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云喜/廖秋香/吴春梅/郑 宇
(1.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重庆 400038;2.重庆市铁路中学,重庆 404000)
对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考
■ 胡云喜1/廖秋香2/吴春梅1/郑 宇1
(1.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重庆 400038;2.重庆市铁路中学,重庆 404000)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势在必行,解放思想,摒弃陈旧的理念,明确自己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位置,是地勘单位推动改革的前提条件;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地勘单位应找准自身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传统地质勘查技术、创新新技术,拓展和转化地勘业务,利用“互联网+”助推地勘单位发展新格局。
地勘单位;新常态;改革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地勘单位基本生存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其生命力问题。新常态下,地质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地勘行业“遇冷”,进一步深化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与以往改革区别是什么?改革需要什么条件?深入改革的尝试性切入点在哪里?对这些国有地勘单位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认识和思考。
物质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所在。当下地勘单位以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其属于非盈利性的公益性单位。因此,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公共的属性,导致地勘单位在人力、物力、财税政策方面均不能放开手脚,长期处于一种瞻前顾后、谨小慎微的尴尬境地。
目前,全国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公益一类、公益二类),这类地勘单位的性质决定其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他们将彻底摆脱体质的约束,加大改革的步伐,快速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找准自己的生存之道,进而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劳动价值。
2.1 解放思想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全国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状统计,约20%的地勘单位选择公益一类,约70%的地勘单位选择公益二类,不到10%的地勘单位选择企业。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地勘队伍仍有大部分干部职工思想相对保守,对闯市场和走企业的路子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反之,如果各地勘单位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走企业化道路,改变传统地勘队伍慵懒、散漫的工作作风,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将会为改革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地勘单位以“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运作机制尝试着进入市场,经济状况改善了,职工收入提高了。实践证明,“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有一定好处,但也严重阻碍了单位的发展。不少地勘单位过分依赖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而形成“随遇而安,不思进取”的观念,削弱了地勘单位主动创新的动力,严重阻碍了自身 “造血”功能,迫使地勘单位长期依赖传统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形成低技术、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低价值链”模式,严重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和市场服务意识。因此,看似完美的“事业帽子,企业路子”地勘发展思路其实让地勘单位错失良机。
因此,发展国有地勘单位的干部职工们必须摆脱长期以来“带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思想束缚,深化对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理解,要求解放思想,摒弃陈旧理念,拿出破茧重生的决心去应对机遇和挑战,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才会使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2 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是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持续推进,针对选择“事改企”的这部分地勘单位而言无疑将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政府的政策对他们的生存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2.1 地勘单位改革历程中政府的支持
回顾改革历程,每次重大改革都得到了政府的指导,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若干意见》等。这些文件为地勘单位指明前进的方向。过去,地勘单位在改革路上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急需具政府全方位、多层次的顶层设计和协调一致的政策支持。
2.2.2 政府对改革后的国有地勘单位的定位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投资组建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实质是以劳动为谋生手段的劳动者与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实际结合的经济联合体,其定位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全民福利最大化。在这次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中,选择转企的地勘单位,是否同现行的其他国有企业获得同样的定位?国有企业从建国至今经历了扩大经营自主权、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深化和完善国有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而本次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还停留在解决“姓事”还是“姓企”阶段。地勘单位作为国有企业中的“新生儿”,政府对这批新兴的国有地勘单位如何定位?有没有扶持政策?国家是继续偏重于减轻地勘单位对政府财政的压力,还是偏重于地勘工作对国家获取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换句话讲是国家继续投入资金向地勘队伍购买服务,还是放手国有地勘单位进入市场主动服务社会,将对改制后的国有地勘单位发展起着指针性的作用。
从国家现行的找矿模式看,地勘单位承揽来自政府的地勘项目所形成的地质成果完全交给政府。而实践证明,地勘单位在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势必继续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形成恶性循环。从矿产资源关系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角度考虑,依靠现有体制下的地勘队伍“走出去”获取资源几乎不太现实,现有的地勘队伍不足以支撑国家实现资源全球化战略。政府急需改革现行的找矿模式,改变地勘单位的“打工”地位,使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突破。
总之,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深化改革需要条件,发展需要环境,如果没有政府对地勘企业的准确定位和具体支持政策,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很难能取得理想效果。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深化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改革千头万绪,从何入手,需要寻求改革发展新的切入点。
3.1 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主体,也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地勘单位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障碍,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只能靠提供地质服务即“打工”而生存发展。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矿产勘查投资减少,地勘单位过去赖以生存的地质技术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效益下行,难以为继。地勘单位以何种经济体形式存在才能使自身技术与市场更好地接轨值得探索。
