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劳动力市场趋势会导致亚洲劳动权进步吗?——对4个亚洲国家劳动力市场趋势及其对劳动者权利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

2015-01-31 09:14周磊黄晓昱张丽华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劳工组织增长率劳动力

● 周磊 黄晓昱 张丽华

近期劳动力市场趋势会导致亚洲劳动权进步吗?
——对4个亚洲国家劳动力市场趋势及其对劳动者权利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

● 周磊 黄晓昱 张丽华

管政府对改善和加强劳动法的承诺仍然是保护劳动权的首要保障,市场机制也可以在促进劳动权的进步方面有所作为。本文考察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就业增长的劳动力吸收率来评估这些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并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GDP预期增长率和基于回归的就业增长弹性数据预估接下来五年的就业增长率。研究发现,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某些亚洲国家的预期GDP和就业增长率高于劳动力的增长率,这意味着在某些行业部门将出现劳动力短缺,未来的劳动力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发展模式,所以产业升级的需求十分紧迫。最后,论文给国际劳工组织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建议。

亚洲 劳动力市场 劳动权

就业政策公约(1964.122号)是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四个优先公约之一,虽然该公约不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公约,但它仍是国际劳工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2号公约力图通过经济、金融和就业政策实现这样的目标:无论种族、信仰和性别,所有人都有权自由而有尊严得、在有经济保障和平等机会的前提下追求物质幸福和精神发展。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权工作,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而适当的工作条件并免受失业威胁。 目前,102个国家批准了122号公约,中国和印度分别于1997和1998年批准了该公约,而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尚未批准。

作为劳动关系的基础,劳动法直接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但它并不是声援劳动者权利的唯一途径,劳动力市场机制也可以影响保护劳动者权利的状况。正如Gross(2009)指出,劳动者权利正如人权运动一样会拓展劳动关系的研究领域,并需要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 。劳动经济学提供了洞察劳动力市场趋势的途径。国际劳工组织就业部门的经济及劳工市场分析部(EMP/ELM)支持可以那些促使工作丰富化的协调而连贯的政策,并提倡通过分析劳动市场趋势实现“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和自由选择的雇佣”(正如122号公约所描述的)。劳动力市场改变会通过正反几方面影响劳动权利。相比劳动力富余时期,劳动力紧缺会迫使用人单位提高工资以吸引劳动者,从而使劳动者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工作条件。就业也会向工资更高的优势部门转移,也会伴随更好的工作条件供给。

本研究采用国际比较分析的方法,应用趋势分析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四个亚洲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劳动者权利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三十多年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近些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排名第四的人口大国,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国家;与中国类似,越南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总量居世界13位,人口密度大。这四个国家都是典型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劳动力市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而且都不同程度得面临劳动者权利受损的问题,对这四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趋势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亚洲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以及对劳动者权利的影响。

在正文的比较分析中,主要对这四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吸纳劳动力就业增长率的情况、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增长模式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不同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这些国家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的GDP和就业数据取自2004-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出于统计方便,数据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印度的国民账户数据和就业数据取自印度的中央统计部门(统计与项目实施部);印尼使用的数据取自BPS印度尼西亚统计局;越南的数据取自越南统计总局。2009年之后的劳动力预测取自国际劳工组织经济活动人口评估与预测第五版中的回归分析。讨论中还包括提供给国际劳工组织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一、劳动力供给减少

从表1可以看出,人口增速变缓、劳动力供给减少是亚洲的普遍现象。不过印度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口增长率提供了较为年轻的劳动力队伍。在下个十年中,印度都将保持高比例的年轻劳动力,尤其是15-24岁的劳动者占印度整个人口的比重超过20%。相比之下,中国的年轻劳动力比例下降了3.1%,约2500万人,这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缓慢且教育周期拉长。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年轻劳动力比例将会持续下降,预计从2010年的19%下降到2015年的17%。劳动力老化问题是这些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5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迅速增加,而印度则呈现不同的人口发展动态,年轻劳动力的比例最高,50岁以上劳动力人口比例却相对较低。

劳动力增速减缓带来的劳动力紧缺问题已经在某些行业出现。中国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早在2003年就已出现“民工荒”的现象。通过研究在中国的人口变化的趋势,蔡昉(2009)认为劳动力紧缺是未来系统性、持续性的趋势 。这一点对越南同样适用。

劳动力市场上新进入者减少并不一定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但仍有可能导致工资上涨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因为雇主要为争夺劳动力展开竞争。年轻劳动力比重下降将促使雇主改变现有的依赖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型。政府应促进产业升级,使年轻劳动力享有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

