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研究

2015-01-30 15:03蔡晓宇
中国出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资产价值评估

□文│蔡晓宇

版权价值评估,是特定机构或个人从经济角度出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作为无形资产的版权作品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给出结论建议的行为和过程。[1]版权价值评估机制是版权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制定政策、执法监管、指导服务,对于企业资产核算、投资融资、侵权赔偿,对于市场文化贸易、金融合作、管理咨询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版权产业迅速发展,版权交易市场活跃,文化企业资本化运作需求强烈,但版权价值评估的实践、理论和制度等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构建完善版权价值评估机制,既是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优化行业结构形态的重要要求,也是激发版权产业经济活力、提升行业规模层次的内在需要。

一、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的思维视阈

版权价值评估,就其性质而言,是“从产业经济学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估,其本质是对文化产品版权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以定量的货币价格形式表现”。[2]它至少涉及法律规制、产业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发展等多行业领域。所以,对其机制构建的思维视阈,必须有更为广阔和更为本质的理论框架,而不是拘泥于行业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具体而言,重点从三个方面着眼。

1.产业形态:市场化与金融化

产业形态是思考认识版权价值评估的基本环境。版权一词虽然原初是法律术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体现的却是精神产品的货币化符号。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说,版权是创意经济的货币。[3]而对版权价值进行评估,最核心的基础是版权的产业化,版权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交易,版权市场的活跃、完善、成熟。所以,没有市场化的行业形态,版权价值评估甚至版权商品的概念都无从谈起。而产业的良性发展,也需要版权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一个产业要形成良性的产业内循环和外部资源循环,一套以融资为目的的标准化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4]更为关键的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许多产业在向更高层次发展时绕不开的门槛。就版权产业而言,随着自身经济规模大幅扩容、做大做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励、消费需求日趋复杂,必然需要通过资本手段提升质量,向金融化方向迈进。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言:“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于‘文化+高新科技+资本市场’,没有高新科技,就不能满足现在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没有资本市场,就无法融资;没有资本的对接,文化难以真正成为产业。”[5]而在技术细节上,金融化催生了文化企业大量进行以融资为目的的版权价值评估实践。同时,资本运作、投资融资的需要,也让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投资机构对文化企业的版权资产进行科学评估。所以,探讨版权价值评估机制构建,必须要考虑产业金融化的这个重要因素。

2.社会发展:法治化与知识化

版权产品从一种无形之物发展成为一种待价而沽的贵重品,社会发展是背景基础。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法治化——既为精神产品的精神权利、财产权利确定了法律依据,也为版权产品的市场交易确定了制度规则。特别是版权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确定了版权产品或资产作为一种无形之物在社会中的内涵、性质、地位、形态等。尤其是版权产品作为一种受社会思想文化、信息技术手段制约较大的精神产品,各国法治观念和体系的不同,直接对版权产业发展产生作用与影响,比如英美国家严格限制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范畴,不同国家对版权作品保护期限的不同等。而版权价值评估作为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资产评估类型,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也是法制环境,比如版权资产评估、金融、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还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视角是现代社会的知识化,即知识成为重要生产资料和消费产品——这既是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知识创造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版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创造性的知识产品在社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精神内容为主的产品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才能让版权经济活动成为一种产业存在。在现实中,对我们极有意义的一个逻辑就是,一个地区的知识化水平——市场需求状况、版权生产能力、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版权产业、版权价值评估的现实形态。所以,知识化是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的另一思维视角。

3.国家利益:实力观与安全观

版权作品作为精神产品的法制化、经济化形态,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从战略上看,版权资产是关系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富强的宝贵资源。20世纪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不断加剧,“软实力”的概念被反复提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软实力最基本的是文化竞争力、影响力以及产业规模、水平。而“版权作为文化产业的内核,辐射面的广度与可利用的深度很少有其他行业能具备”,[6]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对这样的资源,是依照粗放的方式开发生产销售,还是按照现代化的市场条件进行集聚联动、综合应用——版权价值评估体系是这种联动应用的基础要件,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发展、产业跨界发展的背景下——将会最终影响到我们的综合国力。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版权资源并非是一种物质资源的静态存在,而是作为市场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就价值评估而言,如果我们没有具有国际公信力的标准体系和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就可能陷入被动境地,在国际版权贸易中丧失版权产品定价权,甚至会出现民族版权产品被故意压低价格、恶意垄断收购等情况,既损害我国版权产业竞争力,也影响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所以,版权价值评估机制的建设也是确保产业安全、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的核心要素

在现代版权产业经济条件下,版权价值评估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张,而不是单一性、从属性的服务活动,逐渐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行业细分领域,存在特定的构成要素,有自行其是的运行机制。在诸多构成要素当中,规制体系、专业机构、人才队伍、交易市场、金融服务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1.规制体系:依法授权、服务实践

