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勇
(郴州日报社,湖南 郴州 423000)
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正以秒为单位在计算,报纸上的很多新闻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明日黄花”。市州报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生存与发展?笔者认为,一方面,报纸要拥抱互联网,与之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报纸也要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慢工出细活,在地方特色上做足文章,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更贴近实际。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市州报不要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而要把互联网好好利用起来,为我所用。互联网是一个工具,新媒体可以用,传统的市州报也可以用。现在很多传统的产业都在“触网”,电商、网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传统的市州报可以把报纸的优势嫁接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上的优点也可以“嫁接”到市州报上来。市州报不能简单地与新媒体比传播速度,应与其进行报网互动、融合发展。现在很多市州报都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有了自己的手机报,有了自己的数字报电子版,这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市州报所作出的改革。但是,在报网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还要再下一番功夫,让报纸更快更深地“触网”,使报纸这一传统产业尽快进入“互联网+”产业。
进入“互联网+”产业后,报纸的互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变。例如,可以在报纸的版面上开设互动性强的相关栏目,在市州报纸上引入网络热点话题。比如春节期间,纸媒可以设置“我看羊年春晚”、“春节回乡”、“春运在路上”等话题,把本报社门户网站上的有关声音和新闻刊登出来,还可以使用一些网络化的语言制作标题,拉近读者距离。借力网络,市州报可以把“开门办报”贯彻落实得更到位更彻底,同时也为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与群众声音的反馈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市州报还可以充分发挥纸媒与网络媒体各自的优势,共同就一个大型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按各媒体特点进行差异性传播,手机报、网络新闻突出报道动态报道,纸媒突出深度报道。
与网络新闻比快,无异于自寻“死路”。报纸在新闻的采写上如果要有所突破,那就要更加注重深度报道。
“抢时间”抢不赢,报纸就抢新闻背景,以背景作“绿叶”衬托新闻这朵“红花”。重大新闻发生以后,网络新闻早已传遍世界,但是在新闻背景上还可以大做文章。不但要让人们知道“是什么”,更要让人们知道“为什么”,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办”。例如,2008年郴州发生冰灾,来郴州抗冰救灾的各界人士很多,报道动态的消息,肯定赶不上网络新闻,但是,我们对来郴州救灾的人员的背景进行分析和报道,推出了一批重大典型人物,挖掘了这些人物的相关新闻背景,这些视角独特的报道更能打动人心。尤其是《唐山农民十三兄弟》一文,不仅报道他们来抗灾,更报道他们感恩郴州在唐山大地震时的帮助,以感恩的心来郴州抗灾。后来,唐山农民十三兄弟成为了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抢时间”抢不赢,报纸可以抢深度分析。网络新闻在速度快、海量信息的同时,很容易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相对而言,报纸就比较精干了。当读者从网络上看得云里雾里时,报纸采用深度分析的方式,让新闻更耐读,更可读。有深度新闻做主打产品,报纸的质量、水平和格调就会显现出来。
“抢时间”抢不赢,报纸还可以做好系列组合报道,突出版面视觉效果。相对网络,报纸的空间很小,但是“尺水起波澜”,更见真功夫。报纸可以用消息、言论、图版、通讯等形成组合,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郴州日报》的重大报道《盘点“新三年”》,把原来看来是一般性的工作报道作出了磅礴气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地方的,就越有乡土气息。市州报纸的地方特色省级以上媒体无法取代,越是突出地方特色,也就越有竞争力。
突出地方特色,要多接地气,多听民声。新闻的“鲜鱼”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材料上。深化“走转改”,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用手中的笔,采写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作品。《郴州日报》开设了“深化‘走转改’”专栏,而且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了“行走郴江”专栏,向读者呈现来自基层的新闻。要接地气,更要暖民心,尤其是是对于一些监督性的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之后要更加注重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比如,《郴州日报》开设的“市长热线联盟”、“党报帮你办”等栏目,不但反映问题,而且追踪问题的解决。这样有始有终的报道,更能有效拉近报纸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突出地方特色,要做到上下结合,把大政方针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网络新闻迅速通过网络传遍全国。市州报如果只单单报道动态性消息,只做简单的转载和复制,肯定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因此,市州报要在上下结合上多做文章,找准体现党的主张与基层变化的切入点。记得2005年全国免征农业税之时,笔者采写了一组系列报道,其中就有一篇《免征农业税,乡镇干部角色大转变》,把上级政策与郴州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效结合,在郴州很多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产生了共鸣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