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鹏,胡咏君
(1.卡斯塔集团计划部,广东 梅州 514759;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0)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6卷第2期,2015年6月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Vol.16 No.2,Jun.2015
高等学校实施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策略建议
董鹏1,胡咏君2
(1.卡斯塔集团计划部,广东梅州514759;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科技创新已经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正确的科技创新政策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但是,目前高校科技政策在管理、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科技创新工作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政策实施问题的研究,试图在科技创新管理的制度、评价体系指标等方面,找出改善此项工作的办法和策略,为高等学校和政府今后制订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政策;实施
0引言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和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期望越来越高,高等学校不仅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重担,还要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1]。然而,当今科技创新政策在高等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应当采取的对应策略进行研究。
1高等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集知识创新、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一体的高等学校,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且已成为科技知识生产的“母机”[2]。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有着全面的促进作用。当前在高等学校科技政策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科研人员作为一个具有高层次科学文化素养的群体,在物质相对满足时比较重视内在自我心灵和外部社会活动的感受,有追求学术成绩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因此,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者要关心和理解,积极创造条件来保证他们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更要研究和关注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认为搞科研是教师的事,科研带来的“名”和“利”都是教师的。因而对项目负责人实行“谁申报,谁负责”,项目负责人从项目构思和项目申报、项目开展和项目经费使用、一直到最后项目结项,期间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来组织完成。作为管理部门,只是代表高校对课题进行担保和经费管理,这种认识上的缺失造成了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没有真正尽到管理职能。再者,一般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经常以入校科研经费多少、科研项目数量、科研项目级别和层次以及科研奖励的级别数量等来评价科技创新的研究水平,“重申报,轻研究”,许多高校的管理部门常常存在攻关行为,用资金奖励、配套经费等方式刺激教师申报项目。最后,高校对科研项目进展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各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把科研创新经费当成个人“小金库”,缺少法律意识,把科研经费占为已有的现象时有发生。
科研项目通常以经费形式来体现,上级政府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进行宏观控制,高等学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严格把关。课题结项时管理部门要对课题经费的使用进行审计,对不合乎要求的经费支出要由高等学校承担责任。这就造成了高等学校对教师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管制过于严格,制订复杂繁琐的报销程序。在具体实施时严格要求报销发票和程序合乎规定,而对具体使用方向不去监管,因而造成各种不规范行为经常发生。一方面,上级经费划拨部门无视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性质,没有具体分析科技创新经费的使用特征。在申报项目之前,申报人就被要求对具体的经费使用方向进行预算和分配,最后严格按照预算分配方案进行审计。科学研究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工艺流程,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生产工艺标准参数可对照、考核及调控,没有明显的可视性和可控性,一些不可控因素会影响项目研究的进度[3],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存在种种不可控的经费支出,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只能先编造预算,再拼凑经费支出凭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往往不是一个部门,没有有效的协作机制和信息传输机制,也会造成实际工作中经费使用的无序,进而造成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如何对高等学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价一直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只有在符合高校科研规律时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衡量科研工作,才能使评估结果符合实际、可信度高,才能使评估起到奖优促劣、推动科研工作发展的作用。现在的普遍做法是把教师的评价与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结合起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通过教师的三大任务完成情况来具体量化考核教师,并且和职称、岗位聘任直接联系起来。科技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评价时就量化表现为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和数量、科研获奖级别和数量等等。而没有真正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4]。这种考核机制和评价指标不能对科技创新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评价,从而导致教师在科技创新研究过程中重视论文发表,忽视科技创新应有的本意,形成大量的科研成本投入浪费,却没有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高等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政策的改进措施
对于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加强和改进。
2.1.1制定科技创新管理的规章制度
高校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用立法程序和手段来建立和健全,要做到有法可依。由于国情的特殊,行政部门往往掌控较大的权力,而具体参与科研过程的研究者则掌控较少的决策与掌控权,学术权力的缺失导致在高校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往往是基于关系而非科研项目的优劣[5]。因而,需要依法制定相关政策,要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责、权、利合理分配,同时集中整合高校科技创新内外部资源,解决高校科技创新管理政策体系面临的问题。主要要抓住两个层面: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机能,进一步健全高校科技创新政策,针对各级政府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需求,做到统一协调,同时相互配合和补充;继而充分调动高等学校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配套而健全的科技创新政策,各管理部门之间,要充分考虑与上级政策的衔接和配合,提高政策协调性。