二、吸纳劳动力就业增长率下降

表1 劳动力老化结构(占整个劳动力比例)

吸纳劳动力就业增长率(LAREG)是指在保持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常数现状的基础上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增长比率。这预示着整个国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有效指标,对就业目标的设定有重要影响,包含了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在劳动力市场所达到目标的明确政治承诺。Campbell(2010)指出,比较LAREG和实际的就业增长率可以提供关于劳动力过剩短缺的总体情况。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本文将计算LAREG所用的劳动力市场新进入数量定义为劳动力市场的增加数量。

计算LAREG所用的整体就业弹性如图1所示。1992-2004年的就业弹性数据取自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关键指标(KILM)》(第六版)表19,使用Steven Kapsos(2005)建立的多变量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二)吸纳劳动力就业增长率现状

不同来源的时间序列数据都表明了清晰的劳动力市场趋势。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国家收集、报告劳动力市场数据的方法差异很大,而且与国际标准也有偏差。虽然国家统计局的劳工数据与国际劳工组织KILM数据有不一致的地方,时间序列数据还是清晰的展现出了就业增长模式。尽管吸纳劳动力就业增长率(LAREG)与实际就业增长率基于不同的数据计算,但显然LAREG与实际就业增长率高度相关。这种高度相关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无法承受失业状态,所以就业增长率基本取决于劳动力的增长率。

图1 与GDP相关的就业弹性数据:1992-2014

附图1-4显示了这四个亚洲国家LAREG与实际就业增长率的过去十年变化情况。由于不同劳动力调查的局限性,数据可能不能完全反应真实情况,LAREG与实际就业增长率也只是反应劳动力市场的初步指标。劳动力增长数往往是对真实求职者的严重低估。表2是中国城市就业结构,2009年底,城市新增就业1102万,其中514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64万就业困难人群成功实现就业。城市新增就业大于劳动力增长数量,表明实际就业压力大于LAREG的预测。因此,实际就业增长率高于LAREG并不一定意味着劳动力短缺,但实际LAREG高于实际就业增长率一定意味着劳动力过剩。研究中涉及的其他国家情况也是如此。附图A1.1 – A1.4显示有些年份实际就业增长率高于LAREG带来了劳动力短缺。虽然本文讨论的四个国家在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中都不算劳动力紧缺国家,但部分行业部门确实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紧缺现象。劳动经济学和劳动者权利支持者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读。经济学家蔡昉(2009)认为未来中国人口红利减少将会大大影响经济增长;而从劳动者权利的角度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枯竭对劳动条件和劳动权利的改善都有积极的影响。

表2 中国城市就业情况 (百万)

三、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增长模式变化

在快速增长的亚洲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享受“无限制的劳动供给”这一观念已不复存在。与亚洲国家劳动力增长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困境。结构性失业并不能完全解释劳动力短缺与过剩并存现象加剧的趋势。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四个人口最多的亚洲国家,已经注意到某些行业部门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而且未来还会加剧。行业分析提供了一个洞察这些新兴经济体复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手段。劳动密集型增长战略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所以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结构转变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将使得发展定向吸收就业部门的增长战略变得更加紧迫。

1.研究方法

就业增长弹性衡量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假设劳动力需求只受经济增长影响,那么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GDP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09年10月)和中国、印度的产出增长的回归需求弹性,就可以计算出2009-2014年的预计就业增长率;使用公式ΔEi=βi Δyi就可以计算出印尼和越南的近五年就业弹性(ΔEi指i国的就业增长情况,βi指产出增长的预计需求弹性,ΔYi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GDP增长率)。

就业弹性是衡量特定年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指标,衡量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0.7就意味着在特定年份GDP每增长1%,就业增长0.7%。

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计算就业弹性均使用了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只能选择部分行业进行研究。特别是中国,2002年起才有部门就业数据,2003年之后也只有城镇就业数据。2002-2008年间金融中介和房地产部门的就业也被算作总的部门就业,这与之前的部门总就业数据是一致的。计算就业弹性印尼,越南分别使用2000年和1994年的的固定价格GDP。

2.主要就业趋势

快速经济增长带来对劳动力的强劲需求绝非亚洲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全貌。中国、印度GDP每增长1%只带来0.1%和0.25%的就业增长。同样令人不安的是,中国、印度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越来越不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不过,吸纳就业能力的明显缩水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公式4显示出就业增长弹性β和生产率增加∆P之间的关系。