市场经济的法治化特点和价值评估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版权价值评估需要有成熟完善的规制体系作为实践指导。就规制体系的内容来说,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方面是与文化、版权、金融、会计等相关的国家法律、政府法规、部门规章,旨在为版权价值评估这一文化经济活动提供合法性基础、形成制度性框架、明确各相关要素地位作用;另一方面是与版权价值评估各个操作环节直接相关的行业标准、联盟协议、指导手册,旨在使版权价值评估这一复杂性、新兴性经济活动更加科学规范、更加便捷高效、更好良性运行。这其中,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真正得到市场认可的评估标准是核心内容。而之所以强调“实践基础”和“市场认可”,是因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对象都是物质产品,而精神产品的价值衡量、生产规律、交易规则至今缺乏权威的理论构架,而多是现实经验的总结。所以,版权评估标准必须基于实践,得到广泛认可,而不能是脱离现实的空头理论,或者自说自话的一家之言。

2.专业机构:独立运行、权威性强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资产评估一般应有专业机构操作。版权价值评估的专业机构,应是以版权或者相关文化产品为主要标的,以价值评估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独立法人单位。这样的机构必须独立,不受政府或者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控制或影响;还要专业,对版权价值评估有精神的研究、大量的实践和规范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以版权价值评估活动作为重要的生存基础;再者是权威,评估结果能够得到文化企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认可。可以参考类比的是惠誉、标普等国际评级机构。基于版权产业的特殊性,功能多元化的版权代理服务机构也是这种专业机构存在的平台。此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协作机构,也可以成立专注于版权价值评估的公司实体。只有大量的专业机构的存在,才能支撑和拓展整个版权价值评估行业。

3.人才队伍:职业素养、复合发展

根据国际上的通例和经济上的规律,版权价值评估隶属于资产评估的大范畴,而开展资产评估活动,必须要求主体是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一般是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师。在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将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作为执业必备条件。这也就意味着,从事版权价值评估,也需要获得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虽然2014年国务院取消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资格行政许可和认定,2015年将其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但事实上,资产评估师仍然是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主力军。但是对于版权价值评估来说,专注于有形资产评估工作的传统资产评估师,恐怕难以支撑行业发展,所以,必须根据国家人事政策调整完善情况,结合行业实际,构建一支胜任版权价值评估工作的人才队伍。这样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具备评估所需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当前行业发育尚不充分的条件下,还要具有复合发展能力,熟悉整个版权产业的运行规律,并掌握一定的业务技能。

4.交易市场:中介服务、推广应用

就经济功能而言,版权价值评估是一种产业服务活动;从市场机制来说,版权价值评估是一种版权服务商品。作为一种行业细分领域,版权价值评估能够相对独立运行、形成规模气候,关键在于以版权——而非作为版权承载物的文化产品——为核心的交易市场的形成,比如说频繁的版权交易活动、以版权为纽带的跨领域经济活动等。正是因为版权交易的频繁,才能将版权定价这一特殊复杂的环节细化为一种产业,形成以版权价值评估为内容、以服务为属性的版权服务型商品。因此,版权交易市场既是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的客观基础,更是必备要素。这种市场不是单纯的商品买卖行为,还包括以版权商品为核心的推广营销、代理咨询、金融抵押、综合应用。就现实而言,这种市场更多表现为专业的交易机构或者提供交易服务的商业平台——包括实体的和虚拟的。

5.金融服务:资本经营、融资支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上市融资、资产重组、破产清算、质押贷款、经济纠纷、保险理赔等,都会涉及资产评估。对于版权价值评估来说,虽然目前在市场上版权价值评估的需求方或消费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层面、企业层面、中介服务机构层面、投资者层面等,[7]但最重要的还是来自金融的需求,而不是一般的版权贸易的需求。如果提供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的机构不认可将版权资产作为质押或抵押标的做法,或者不愿意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那么,文化企业以版权资产为主的资本经营、融资活动便会被抑制。所以,建设版权价值评估体系,必须具备面向文化企业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样的金融服务体系,既包括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贷款公司等向文化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支持、资本服务,也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向文化企业提供保险信托服务。同时,政府设置的文化基金等,也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三、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的条件基础

作为版权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伴随整个版权产业发展,经过近年来的积淀,在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运行基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些条件和基础,是版权价值评估机制的背景前提,也是内在要素。厘清这些条件和基础,才能为下一步的机制构建更好地确定目标和方向。概而言之,以下六大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1.版权经济发展形成规模