从长远看,地勘单位要生存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大胆的创新发展模式。以企业身份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以传统的地质技术为基础,以国家政策及外部资金渠道为保障,将传统技术及地质成果报告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新型产品”。逐步确立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地勘行业探索发展的新方向。
3.2 进一步拓展和转化地勘业务
新常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地质工作提出了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服务地质环境保护,服务防灾减灾,服务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给地勘单位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进一步拓展和转化地勘业务同样值得思考。
(1)优化传统地质勘查技术,研发新技术。过去10年地勘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传统的地、物、化、遥及探矿工程等地质勘查技术基本没有提高。据粗略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地质院校约有30万相关地质专业毕业生进入地勘单位,地勘单位技术队伍普遍年轻化,但由于生产任务繁重,忽视了年轻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及地质勘查技术的提高与创新。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对传统地质勘查技术的优化和新技术的革新将成为领跑地勘行业的利器。地勘单位可考虑与科研院校共同搭建技术研究平台,既解决院校部分科研经费问题,又解决地勘单位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地勘单位对自然界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拥有技术和经验优势,如热液成矿作用,接触变质成矿作用等。地勘单位应依托现有的检测试验室与科研院校结合材料学开展研究,取得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从而取代传统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的需求,实现传统技术与成果的转化。
(2)“互联网+”助推地勘单位发展新格局。当下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嫁接与日俱增。改革路上地勘单位能否搭上互联网这班高速列车同样值得思考。地勘单位已有的技术资料及成果报告经过严格的保密等级处理后,应利用互联网平台集成、流通,达到快捷、高效利用的目的;通过互联网集成全国知名地质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开展地质报告网络评审会;地勘单位要利用互联网把传统的勘查技术转化为“产品”与社会需求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实施找矿突破行动中,可利用互联网打造可行的投资平台等。因此,未来“互联网+”或许将成为地勘单位发展的新格局。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常态下地勘单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必须拥有管理、技术、金融、工商贸易等各类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理论基础、管理学基础、法律和会计学基本知识,具有强大市场判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技术类人才,主要是从事地质勘查技术和矿山开采及服务的人才,其应占单位职工总数的60%以上。金融类人才应精通投资项目评估、国际金融、证券投资、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及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人才。工商贸易类人才应具有国际贸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
[1] 刘艾瑛.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如何攻坚?[N].中国矿业报,2015-07-04(06).
[2]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Z].北京:国务院,2011.
[3] 彭齐鸣.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稳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4-7.
[4] 孙中义,刘仁三.基于地勘事业单位发展实际的分类改革路径探讨——以安徽省地勘局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1):56-60.
[5] 黄贤营,顾海旭.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趋势及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4):21-23.
[6] 张彦英.对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点建议[EB/OL]. (2012-06-27)[2015-10-06].http://www.crcmlr.org.cn/newsitem/275022943.
[7] 盖静.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实践与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2009(17):64-66.
[8] 宫瑞峰,孙延宗,宫正.经济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如何发展壮大[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3):48-51.
[9] 刘利宝,王巍巍.地勘单位面临的问题及走出困境的若干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5):69-72.
[10] 邵毅,王翔,李东.面向国际矿业公司的战略变革——中国地质勘查机构商业模式创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
Thoughts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Under the New Normal
HU Yunxi1, LIAO Qiuxiang2,WU Chunmei1, ZHENG Yu1
(1.Geological Team of Southeastern Sichuan, Chongqing Municip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ongqing 400038,China; 2.Chongqing Railway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404000,China)
The reform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must be enforced under the new normal. This means that the fi rst things we must do are to emancipate our minds, get rid of old notions, and know clearly about our position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relations. With the support of powerful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should fi nd a proper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own reform development, enhance efforts to talents team-building, work constantly to optimiz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e new technology, expand and transform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siness, and boost the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by using “Internet+”.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new norm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407.1
A
1672-6995(2015)12-0059-04
2015-10-23;
2015-11-09
胡云喜(1982-),男,重庆市垫江县人,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工程师、院长,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