所以,生产率的高增长导致了就业弹性降低。据亚洲生产率组织报告,从1995年至2000年,中国生产率提高了7.1%,2000年至2006年提高了8.4%。其他三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也有大幅提高:2000年至2006年,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了4.5%、5.1%和 3.8%。有些学者认为中国90年代的低就业弹性未能真实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因为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工人群体,使得那个时期就业增长率低于真实的就业岗位增加数量(蔡昉,2010)。

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并不能自动的带来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的增长。如果工人被剥夺了集体谈判权,工资很可能会停滞不涨。所以,亚洲新兴经济体在从产量型向生产率型经济体转变的过程中亟需制度变革以促进和保护劳动权利,确保劳动者能从生产率提升中获益。

3.就业部门的变化

随着劳动力市场新进入者增速降低,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力结构变化,而这四个国家显示出相似的就业行业变化:就业增长率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其次是建筑业,这得益于政府投资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速;农业部门的就业逐渐下降或保持不变。相似的就业增长模式反映出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以及人们所从事工作的显著变化。

附表1-4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亚洲四国各行业的GDP组成和就业结构。在这四个国家都出现了就业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结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虽然农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但农业部门就业所占比重下降的幅度并不大。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提高解释了就业和产出份额之间的差异。亚洲强劲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这就使得城市产生出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现象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广泛存在。

劳动力供需的动态变化可能对亚洲劳动者权利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未来的劳动力不能支撑现在的增长模式,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新的策略。向知识经济结构转变需要一支受教育且技能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为成功地实现转变,不仅工作标准要提高,教育和培训也必不可少。

四、劳动力市场的转变对亚洲劳动者权利和政策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权,制度变革必不可少,上述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亚洲劳动权利的保护也有积极的影响。在这四个国家里,就业结构调整主要通过两种机制积极地影响劳动权利状况:一是劳动力短缺带来劳动权利改善,二是就业向条件更好的行业流动。首先,正在发生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能够带来工资的大幅上涨和劳动标准的改善,能够给工人更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就业也向条件更好的行业流动,结构调整能够在条件更好的行业创造高薪工作,这些都能够导致工资和劳动标准提高。从非正式工作到规范的带薪工作这种就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劳动权利进行更好的保护。从低端制造业工作到服务行业工作的转变能够改进工作条件和劳动标准。不过,劳动力市场调整每个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对劳动权利的影响也很复杂。未来中国、印度、印尼和越南劳动力市场的不同情况将会带来不同的政策启示。 ,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转变正在经历自然的发展阶段转变,从产量经济到效率经济。供求关系预测表明中国已经达到路易斯拐点,此时现代经济部门吸收了所有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开始融合成城乡统一体(蔡昉,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Arthur 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经济启示。日本和台湾分别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到达刘易斯拐点,实际工资和边际生产率在到达拐点之后迅速提高,这都与刘易斯的理论相符(Gustav,2004)。这一阶段对中国的工人权利有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低端熟练工人可能会享受工资提高、劳动条件改善的好处,劳动密集型行业再也无法享受无限制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促使雇主提高工资。另一方面,就业不充分和失业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中国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速度不够快,无法满足大学生在城市找工作的需求。大学录取率快速上升,从上世纪80年代的3%到目前的20%,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超需要他们的岗位数(Miao&Ding,2004)。虽然对有经验劳动力和新手的需求同样旺盛,但就业压力还是很大,因为每年630万大学毕业生都在寻找高薪白领工作,第二代城市移民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和建筑行业的低收入工作。华尔街日报称,即使建筑业工资提高30%,也不足以吸引到足够的工人(Shen Hong,2010)。面对劳动力短缺不断增长的情况,中国政府需要尽快改变政策导向,从支持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到创造服务业岗位。除了由于系统性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工资和劳动条件的改善,还应该从几个方面改善应对劳动歧视。以户口制度为例,这一制度为就业歧视提供了合法基础,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不过中国已经开始废除户口制度中某些歧视农民工的规定,有些地区也已经开始改革户口制度以提供更加平等的就业机会(蔡昉,2008)。在这四国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也正在发生很多有利于劳动者权利的变化,劳动者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政府宜采取适应性劳权保障方式,制定合理的政策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者权利保障的需求。

