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大趋势

2015-01-30 21:35王波
中小学电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化

☆王波

(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四平 136000)

教师如何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大趋势

☆王波

(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四平136000)

为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教育部在2014年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我省“网上晒课”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这说明推广数字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那么,对每一位基层教师来说,如何才能与时俱进,适应这种大趋势,真正成为优秀的现代化教师呢?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一、继续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树立“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

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信息技术从简单的技术应用工具到一步步走进课堂,到与各学科课程逐步整合,再到现在倡导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历经磨炼与挑战。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但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远没有发挥它独有的优势。

那么,怎样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呢?何克抗教授指出:现阶段,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信息技术应该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法,进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这种“深度融合”与以前的“课程整合”的根本区别在于:“整合”更多的是注重学科间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间的有机融合,而“深度融合”则是要实现教育结构的根本改变,操作起来比“整合”更复杂,数字化环境要求更高。所以,能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最终还是要看有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简单的理解就是把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变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一般是课堂上教师先导入新课,然后是讲授新知,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有的教师也会布置下一节课的课前预习,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又缺乏有效指导和资源保障,一般收效也不大。新的先学后教的模式一改以往课堂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该是课上师生共同进行主题式研讨,当然前提是教师课前对研讨主题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接下来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或集中或分类或个别指导,再接下来是教师布置学生课后预习,在这里教师的预习指导应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最后是学生课后预习。

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师生都能随时随地很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那么,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国外,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而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但当前的教育环境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未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传递的信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作为现代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固有思维模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迎接数字化教学时代的到来。

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升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课堂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侧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培养协作精神。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足够的知识储备、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机智的应变能力,以应对这种充满变数的课堂。

“信息化教学实施”强调的仍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以便在实施以学定教中,能够与学生形成良性有效的互动,灵活调控课堂。

“信息化教学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截然不同。信息化教学中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的过程,是贯穿整个课堂甚至课外随时进行的。其评价目的不仅是看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找出学生的表现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指出努力方向。所以,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这种新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比如学生可以在网上提问、同学间可以网上互动答疑、提交作业、在线测验,教师网上指导答疑、布置作业、在线评价反馈,等等。教师通过信息化评价达到准确及时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

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共享优势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客观保障是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资源也不断丰富。一些电教示范学校逐步构建起了数字化校园,为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优越的客观条件。这些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他各校师生,可以通过“三通两平台”等渠道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为了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与时俱进。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5)11-0069-02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