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角度看一战

2015-01-30 18:16林佳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意图日记战争

一、教学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分了三个子目,即“谁点燃了火药桶”“凡尔登绞肉机”“人类的灾难”。围绕这三个子目,就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两个知识点来开展对一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的教学。

一般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都会用一战的背景——一战的导火线与爆发——一战的转折与结果——一战的影响与反思这样的主线开展,结构清楚,条理清晰,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对学生备考有较大的帮助。但是这样做也有其缺点:若教师处理不当,学生对战争的代入感不强,很容易对一战形成碎片化的认识。同时,这种宏大叙事方式来开展的教学,也极容易让学生只重视“事”而忽略掉“人”。

初中历史的教学,不单只是要落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当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讲,热爱并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后应该得到的认识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初中毕业之后,有一部分学生会到高中读书,而另一部分则要到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读书,还有一部分可能会直接进入社会。因而情感的升华不能光指望高中教学,教师应该在初中就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

新课程改革要突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各地也都在进行一些改革,不少地区还出现了一些教学模式,意在限制教师的讲,突出学生的学。笔者认为,要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在于班级组织形式上的小组合作,或者搞历史剧等课堂表现形式,而在于教师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大脑,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

我国在2014至2017年进行高考改革,上海、浙江成为了率先改革的省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媒体进行了自己的调查,其中的一项调查是:如果不考虑专业要求,六门科目(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三门,你会愿意选择哪三门学科?一点都不出人意料的是,历史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学科。受访者中有很大一批是在校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你为什么喜欢上历史课?”他们当中答案有很多,但有一点是差不多所有学生都会提到:“历史课能够听故事。”高中学生喜欢听故事,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程度就更甚了。

是啊,谁不喜欢听历史故事呢?谁愿意一段生动的历史变成只有原因、人物、时间、结果、影响等干巴巴的要素呢?(尽管我们有时候不得不这样做)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决定用虚拟人物日记的方式来呈现这段历史,用问题的方式来推进教学。首先,这个方式使用的载体是学生愿意听,爱听的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这种类似文学作品类的方式不但方便教师讲,也便利学生看。再次,故事的形式会使得历史的整体感更强烈。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这种方式易于产生角色代入感,从“人”的角度、微观的角度来代入历史,感悟历史,从而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而问题教学法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教学,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

导入:有没有同学经常写QQ日志或者是发微博?在没有网络的时候,日记就相当于QQ日志或者是微博,那是很多人记载自己每天经历过的人和事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经历过一战的士兵的日记。(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本设计每一环节,都是以虚拟日记方式来呈现的,以学生经验作为导入,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学习产生代入感,在内心深处体验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从而体会和平的宝贵。

师:出示日记一。

1914年6月29日,晴

昨天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普林西普的17岁塞尔维亚青年在波斯尼亚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者斐迪南大公!今天的报纸头条都是这个消息!那个普林西普比我还小1岁!

只是,我不明白,这个普林西普为什么要把斐迪南大公给杀掉呢?

我的朋友凯姆利希告诉我,奥匈帝国本来就有吞掉塞尔维亚的想法,这一次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的军事演习,就是冲着塞尔维亚去的。普林西普杀掉斐迪南大公,或许是想避免自己国家遭受奥匈帝国的吞并吧。

设问: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日记主人的设定,年龄为18岁,与初三学生年龄接近,学生容易产生代入感,引发共鸣。

师:出示日记二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一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1)       1914年8月23日,阴天

这段时间简直是乱套了。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杀害为由,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宣布站在塞尔维亚的一边。8月1、3日,我神圣帝国(德国)分别对俄、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我国(德国)宣战,8月23日,日本对我国(德国)宣战。战争就这样打起来了!

(2)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

(3)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宣战的电报(图略)。

(4)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之间的关系,探讨突

发事件对一战爆发的影响;认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一战性质的非正义性。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材料呈现不多,旨在提供相关历史的情景,帮助学生了解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所在,同时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设问: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普林西普没有刺杀斐迪南大公,你认为一战还会爆发吗?为什么?下列表格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出示日记三。

1914年9月1日,小雨

我当然愿意为国家服务,去当一名真正的德国士兵!特别是当我国(德国)只有几个国家作为同盟而对方那么强大的时候,祖国需要我!我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凯姆利希、穆勒、贝姆的想法和我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们前天应征入伍,幸运的我们都被选上了!强壮的我们在经过训练之后就可以到战场上去当一名真正的德国士兵了!我很期待!

设问:一战中,德国与哪些国家结为同盟?与此相对的是,战争的另一方是哪一集团?该集团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知识方面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战双方的主要国家构成。日记的字里行间,反映出日记主角对于这场战争的期待,从“人”的角度来看,材料提供给学生了解历史的情景,折射出战前德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潜藏着军国主义的思想。

师:出示日记四。

1914年10月10日,阴

西线!我们来到了这场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炮弹!凯姆利希受了点轻伤、穆勒被吓坏了、贝姆就直接尿了裤子,我不禁在想,我们真的有必要放下我们可爱的家来到这个鬼地方吗?听说,马恩河战役我们没有获胜,来的时候和妈妈说好的圣诞节之前打完仗回家的约定能实现吗?