印度的情况与中国的大不相同。中国必然要面对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印度却有大量的年轻求职者,由此导致今后几十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可能高于中国(Romain&Christine,2010)。印度快速增长的服务业创造出可观的优质岗位。值得一提的是,仅信息技术业就为4.58亿劳动力提供了160万岗位,但相对与印度总体的劳动力,服务业能够提供的岗位远远不够,所以印度的就业政策应该聚焦于创造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岗位。制造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印度的制造业就业份额却在持续下降。非正规就业在中国的总体就业中只占6%,这一数字在印度是超过90%,而且印度65%-70%的正规就业都在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通常不被认可,也没有劳动法的保护,将近80%的无组织劳动者每天的消费不足1美元,且没有社会保障。在这四国中,印度的劳权保障形势最为严峻,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劳动者的保护,采取主动性劳权保障方式,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尤其是正规就业岗位,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不受侵犯。

创造就业和脱贫仍应是印尼的首要政策目标。对印尼Aceh区的增长诊断发现,基础设

施的匮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政府出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还可以创造就业。实践证明,比起采矿业和服务业等一般就业部门,制造业中的服装、鞋业、家具和电子制造能够有效地创造工作岗位,显示出高就业潜力(Rizwanul,2002)。

与印尼类似,越南也应该继续促进劳动密集就业并减少贫困。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就业占整个就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9.4%上升到2008年的14%。虽然制造业就业弹性持续下降,但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意味着越南的制造业仍然能吸收大量的劳动者。此外,越南面临着和中国相同的尴尬,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剩和技术工人的紧缺并存的问题需要立即加以解决(Nguyen et al.,2005)。虽然减少贫困仍然是重要的政策目标,但还需要尽快进行产业升级,从而为不断增加的受教育劳动力创造更多工作。

非正规就业在印尼和越南的劳动大军中也占相当比重,印尼的非正规就业占67%,越南一半的非农就业属于非正规就业(Jean-Pierre et al.,2009)。总体来说,印尼和越南的情况比较类似,劳动者权利保障的水平介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政府适宜采取渐进性的劳权保障方式,一方面要主动创造就业岗位尤其是正规就业岗位,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同时也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趋势,在主动性和适应性劳权保障之间寻求平衡。

五、给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权利保护记录一向不佳,因为政府总是把经济发展而非劳动者权利放在首位,导致劳动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工作场所安全性差,推迟支付或不支付工资都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于违反劳动权利的容忍,最常见的争论就是,严格的劳动市场规范不仅难以监控且成本太大,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伤害就业。Gross(2010)坚称,基于“有些人的生命不值钱”这种潜意识之上的“牺牲人命发展经济”观念,是对基本人权赤裸裸的违反。因此,为经济发展而侵害劳动者权益是不公平的。尽管在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上不应该有妥协,但国际劳工组织还是容忍了对工人的缺乏保护,以求在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工作的稳定性、安全性”之间实现平衡。正如“弹性保障”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这种妥协一定是充满争议的。国际劳工组织122号公约第1条就指出,就业政策政策应适当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而且要考虑就业目标和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符合国家实际情况和惯例的方法。劳动法律框架和关于劳工权益保护的政策制定应由国际劳工组织和国家劳动部门共同处理。

国际劳工组织在保护劳动者权利上的矛盾心理与摇摆的态度,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也饱受争议。如何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保护劳动者权利的作用,是国际劳工组织亟需面对的问题。结合前文所描述的亚洲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政策启示,国际劳工组织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推动各国政府如何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进行对接上,指导建议会员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完善相关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首先,国际劳工组织应协助相关国家政府进行劳动立法并通过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公约,比如目前印尼和越南还尚未批准加入就业政策公约(1964.122号),这是实现平等就业的重要国际公约,推动这些国家批准加入公约并调整相应的国内立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力度。其次,国际劳工组织可以在公约的执行上给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即使加入了公约,也不能保证完全遵守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印度1998年就批准了就业政策公约,但在印度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保障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却占了大多数。类似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国际劳工组织与会员国政府合作,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推动公约的有效执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后,国际劳工组织应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像中国和越南近些年出现了大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可能就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以创造出更多的白领岗位;而印度的情况却大不相同,高端服务业比较发达但却不能容纳庞大的教育不足劳动力,所以印度更需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是国际劳工组织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

除了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指导建议外,国际劳工组织还可以通过其他几种方式在劳动权利保护上发挥更大的影响。比如国际劳工组织的就业部门应该多和经济部门进行合作,通过促使劳动经济学家和劳动法律专家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并将劳动标准整合进政策建议中,国际劳工组织可以在保护劳动权利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此外,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国际劳工组织应着力于促进对劳动权利保护的国际合作。作为最大的雇主,跨国公司全世界的劳动权利状况都有很大的影响,许多违反劳动权利的场合跨国公司都负有部分责任。国际劳工组织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施加压力,来自国外的压力会对亚洲国家的劳动权利状况有所影响。作为联合国的一个特别机构,国际劳工组织能够带来各种非政府劳动权利组织的声音,并为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劳动部门讨论劳动问题提供平台。