从行业整体来看,2012年我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35674.1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6.87%。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20598.1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 GDP的 3.97%。[8]从企业主体来看,截至2015年年初,A股已有100余家文化企业上市,覆盖了近20个文化及相关产业门类,IPO融资规模逾500亿元;新三板传播与文化企业共有30余家,可交易股份总数逾2亿股,总市值约55亿元;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共有180余家文化企业上市,30余家挂牌。[9]从质押融资来看,2014年,仅国家版权局统计的著作权质权登记496件,涉及主债务金额26亿多元。[10]这些无疑为版权价值评估及相关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行业条件和市场基础。

2.政策法规体系初步构建

在国家法律层面,《著作权法》以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版权法律条例确定了版权活动的合法性基础;《担保法》《公司法》《物权法》等分别从财产质押、资本注册等角度,规定了版权可以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参与市场活动。在政策制度层面,国务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对金融服务文化、开展版权价值评估等提出了政策要求和扶持举措。在规则机制层面,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提出了包括版权资产在内的无形资产的评估准则;2010年,国家版权局颁布实施了《著作权质权登记办法》,促进著作权的商品化;同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颁发了《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规范了版权价值评估活动。这些政策法律规章的建立,为版权价值评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行业机构建设颇具规模

首先是专业的评估机构。2012年1 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成立全国首家专业版权评估中心;同年11月,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版权评估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资产评估公司主营版权及其他知识产权评估业务,如北京中金浩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等。其次是版权交易相关机构。在国家层面上,2002年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批准成立,随后,华中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国家海峡版权交易中心、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相继批准成立,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版权交易中心。2009年,在国家版权局的指导下,16家版权交易中心和文化产权交易所发起成立了“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再次就是与版权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为依托的,开展版权评估与相关融资服务业务的机构。这些行业机构的建立与运行,直接催生了版权价值评估的实践活动,也表明版权交易市场的活跃。

4.版权评估实践大量开展

在现实中,版权价值评估实践重点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以版权评估机构为主体,通过评估为相关文化企业提供融资、交易等综合服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版权评估中心,2012年为北京某影视剧制作公司的10部电视剧做了版权评估,估价1.7亿元,以此作为质押,公司将从北京银行中轴路支行获取近亿元贷款。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还在体育赛事转播权、计算机软件、网络游戏及文艺演出节目的版权价值评估方面作出了探索。[11]又如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版权评估委员会重点聚焦影视版权评估,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影视版权评估实践。其二是金融机构为授信放贷而对有关文化企业的版权资产进行评估。比如,从2007 年开始,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就尝试开展了多种文化企业授信业务,曾为大业传媒发放 5000万元版权质押贷款,质押物是大业传媒已经完成的并经过版权登记的版权[12]——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价值评估。此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对文化企业融资授信的举措办法和实践案例,其中包括版权价值评估工作。

5.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在资产评估行业,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确保评估工作科学规范和准确有效的重要保证。“目前,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能够得到的信息支持非常有限,很难获得全面、准确、专业的市场信息、行业数据。”[13]而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则为资产评估,特别是版权资产的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影视业发展非常成熟的美国,数据分析和咨询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任何一部影视剧的制作、营销都会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重要参考。”[14]我国近年来社会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对大数据、云计算等高度重视、充分应用,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而且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移动互联用户群体、IT企业等都有可圈可点的成就。

6.理论研究素材不断积累

理论界和业界一直在开展对于版权价值评估的研究。一方面是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或者无形资产评估研究,得到政府、行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重视,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编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促进工程》系列丛书等;另一方面是专门的版权价值评估研究,比如2008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版权作品价值评估体系和模型研究》,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版权贸易基地版权评估中心的《中国版权资产评估状况调研报告》《版权资产评估准则研究》以及文字、影视、音乐、计算机软件、游戏、动漫、戏剧曲艺作品等7个行业的评估模型。

四、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我国版权价值评估机制建设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权威性的版权价值评估标准仍然没有,社会对版权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金融服务机构对版权融资的力度还不够大,相关行业机构开展版权价值评估的专业性还不强等。着眼于未来开展,我们认为,政府、行业和文化企业等应共同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版权价值评估机制的健全完善。

1.重视统筹性、针对性,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深刻认识版权资产和版权价值评估的战略意义,与版权相关的行业部门,如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等,以及中国版权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行业组织,要与宣传部门、社会媒体加强合作、统筹推进,引导全社会对版权资产特点、属性、意义、功能等方面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版权意识;有针对性地面向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以及各个行业,大力宣传版权经济的巨大潜力和版权产品的商业价值,促进社会各方面重视版权价值,参与版权开发,为凝聚动员更多智力资源投身版权价值评估活动创造条件。

