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满良
(广宁县上林中学,广东 广宁 526337)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言行得体,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能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大部分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时期,他们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富于幻想,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往往与他们的课堂心态“挂钩”。当学生的课堂心态不佳时,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失败。因此教师应了解掌握学生的课堂心理动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用得体的教学言行引导学生的心理,为提高学习效率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影响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师工作的成败,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育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其个人素质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一种令人潜移默化的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心与心的碰撞过程。教师上课,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师生距离拉近了,在教与学上容易产生共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效率,这便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个人素质,在学生中树立正面形像。反之,如果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反其道而行之,那只怕是再努力的课堂教学,亦难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课堂上的“为什么”总会给学会带来一种刨根问底的愉悦感。当代中学生好问、好动,喜欢带着问题去弄个水落石出。如果离开问题,我们让他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老师讲课,那整个课堂只能成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讲到《金属的性质》这一节的时候,笔者在课前做了一个实验,分别把铜、锌、铁、镁投入稀硫酸中,让学生根据现象找不同。学生都能说出实验现象,并且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何铜没有明显变化?为何锌、铁、镁产生气体有快慢?便引出了金属活动性的知识点。紧接着的课堂,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环境。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人心情舒畅,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适度地对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对优秀的学生要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多以鼓励;对后进生应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激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在指导学生识记《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有几个平时比较懒散的学生记得挺认真,笔者在表扬他们记得认真的同时,希望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内容背下来。跟期待的一样,他们真把《元素周期表》要识记部分记了下来,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听得比以前都认真。通过激励,提升学生学习动机,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
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提出“快乐教育法”,就是要尽量使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感受知识,而不是使学习成为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教师在阐述教学内容时,以充满趣味性的氛围来讲授,会有效唤起同学积极的情绪,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去学习。好奇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新奇的事物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出发,善于创设能吸引学生、和谐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讲到《氧气》这一节的时候,笔者在课前做了两个小实验,让小木棒分别在两个空的瓶子里燃烧,却出现明显不同的两种现象。为了弄清缘由,学生顿时兴趣高涨,接下来的课程,学生的注意力比平时集中了很多,效果也比平时好出许多。增加课堂趣味性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
学生课堂心理动向,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在当前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要时刻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课堂心理动态,用得体的教学言行引导学生,一起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上的教与学都变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