六、结语

本文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劳动力市场转变提供了粗略的概述。生产率显著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产出增长就业弹性的下降;然而,生产率提高并不能保证工资和劳动标准的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起到促进亚洲劳动权进步的作用,需要有政府的觉悟以及完善相关制度的配合,同时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战略才能够实现劳动权的进步。政府需要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来保护工人的结社自由,并保证生产率的增长可以转化为工资的适当增加;同时也要努力发展吸纳劳动力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并将非正式工作岗位尽可能的转化为正式岗位,保障劳动者的应有权益。正在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和行业结构调整可能会导致劳动权利的进步,但劳动法律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于将来确保劳动权利得以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当前劳动力市场转变以及对劳动者权利影响的研究对这几个国家都有具体的政策启示。此外,国际劳工组织也可以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政策建议,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及提供平台以便于各种劳工权益组织给政府劳动部门施加压力,从而在保护劳动权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Cai Fang. Approaching a Triumphal Span – How Far Is China Towards its Lewisian Turning Point?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Research Paper. 2008.

2.Cai Fang. Future demographic dividend – tapping the sourc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hina Economist, Jul-Aug. 2009(17).

3.Cai Fang.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mployment in transitio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9.10(006).

4.Dang Nguyen Anh, Le Bach Duong, Nguyen Hai Van. Youth employment in Viet Nam: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responses. ILO, Employment Strategy Papers , 2005.

5.Gustav Ranis. Arthur Lewi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Policy.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 Growth Center,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No. 891, 2004.

6.Duncan Campbell. Setting an employment target: some considerations. ILO working paper, 2010 .

7.James A. Gross, A Shameful Business: The Case for Human Rights in the American Workpl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8.James A. Gross and Lance Compa, (Eds.), Human Rights in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erspectiv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9.

9.Jean-Pierre Cling, Mireille Razafndrakoto, François Roubaud.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global crisis on the labour market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in Vietnam.”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Research Center, 2009.

10.Miao Miao and Ding Yimin. “China moves to solve graduate unemployment issue,” Xinhua News Agency(English edition), January 10, 2009.

11.Rizwanul Islam. ‘Poverty, employment and wages: an Indonesian perspective.’ Issues in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23. 2002.

12.Romain Duval, Christine de la Maisonneuve, Long-run growth scenarios for the world economy.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0(32): 64–80.

13.Shen Hong. “ The Mystery of China’s Labor Shortag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ebruary 22, 2010.

14.Steven Kapsos. The employment intensity of growth: Trends and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Employment Strategy Department, ILO,2005.Abstract:While governments’ commitment to reforming and enforcing their labor laws remains paramount in protecting labor rights, market mechanism can be another source for progress on labor righ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abor market structures of China, India, Indonesia and Vietnam, uses labor-absorbing rates of employment growth to assess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faced by these emerging economies, as well as estimates the projected employment growth rates in the next fve years using IMF’s projected GDP growth rates and regression-based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growth. The study fnds that the expected GDP and employment growth rates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would exceed the rates of labor force growth in the next fve years, which implies a future labor shortage in some sectors and an urgent need for industrial upgrading a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s would not be sustained by the future labor force. Lastly, the paper present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ILO.

附录1: 图表

图1 中国:劳动力数量(千)

图2 印度:劳动力数量(千)

图3 印度尼西亚:劳动力数量(千)

图4 越南:劳动力数量(千)

附录2: 表格

Will the Recent Labor Market Trends Lead to Progress on Labor Rights in Asia?——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Labor Market Trends and Their Impacts on Workers’ Rights in Four Asian Countries

Zhou Lei, Huang Xiaoyu and Zhang Lihua
(School of Labor and Human Resource, Renming University;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s Centr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sia; Labor Market; Workers’Rights

■责编/ 孟泉 Tel: 010-88383907 E-mail: mengquan1982@gmail.com

10.16471/j.cnki.11-2822/c.2015.11.014

周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120910311@qq.com。

黄晓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中心,博士生。

张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导师。

表1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百分比)和选定行业的就业结构(百分比分布)

表2 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行业有偿就业的增长率百分比

表3 印度尼西亚: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和行业就业结构(百分比分布)

表4 越南: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和行业就业结构(百分比分布)

猜你喜欢
国际劳工组织增长率劳动力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供电企业职业健康风险研究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MES模式国际化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TPP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