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晓琦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作者黎保荣曾获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大学师生交流的日志书稿”。它最初的交流主体是“大学师生”,而交流的手段是通过“日志”。换句话说,它是大学师生交流的成果,而成果的雏形是“日志书稿”。因为该书以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其活动、传播的范围有限,即“演戏”的舞台小。其次,它是“日志书稿”,在通讯交流渠道多样化、普及化的今天,微信、微博、博客等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思想、言论、心情的重要载体。“日志”是QQ空间上表达心情、言论的一种载体,它的传播作用相对于前几者要弱得多,因此,这本仅仅通过“日志”交流而成的书稿,其最初“展示”的舞台同样不大。
然而,走进这个不大的舞台,我们看见的却是一个广阔丰富的世界,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作者的心灵世界之大(他能够把六成版税用于捐助学生,就是一种证明)。该书在爱情的叩问中,对恋爱婚姻有精妙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和酣畅的表达;在成长的探问中,对人生青春的迷茫、困惑、挫折、追求作出朴素、真诚、睿智的回答和引导;在教育的追问中,关注学生现状,审视教师行为,探讨社会热点,良知与责任并行。它表面上虽然只是师生日志交流的小舞台,实则蕴藏着一个解答青春的世界——为青春注入动力的大世界,而这世界的诞生与存在,自有其现实意义。
首先,它具有启示、教育的意义。本书“主要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答问交流,问题直接或间接来自大学生,回答来自他们的老师”,由此可知,作者作为一位大学老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担负起为学生“解惑”的责任。这“惑”,不仅仅关乎学业,更关乎恋爱、成长、理想、就业、婚姻等学生切身而又常常充满疑惑的青春话题,或者是人生话题。正如作者自己在《是教师还是牧师——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中所说的:“我认为,教师应该具有牧师的精神,如善良、博爱、信仰、平静等,牧师应该具有教师的能力,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二者互为补充”[1]225,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以一种类似宗教的情怀去展示一个教师的责任与能力,无疑具有启示、教育的意义。它所启示、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更是“所有迷茫、追问、思考和怀念青春的人们”,可谓是寓无限于有限。
事实上,关于青春中恋爱、成长、教育的话题,早已被许多人许多著作说烂了,本书同样围绕这些话题,与其他著作相异之处在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它的“小舞台”。正因为它是“大学师生交流”的成果,作者本身学历高、个人修养高、社会见识广、各方面知识积累较深厚,这就决定其回答、其思考有别于某些只图出名而忽略启示、教育意义的青春快餐书。而大学生作为其主要交流对象,在书籍良莠不齐的现今社会里,他们面对自我需要、困惑、追求时,极需有用、有价值、值得信赖的启示和指导,《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便应势而生。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它的雏形是空间日志,这就决定其具有特殊的生活气息、真实坦诚、个性表达等特点,如《人生无常,爱情如何摆脱无常》《传统婚姻具有某种合理性?》《我反对掠夺型师生恋》《一个人的山长水远——做别人情感的倾听者与思考者》诸篇,都是从课堂教学、学生说说或学生倾诉出发来进行思考与解答,从而显示教育的力量,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去启示困惑者,荡涤读者心灵,引人深思。
其次,它体现了一颗平常心。本书作者是博士后、副教授,一个具有一定能力与成就的学者和精英知识分子。然而全书读来,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学院派”或“象牙塔专家”的味道,言语表达、观点评说处更多一股求平淡、求简单的平常气息。应当说,这是性格品质、精神追求所散发出来的意识,它不夸张,不矫饰,不做作,直率流露,且贯穿每一篇文章。在《坚持做自己》里,作者说:“我想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从无到有,即使重新从无到有,我也相信我会重新拥有”,一个教师一个学者能够坦诚强调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1]172,毫无精英知识分子的高昂姿态,无疑拉近了与学生或读者交流的距离。以一颗真诚的心做着实在的事,讲一些对他人有用的话,此举本身即蕴含素朴的平常心。
如果说本书的平常心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交流的距离,那么这“拉近了的距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普通读者或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当他们带着不同的困惑和兴趣来阅读此书时,感受到的是书中文字散发出来的思考光芒、真诚魅力、平淡追求。它具有激励人心、调和情绪、引人思考的力量——一种因平常心而来的独有的力量。“我是一个平凡人,比我有才华的人多如牛毛,我只是说说我的经历罢了”[1]171,一个平凡人写出一本“解惑”的带着“清净、简单、淡然”气味的书,可说是出于“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
最后,它具有人文关怀的意义。本书以一位人文学者、大学教师的眼光来看待、解答大学生的成长困惑及社会热点、教育话题,这一交流姿态所显示出的独特性,不容我们忽略。这一独特性体现为浓厚的人文关怀。一位学者出了一本书,除了要“跟本人已刊诸书相比,是否有所推进?相对于学界同仁的著述,又有哪些特点?即便没能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起码也得在学术思路或写作策略上显示自家面目”[2]6,此书并非学术理论书,但作为人文学者的作者在“写作策略上”成功“显示自家面目”——以人文情怀去关注、体贴学生、校园、社会。其人文情怀集中体现为善于运用深厚的文学知识如民国优秀文化人的婚恋、事业成功事例作分析、思考的切入点,探讨现实社会、身边人事的情感困惑;它也体现为用诸如《六祖坛经》、《金刚经》等书的佛学智慧,融合自身领悟来表达一种基于人生又超脱人生的自我追求,而其“基于人生”的一面无疑与现实社会相协调、相促进;它更体现为作者用真实平淡、诚挚热忱的精神情怀与学生交流,与校园热点、校园心态接触,进而启示、引导了正在追求然而困惑的人们。
这种人文关怀的可贵之处在于认真,在于坦诚,在于责任,在于良知,是“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的混合物”[2]280。正如作者在《人人须是出家人》里说到的:“或许我本身就适宜以入世的身份做出世的事业,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罢了”[1]191,无论是“入世的身份”还是“出世的心态”,在两者产生关联之际,需要一种精神“润滑剂”,既“润”自己,也“润”他人与社会,这“润滑剂”便是永恒的人文关怀。“我写问答日志,是自己与世界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像光一样,无论洒下来像莲花像尘埃,我都向世界打开自己,这是开始也是归宿。”[1]85全书的思想内容体现了这一点,作者个人的精神品格也传递着这一点。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追问”不曾停止,“探讨”与“交流”也不会停止。本书的诞生自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其存在也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当然,它可能是一块质朴厚重的“砖”,在舞台上展现自身的能量世界,以后还将引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美玉”。一位哲学家说得好:“生命如果是很充实的话,它是长久的。当精神把生命应有的美给予了它,使它本身具有能力,则生命就是充实的了”,一个“坚持做自己”的人写出一本富于思考之美、真诚之美的书,那么,作者的生命必然充实,书的生命也会无比充实。
参考文献:
[1] 黎保荣.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2] 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