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对“走转改”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2015-01-31 01:06陈铭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走转改孝感稿件

□陈铭

(孝感日报社,湖北孝感43210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对“走转改”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陈铭

(孝感日报社,湖北孝感432100)

市民眼中城市二十年的沧桑巨变;企业在阵痛中转型升级;村办幼儿园的探索;村民对告别脏乱差的期盼;奔走在城市与故乡间的无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笔者采写的稿件呈现的多是真实而鲜活的基层,是正经历着复杂、探索和新生的基层。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从深入基层到写出稿件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

新闻能讲故事吗

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过:“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做记者好比当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写作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把故事讲精彩,新闻就精彩了。

多名记者报道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人写得精彩,大家喜欢阅读;有的写得生涩难读,区别在于讲故事的能力上。

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最受观众喜欢呢?细节化、情节化。这是新闻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也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平民视角所带来的结果。

如笔者采写的《在奉献中收获幸福》,讲的是一位82岁志愿者肖春芬的故事。记者走进他的生活,发现老人异常节俭,一天只吃两餐,每天花费不到4元钱,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穿的是儿子的旧衣服,却几十年如一日,帮助失学儿童、患病街坊。几年前,老人做过胆囊摘除术,因患肿瘤胃切除了五分之二,隔三差五需打针吃药,但仍省吃俭用,宁可苦自己,也要助他人。

采访中,笔者走访了10多位街坊和老人曾经帮助过的人,了解到老人的一个个小故事,挖掘到了鲜活的新闻素材。回来后,三易其稿,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传神细节,平添了稿件的立体感、生活味。

在“魅力孝感20年”系列报道中,笔者采写城市建设篇,不想罗列太多的数字、干巴枯燥的概念,而是通过讲述彭家湾菜市场居民彭华新的用水改变、同升村67岁老人左桂枝亲身经历的城市排污管道的变迁、出租车司机李新伟感受到的城市变化等小故事,以群众的视角看事情、用群众的语言写稿件,运用身边的故事,折射城市建设的点滴变化。

再如,《为了甜蜜的事业》一稿,为把李体进这个基层男计生干部塑造好,笔者整个行程中都在跟受访者不停地闲聊、拉家常。与李体进、他的同事、来办事的村民的闲聊中,了解到主人公工作的艰辛、执著和对乡亲们的情谊。风雨中,李体进骑着自行车,歪歪扭扭地艰难行进,只为给张大爷送《计划生育条例》;了解计生条例有变动,利用休息时间给村民送申报表;顶住家人的压力,坚决不给表弟“开绿灯”……这些细节都是在闲聊时挖掘出来的。把这些小故事融入新闻稿件中去,通过这些有趣故事的娓娓讲述,新闻报道就丰满了、精彩了。其实,闲聊就是挖掘故事,是组织和完善故事的过程。

新闻与故事,外表看似矛盾,实际上内核是一致的。从走基层开始,如何处理信息量与故事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笔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小人物能做主角吗

“走转改”活动中的报道,很多新闻媒体大胆突破了传统的“典型”模式,以大量“非典型”的小人物的生活常态替代了以往“正面报道”中“典型”当家的报道模式。

这些来自基层的小人物:农民工、修理工、基层干部,皆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他们的生活平凡,事迹也平凡,诉求更平凡。

报道中,笔者把焦点对准了村支书伍运高、老寿星陈教坤、茶农盛云华、农家子弟杨军、逐梦生态农业的李文英,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看他们的大不易,晒他们的小幸福。

像《在城市和故乡间奔波》,文章没有停留在写农家子弟杨军如何创业变富的过程这个层面,而是将笔墨的重点放在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孩子,奔波在城市和故乡的两个家之间的无奈。走出农门后,把父母带到城市,想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不想父母却并不快乐。文章不过700字,刊发后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引发了关于家、关于老人、关于责任的讨论。

“走转改”报道中,展现了普通百姓的大量诉求。但是这些草根劳动者的诉求并非以往典型人物“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这样的豪言壮语,却有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的期盼。比如,《村民期盼告别脏乱差》一文,笔者将目光放在农村“垃圾围村”的困局上。针对农民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盖上了新房,用上了太阳能、空调,村民的生活逐步现代化,但垃圾处理方式却十分原始,依旧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问题,笔者通过走访村民、村干部,真实反映了村民希望改善卫生条件、建议垃圾集中处理的诉求。

正是伍运高、杨军、盛云华们的现实经历、真实故事、朴素诉求使报道得以成立并具备张力,折射了农民创业的艰辛、做好基层工作的不易、农村环境整治等社会热点问题和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当他们具备了这样的样本意义,就不再是所谓的“小人物”,而是为千千万万相同境遇的人群代言的“大人物”。

这些稿件有的五六百字,多的也不过千余字,读者反映说,稿件分量不是轻了,反倒是重了。因为这些稿件意蕴深邃,针对性、启发性增强了;这些稿件没有花里胡哨的描写,没有大而不当的语言,用老百姓原汁原味的话也多了,感觉真实可信。

“走转改”的过程,让笔者既收获了一些好稿件,又对新闻的内涵、写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走基层”已经不再是一个专栏的名称,几乎所有重大报道都与“走基层”相结合,许多日常报道也自觉运用了“走基层”的理念、意识、手法,“走基层”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

(本栏编辑:云)

猜你喜欢
走转改孝感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兴安加油——致敬赴孝感医疗队
孝感令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