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今年10月,我作为上课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例研究。执教课题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此次课例研究活动共三轮,前两轮在校内磨课,第三轮与大邑北街小学同课异构。我作为上课老师,经过三轮的打磨,收获颇丰。我将从备课上课过程和专业发展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既有对三年级知识的复习,又有对分数认识的提升。首当其冲就要解决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研究了三年级和五年级教参,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我还深入学生进行访谈,直接了解教育对象的想法。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虽然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遗忘,但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都能用不太规范的语言说出分数的意义。
其次,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什么值得深思。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围绕“再认识”设计教学活动。通过仔细阅读教参,和其他老师讨论,我认为本课:第一,要“再认识”分数的意义,学生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自己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第二,要“再认识”整体的三种情况,什么都可以看成整体;第三,要“再认识”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有了以上思考,我开始了第一轮备课上课,用我校“‘三疑’导学”课堂模式来设计本课。质疑环节,在质疑环节,学生表现出色,能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想再认识分数的意义”。当学生说想认识“分数的加减乘除”时,我的回应显得单一。探疑环节本我借助点名软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参与度高,顺利总结出分数的意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理解整体的三种情况时,还是有些吃力,特别是对“多组”的情况;在课堂抽问中,抽问的面不够宽等。在解疑环节,学生表现精彩,他们之间的观点有不同,在互相沟通中解决矛盾。
根据专家和我校数学组老师的意见,我修改了教学设计,增加了对整体是“多组图形”的感知。本次课后总结如下:在质疑环节,学生提的问题丰富多彩且富有层次,如“我想认识真分数”,“我想认识分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意义”等。但我的课堂机智不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认识真分数即要认识分数的分类,认识加减乘除即认识分数的运算,这样加以提炼,学生会更清晰。探疑环节缺少了数形结合,不够直观形象。对于整体的理解,重点都放在了整体的三种情况,而对于“一切物体都可以是整体”没有涉及,整体对于后面的分数应用题意义重大,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大彻大悟,原来什么都可以是整体。从整堂课来看,抽问的面太窄,上课时抽问的面要顾及到每个层次的学生。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我开始了第三轮的设计。在质疑环节,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都设计了相应的回应。探疑环节,增加了在师生互动中感悟一切物体都可以是整体。最后一次教学是与大邑北街小学王玉波老师的同课异构。我的“三疑”课堂,质疑环节,学生的问题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给予了回应和梳理,这得归功于前两轮上课的经验积累。探疑环节,我在小组讨论环节处理得有些遗憾,学生讨论不够热烈。解疑环节,学生表现优异,对课堂知识掌握较好。
下面谈谈此次课例研究对我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此次课例研究,我始终得到数学组全体老师和教科室龙老师帮助,从他们每个人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每一轮的课前课后,我们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是在这种讨论、争论中,我将大家的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仅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去平衡他人意见和自我意见。一味儿的坚持自我和一味儿的听别人意见都是不可取的。
二、每轮课后,都有专家评课、指导,他们的帮助使得我茅塞顿开。《人是怎样学习》一书中指出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不是在于一般的记忆力、能力以及策略应用能力,而在于:1、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2、专家有大量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决定了他们对学科理解的深度。3、专家能够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的提取重要的内容。在前两轮的质疑环节,我处理得都不理想,对于学生提的问题,我没有给予很好的回应。经过专家指导后,我知道了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心里也暗自庆幸和佩服,庆幸有专家的帮助,佩服专家丰富的知识,能灵活地提取运用。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短板,找到了以后发展的方面,对专研业务,争取做一名专家型的老师。
三、第三轮与大邑县北街小学王玉波老师同课异构。王老师教态沉稳,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清楚明了的板书让人赏心悦目,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