2.2.2优化具体管理细节并加强监管力度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完善,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发展,影响到科研资源整合、科研项目进度、科研成果质量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水平[6]。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部门要逐步加强对上级政策的吸收和消化,在优化具体管理细节方面进行改进,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的监管力度和运行效率,注重实施效果。首先,要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仔细研究和分析,结合上级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要求,对高校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改革,既要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要进一步规范高校科技创新政策的运行,在人员方面、基建方面和公用经费方面明确科技创新经费分配比例结构,实行经费的专人负责制度,从而实现高校管理者对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与监督。第二,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财务审计和检查等的防范措施,研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科技创新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的关系,进一步促使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运行。第三,对高等学校内部科技创新中的腐败问题也要加强防控。
2.2.3重新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指标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政策指导进而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在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方法中要明确制定“量”和“质”并重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实现多样化和综合化,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来引导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准确制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指标,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评价效能,防止出现片面追求“量”而忽视“质”的现象。
2.2.1高校教师要强化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法律意识
我国高等学校在科研项目上普遍实行课题制管理模式,致使在高校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课题负责人直接负责经费的支配使用,由于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了经费乱支滥用的现象;另一方面促生了权力寻租现象,人们总把这类问题视为教师进行学术活动时产生的“次生问题”,认为只是科研道德和学术风气方面的行为不端,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违法现象。这两方面的认识成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经费使用中的违法和腐败滋生存在的重要诱因。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高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自觉把个人行为纳入廉政建设范畴,加强廉政建设,从思想根源上根除腐败意图,增强自身的防腐拒变能力。
2.2.2认真执行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管理制度
管理的规范必须有健全的和科学的制度作为保证,完善的制度是确保经费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前提。人都有私欲,仅仅靠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制度制约的话,私欲膨胀便没有止境,就会滋生腐败[7]。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政府和高校的科技创新政策,学习相关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经费使用和支出符合相关制度要求,逐步消除钻空子和找漏洞的心理,树立正确的认识。高等教育是一个为人师表的阳光事业,教师要做到认真执行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管理制度,主动接受监督。
2.2.3正确对待科技创新工作的审计和监督
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建设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是遏制科技创新领域各类腐败和寻租活动的重要措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都要按规定实施信息公开,接受监督,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8]。高校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科技创新工作的审计和监督,主动接受相应的审计和监督工作。在科技创新项目进展中,项目负责人要主动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和沟通,对科技创新项目进展、科研经费使用及研究成果进行汇报,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与道德建设环境,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海英.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的若干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9.
[2]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1):183-185.
[3]何忠良.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3-36.
[4]孙佰清.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绩效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31(6):803-808.
[5]李淑皎,刘云飞.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流程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30-31.
[6]郑罡.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4,(25):32.
[7]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7-170.
[8]王延觉.主动创造全面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6-8.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unter measures
DONG Peng1, HU Yong-jun2
(1.Planning Dept of Carlstar Group, Mei zhou 514759,China;2.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han 430070,China)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currently an important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rre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wev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many problem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ork can’t get the maximum.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higher sch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trying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tc., to find a way to improve the work and strategy,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provide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higher sch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文章编号:1671-234X(2015)0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1-234X.2015.02.017
作者简介:董鹏(1980-),男,陕西安康人,战略研究员,E-mail:xidadongpeng@gmail.com。
收稿日期: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