设问:如果战争结束才能回家,那“我”哪一年才能见到妈妈?战争历时多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知识方面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一战的起止时间、西线。同时日记的内容,暗藏着一个信息:一战前的战争双方都以为战争会迅速结束,并没有意识到战争会持续4年之久。这则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战争之初人们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

师:出示日记五。

1916年12月18日,晴

我们没能拿下凡尔登!那个法国的要塞!军官们和我们说,这是一个“足以使法国统帅即使牺牲到最后一个人亦不得不加以防卫”的目标,拿下这里就意味着拿下巴黎、拿下法国、拿下战争!10个月里,双方总共投入了200万兵力,发射了4000多万发炮弹。我们投入了50个师,伤亡30万人,法国人投入了69个师,损失46万

人。这里简直就是“绞肉机”!军官们说,这下子,我们的麻烦大了。

设问:“我们”没能取得哪场战役的胜利?德国军官们为何说没能拿下凡尔登,麻烦就大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知识方面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重要转折点,同时日记的内容,提供了历史的一些数据,在数据中使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师:出示日记六。

1918年3月5日,小雨

我们的对手越来越多了,日本人早在1914年就拿下了我们在中国的青岛要塞。美国人在1917年4月6日对我们宣战了。1917年8月14日,中国也宣布对我们作战。不过我们没看到中国人的正规军,只知道一大批劳工给英国人法国人做后勤支援。当然,他们远没有意大利那样让我们懊恼。该死的意大利人,本来和我们有同盟,1915年竟然加入了协约国的一方,宣布对奥匈帝国作战!不过也有好消息,俄国人1917年11月(俄历10月)爆发了革命,后来他们退出了战争。

设问:中国后来成为了战胜国,却为何仍受列强欺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知识方面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战争的发展进程,了解历史发展的情景。而教师问题的设置,在于使学生将世界史的内容与八年级所学中国近代史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习惯。

师:出示日记七。

1918年9月25日,雷雨

近两个月,我们又损失了15万人、2000余门大炮及13000余挺机枪。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向对方倾斜。

我们双方都把最新研制的武器投入到了这场战争去了。飞机、坦克、巨炮、喷火器、高爆炸弹、毒气弹……可是我们发明这些东西做什么?是要把我们人类都要杀光吗?

设问:你如何看待科技与战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评价事物的两分法,同时体会到科技和战争都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能够造福人类,科技应用于战争则会造成更多人的伤亡。这则日记材料的最后,设计的是虚拟人物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看战争到底是什么。使学生意识到,战争一方面会带来大量的伤亡以及人力、物力的损失,但战争后也促使人类进一步反思历史,从而促使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师:出示日记八。

1918年10月2日,阴

我很庆幸自己直到现在还能继续活着。在这场战争中,穆勒少了条右腿、贝姆被法国人巨炮的弹片弄瞎了眼睛、最可怜的是凯姆利希,我

最好的朋友把自己年轻的生命丢在了法国人的一个据点前面。我幸运地躲在洞穴里,高爆炸弹在他进入洞穴前把他炸得血肉模糊、不成人形,只有他的血溅了我一身。那一刻我疯狂的开枪,直到把所有子弹都打完,为了不让自己被杀死,所以要把敌人都杀光。人命?这玩意在这个战场上根本不值一提。

设问:你可以从以上材料中感悟出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材料中朋友们在战争中的惨烈经历,激发学生想象,再现战争的场景,有利于学生从“人”的角度代入到这场战争中去,从而体会到战争的灾难性,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体会和平的珍贵。

师:出示日记九。

1918年11月11日,晴

今天,德国代表团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战争终于结束了。同盟国失败了!我终于可以回家看看我的母亲了!打了那么久,把那么多国家、人口卷入战争,花了那么多的钱,死伤了那么多的人。我们这都是为了什么?我们都得到了什么?这简直就是人类的一场深重的灾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知识方面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战结束的标志,再现历史场景。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从“人”的角度对一战乃至所有战争进行反思,引发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师:出示日记十。

1918年12月1日,晴

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看到了我敬爱的妈妈。穆勒和贝姆也回到了各自的家,可惜凯姆利希已经客死异国他乡,再也见不到他的家人。这四年,我就像做了一场噩梦一样。现在,我只想和家人们在一起,只希望可以永远远离战争,远离那个吞噬生命的战场。愿上帝保佑我们,阿门!

设问:你可以从以上材料中感悟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凸出了一个普通人在经历战争之后的心理反应,反映出战后各国人民期望和平的愿望。再次激发学生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结:战争是矛盾激化的产物,同时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之一,但是战争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设计意图:笔者认为,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记住历史发生的某个细节,而在于让学生明确某一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因此没有用传统的知识点回顾,而是强调了对战争的认识。

后记: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责任,让我们大家都来捍卫和平!

课后作业:思维导图《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有效思维模式,对于历史学习非常有益。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把该课所学内容相关的要素通过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老师看到的将不只是单纯某个知识点能否被掌握,而在于单个历史事件的要素,以及多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否被正确理解。

【作者简介】林佳,男,1980年生,广西梧州人,中学一级教师,深圳市宝安区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意图日记战争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象牙战争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不打自招
成长日记
战争催生的武器
不打自招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