2.注重战略性、特色性,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着眼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加快《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进程,完善与版权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版权保护制度;落实文化与金融、版权与金融合作的有关政策文件,制定金融支持文化、服务版权的各种具体实施细则,出台实质性的鼓励金融企业支持版权开发的工商、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等部门完善资产评估、知识产权开发、版权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为版权价值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强劲的制度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动员优势和支持保障作用,以融资担保基金、项目孵化基金、课题研究资金等形式,强化版权融资和评估活动的资金支持,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围绕版权价值评估发布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指导意见,推动版权价值评估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3.提升竞争力、整体性,培育市场服务主体

国家文化、知识产权、版权等相关行业部门加强支持互动,促进资源共享,努力改变目前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版权交易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等中介服务结构过散、过小的状态,有效整合资源,培育以版权服务为核心、立足整个文化行业和无形资产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提升市场主体的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各个相关部门加强对各类资产评估机构的清理整顿和指导管理,通过政策调控、行业年检、认证管理等方式,优化评估市场秩序,倡导建立第三方的、独立于政府之外、自主独立经营的评估企业,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加强对各类版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支持,进一步推动版权示范城市、园区建设,为版权价值评估等版权服务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突出差异化、市场化,构建评估应用模型

根据版权价值评估的实践状况和市场基础,由相关行业协会牵头,按照“循序渐进、差异发展、服务应用”的原则,可以先从融资需求强烈、评估需要强烈的领域,比如影视版权开始,或者从市场交易相对成熟、评估标准相对简单的领域,比如图书版权入手,尝试建立差异化的评估标准体系,然后根据市场需要情况,逐步建立覆盖版权全品种的评估应用模型。全行业积极开展版权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各企业机构结合自身的商业模式、经营状况,以市场应用为根本,构建富有特色、结合实际、便于操作、风险可控的评估制度,服务企业需要。

5.强调应用型、复合型,培养专业优秀人才

按照职业资格水平考试的特点,推动国家财政、人事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调整完善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内容,改变目前以《资产评估》《经济法》《财务会计》《机电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等有形资产评估知识为主体考试内容的实际,更新、补充无形资产评估知识,充分体现行业特点,促进版权评估人才培养。注重产学研用结合,按照跨学科培养、宽口径使用的思路,依托法律、出版、会计、管理等专业,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设立相关方向的方式,强化版权价值评估及相关版权人才的培养。突出应用型、复合型的特点,加强各类机构中与版权价值评估有关的人员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打造一支符合版权价值评估工作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6.着眼客观性、及时性,推动信息体系建设

充分认识版权价值评估对信息的依赖度较高的特点,有效利用国家信息化建设形势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国家版权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着力搭建全国性的版权服务综合应用平台,涵盖全国与版权交易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包括交易数、价格数、企业数、从业人数等,为全行业科学开展版权价值评估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版权信息统计工作,组织开展广泛的行业版权交易状况调研,积极推动各类机构适当公布不包括商业核心机密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实际数据,推动全行业共享版权价值评估信息。

注释:

[1]本定义主要参考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关于“著作权资产评估”的限定:“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著作权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2]郭玉志.版权价值评估将有重大突破[N].中国企业报,2010-05-05

[3]郭爱娣.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版权是创意经济的流通货币[N].京华时报,2009-10-26

[4]杨浩.建立公信的评估标准是首要任务[N].中国文化报,2012-11-30

[5]曾革楠,魏晓薇.文化+金融,让产业插上资本之翼[DB/OL].2010-07-27.腾讯网, http://finance.qq.com/a/20100727/000783.htm,2015-06-22

[6]丁舟洋.银行要走进“文化圈”——国家版权局五方面探路版权金融[DB/OL].2014-09-19.网易网,http://news.163.com/14/0919/11/A6GKQ34M00014SEH.html,2015-06-22

[7]李日新.版权作品的价值评估与案例分析[N].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

[8]邹韧.解读2012年中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成果[DB/OL].2015-01-07.搜狐网,http://roll.sohu.com/20150107/n407602177.shtml,2015-06-20

[9]李婧.解惑文化企业上市难[N].中国文化报,2015-04-18

[10]赖名芳.2014年全国著作权登记保持增长态势 总量破120余万件[DB/OL].2015-03-06.中国新闻出版网,http://www.chinaxwcb.com/2015-03/06/content_312666.htm,2015-06-23

[11]金晶.版权值多少 评估作参考[N].经济日报,2014-05-15

[12]郭安丽.完善版权价值评估 助力文化产业融资[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4月18日第A01版。

[13]岳公侠.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知识产权评估的服务水平,转引自马维野,刘玉平主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能力建设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0页。

[14]刘云波,李挺伟.大数据在文化产业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DB/OL].2015-05-14.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f8d26980102vvof.html,2015-06-22

猜你喜欢
资产价值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