视野中追求自由、无性的个体原型。电影对女性的塑造重新定义了女性与世界、女性与社会的关系,这种改造和定位对中国的性别研究有着重要的意识形态涵义。然而,侠女本身充满了性别认同的矛盾。一方面,侠女的自我认同和对自由的追逐远胜于对爱情、对性爱的满足。她们拥有的强大技能足以使其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完全摆脱传统女性的家庭束缚。另一方面,侠女迎接复杂的社会挑战,在塑造侠义精神的同时也经历了自我边缘化的放逐。李安的另一部中期代表作《断背山》改编自安妮·普露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该片中李安巧妙糅合美国酷儿电影和西部牛仔电影,以同志题材进军商业市场,在主流爱情中求取平衡,透过社会历史的重构正面呈现同志性爱。用李安的话“我只是想表现一段发生在美国西部的真实爱情故事。他们以牛仔的身份出现只是故事所借用的表象。”李安用东方柔性的创作方法平静地揭示了另一层爱情内涵。影片聚焦的不是同性恋身份,而是主人翁面对世俗的束缚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压抑以及对自身的怀疑和否定。电影所解构的正是某种普遍的情感。爱情不可局限于男女之爱的固定模式,而是可以超越国界、年龄、地域,当然也可以超越性别。当爱情抛弃世俗性别需要,人们可以感知爱情的最高境界,也可远离世俗狭隘和人性扭曲。李安采用西方好莱坞电影的美学,把美国西部牛仔片酷儿化,把美国白人的同志文化乡土化。他用含蓄的东方之道解构《断背山》的另一重文化意义,让爱情真正穿越语言、民族和国别的界限。
3.精神世界的文化解构——信仰和理性的冲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最近的一部作品,此佳作使其成为首位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亚洲导演。[2]p32影片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导演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信仰和理性的深刻思考。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中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个层次。本我是原始的冲动,是最初的天性。而自我总是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根据外界和现实对本我进行控制和约束。李安的近期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电影人物“派”的精神世界的解构。电影中的老虎就是派的内心本我的象征。派内心一直充满矛盾,在精神与现实之中进行挣扎,在信仰和理性中抉择。派的精神世界的矛盾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父亲崇尚科学和理性,母亲却追求宗教信仰。早年,派更多地趋同母亲的精神追求,更愿意接受信仰的洗礼,甚至挑战父亲的权威,私自接近老虎差点丧命。残酷的现实经历让派从反叛转为对父亲威严的臣服。在海上漂流中,所有精神世界的恐惧、欲望乃至希望与依恋都浓缩为派与老虎之间的关系。孤独漂流,内心充满恐惧,派渴望与老虎接近并共存,但恐惧受到伤害,这种精神世界的矛盾正是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更是信仰和理性的对抗。影片中的食人岛、鱼、雷电等这些超自然的力量可以视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约束的压抑本我冲动[3]p50。但是老虎对雷电的恐惧,食人岛神灵给予的救赎,成群飞鱼带来生命的延续,这些电影的细节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体现了人物精神世界的斗争与自我完善,同时也表明在危难时刻,除了理性的力量,宗教信仰在人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强大能量。在此无助孤寂的漂流中,信仰赋予人克服苦难的毅力,维系理性判断的力量。
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4]p20。 因此,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渐进过程,是在冲突与变迁中认同新文化因素的动态概念。
李安电影的题材多元,具有泛文化性。他致力解构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保守、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在中西文化碰撞和冲突中突破民族性的狭隘,呈现其独到的文化思考,以跨文化的视野将中西方文化理念、价值观点融为一体,达到中西文化认同。
1.承认冲突、协调妥协中认同
李安的电影是跨文化的传播,是在美国文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反思[5]p27。美国文化因为移民文化的植入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文化变迁甚至世界语言的“克里奥尔化”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认同在西方世界体现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在其社会文化结构中实现自身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认同,而协调妥协成为文化认同的基本形式。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冲突很多都是通过妥协从而达到矛盾和解。
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是典型的揭示中西家庭文化差异的电影。电影展示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和父亲形象在中西文化冲撞中的解构和重塑。《推手》中的老朱最终离家出走,住进老人公寓,接受美国人的养老方式就是以妥协的方式协调中西家庭观念的平衡,中西文化的冲突也在折衷、协调中实现认同,实现异质文化的共存。《喜宴》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道德标准与高伟同对同性爱情、个人幸福的追求成为影片阐释中西价值差异的焦点。最后伟同父母在抱上孙子的情况下默许儿子的同性行为,而伟同接受与崴崴的孩子让矛盾和冲突在协调和妥协中化解。中西文化碰撞造成的心灵的失落,精神的痛楚也在两代人的各自让步中得到平衡和解决。李安中期的爱情主题的电影也都充满了传统婚姻价值观与同性爱恋之间的冲突。李安并无宣扬同性之爱的合法地位的意图,而是挖掘人性情感的共通之处。这种寻找真爱,寻觅超越民族、地域、国别、文化的真实情感自然不容易,而中西文化在交流、妥协中实现情感互通是爱情认同的基础。
2.中西合璧,求同存异中认同
李安深受中西两种文明的影响,他对两种文明都有深厚的理解,他的电影更折射他对多元文化的解读。李安的成功说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并不相违背,反而有可能是相辅相成的[6]p64。他立足文化共性,打破审美隔阂,在获得异域文化接受的前提下,凸显自身文化,从而实现东方文化在西方世界的认同。亨廷顿认为:“信息时代的世界必然会走向统一的现代文明。而各个民族文化的断层线将变得模糊”[7]p233。全球化的背景下,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所难免。李安电影在承认和再现这种差异性的同时,积极寻求异质文化的共性。用西方的表现手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从东方的视角解读西方文明。李安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点,用电影的跌宕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让中西方观众体验电影故事所揭示的人性真理,冷静思考人类共同的情感流露,用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对影片进行解读和表达,令西方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触动和心灵的震撼,这是西方导演表现同主题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李安的所有作品都有求同存异的文化认同特征,因为他善于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将东方的文化立场和西片的品质相结合,使自己的电影能够确保高品质,兼顾艺术与市场、东方与西方,达到中西贯通的境界。
综上所述,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民族文化要融入世界必须保持自身文化。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虽存在冲突和矛盾,但是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不可回避,而应该在接触中发掘自身文化的特色,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李安电影成功地解构传统文化,直面描述中西文化的冲突,在批判和解构中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从而实现异质文化的相互融合,达到跨文化传播目的。李安在对异域文化的表达中,找到文化的共同点,在表达差异的过程中,使得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看到人类文明的共性,实现文化认同。
[1]肃草.关于文化解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1,(6).
[2]张克荣.李安[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3]李东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精神分析解读[J].电影评介, 2013,(2).
[4]冯天瑜.中华文化词典[Z].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拉里·萨默瓦导.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韩国秀.多元文化融合中李安电影的东方传统与跨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8,(23).
[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徐国红)
Cultural Deconstruction and Identity in Ang Lee’s Movies
CHU Chang-shen,GAO Lu-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One of the great themes of Ang Lee's movie is 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ea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Ang Lee represents his own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values judgments on the family ethics,love concept and humanity characteristics.Ang Lee with"an international identity"is able to deconstruct and remould the oriental culture through his movies,mak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loser to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so as to achieve an ultimat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g Lee’s movies;cultural deconstruction;cultural identity
J905
A
1009-3583(2015)-0065-04
2014-12-06
安徽省人文社科专题项目(SK2012B428);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12SQW065)
储常胜,男,安徽潜山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