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珺嫦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2)
基于投入视角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研究
——以郑州市为实证
■ 黄珺嫦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2)
文章基于投入视角,从资本和劳动投入两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模型和集约度贡献率模型。以郑州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3年为时间尺度进行了集约度和集约度贡献率变化的测算,并且对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3年郑州市建设用地总集约度、资本集约度、劳动集约度均持续提升,证明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高,其中资本集约度贡献占主导;郑州市2000-2013年间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人均GDP与集约度变化并未互为因果,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与资本集约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强化土地生产率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投入视角;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资本投入;劳动投入;郑州
土地集约利用是相对土地粗放利用而言,其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地理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1]。集约度通常用来定量化表示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其本质是反映土地利用系统中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情况。
国内外学者对集约度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部分学者分析不同土地类型的集约度测度方法,如赵鹏军等(2001)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标准[2],闫慧敏等(2005)探讨了综合利用3S技术测度耕地集约度的方法[3];一部分学者从不同尺度研究土地集约度的测度方法,从宏观和中观层面研究较多,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微观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如王鹏飞等(2015)尝试从微观层面、村级尺度建立土地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4]。集约度的测度指标多种多样,根据应用目的、数据获取难易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对于农业用地,复种指数、生产资料的实物形态折算量、单位面积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等测度指标较常使用;对于城市土地,容积率、单位面积GDP等测度指标较常使用。从集约度的概念来看,集约度实质上就是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与土地面积之间的替代效应,因此,从投入视角测度集约度是较符合实际的。一些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如李秀彬等(2008)认为投入测度应该是集约度的基本测度,而在难以获得投入数据的时候,可以考虑用产出测度作为代用指标[5]。
本文从投入视角出发,研究区域为郑州市城区(以下简称郑州市),以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为实证研究对象,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两方面探讨2000-2013年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变化情况,以期探讨郑州市建设用地利用系统中投入要素配置的状况,分析要素驱动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1.1 建设用地集约度模型
土地投入主要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因此建设用地总集约度包括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和建设用地劳动集约度。根据德国农业经济学家Brinkmann提出的集约度测度方法[6]以及已有集约度计算方法,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二、三产业劳动力金额分别作为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的测度标准[7],这样就把他们转换为统一的货币计量,在同一量纲下,资本和劳动力价值相加得出在建设用地中的总投入,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模型为:
其中:IC为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K为固定资产投资额;F为建设用地面积。
建设用地劳动集约度模型为:
其中:IA为建设用地劳动集约度;A为二、三产业劳动力金额。
建设用地总集约度模型为:
在计算过程中,经济、人口等数据来源于《郑州市统计年鉴》,土地数据来源于《郑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1.2 建设用地集约度贡献率模型
为了更好地解读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发展变化规律,弄清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建设用地面积的替代效用大小,本文引入建设用地集约度贡献率概念[7]。建设用地集约度资本贡献率α、劳动贡献率β分别定义为:
2.1 郑州市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变化总体分析
2000年以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利用情况也随之变化,要测算建设用地集约度和集约度贡献率,需先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总体情况。从土地投入、产出和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分别选取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7]分析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水平,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土地投入和产出方面看,2000-2013年郑州市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增多,其中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从17.29万元/hm2提高到441.94万元/hm2,年均增长率为28.31%;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从41.72万元/hm2提高到412.42万元/ hm2,年均增长率为19.27%。计算土地产出投入比(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可得出14年间郑州市建设用地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逐年增高,且土地产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土地投入的增长速度,从2000年的0.41上升到2013年的1.07。
从土地利用程度方面看,2000-2013年郑州市人均建设用地呈现波浪式变化。2000-2009年全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从137.39m2增长到162.92m2,人均净增加25.53m2,但2010-2013年却出现明显大幅度下降,从162.92m2/人下降到124.57m2/人,最终数值保持在130m2/人左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行政区域统计口径的变化,如郑州航空港区从新郑市管辖纳入郑州市市区直接管辖;二是人口数量的增长,2000年郑州市人口为259.11万人,2009年为333.12万人,2000-2009年郑州市人口稳定增长,但2010和2011年激增为428.41万人和456.35万人,主要原因是随着郑州市人口城镇化措施的推行及落户政策的简化,郑州航空港区有部分企业工人落户。总体看,郑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日益提高,可分成三个阶段:一是2000-2004年,土地利用表现出低投入、低产出、低集约度的特点;二是2005-2007年,建设用地以高投入、高产出、高集约度的特点加快扩张;三是2008-2013年,土地产出投入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显示出市政府由投资过热向理性投资的转变态势。
表1 郑州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利用程度统计(2000-2013年)
2.2 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测算
根据式(1)、式(2)、式(3),结合郑州市资本、劳动力等投入指标和建设用地面积等相关数据(表2),计算出郑州市2000-2013年间建设用地投入资本集约度、劳动集约度、总集约度(表3)。
由表3可知,2000-2013年14个年段均显示出郑州市建设用地总集约度逐渐增加,从2000年的71.21增长到2013年的591.81,说明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不断增强。2000-2013年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数量分析,14年间郑州市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均高于劳动集约度,这说明郑州市长期以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增长幅度分析,郑州市建设用地总集约度、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比较可知,2000-2002年郑州市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与劳动集约度相差不大,但2002-2013年间其资本集约度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劳动集约度增长速度,反映出郑州市着力于建设以资本、科技为支柱的区域经济体系,而非相对低产、低效的以劳动为支柱的区域经济体系。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的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交通便利,加之近年新崛起的郑东新区及郑州国际航空港区,国内国际名声大振;且郑州市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科学技术优势较省内其他地级市及周边省份部分城市相对明显,从而有利于其吸引周边地区的优势资金、资源与先进技术,因此资本集约度较之劳动集约度定为更优,且差距会逐年拉大。另一方面,郑州市着力于打造全国“特大城市”品牌,而从人口众多的劳动密集型区域经济体系向产业及技术集聚的区域经济体系转变是其发展和成为区域重要节点的必然过程,亦是必然趋势。
表2 郑州市建设用地要素投入数据统计(2000-2013年)
表3 郑州市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劳动集约度及总集约度汇总(2000-2013年) 单位:万元/hm2
图1 郑州市2000-2013年间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趋势
2.3 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贡献率变化测算
为了深入分析总集约度中资本、劳动分项集约度的变化情况,客观反映建设用地集约度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根据式(4)、式(5),分别计算出2000-2013年间郑州市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贡献率和劳动集约度贡献率(表4)。可以看出,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的提升资本集约度贡献占主导,而劳动集约度的贡献呈递减趋势。2000年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贡献率比值接近6∶4,而2013年其比值接近7∶3,14年间资本集约度贡献率增长超过一成,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占总集约度的比重在时间序列上逐年拉大,在经过2000-2002年短暂3年的些微差距后,两者对建设用地集约度的贡献越发相差甚远(图2)。
图2 郑州市2000-2013年间建设用地集约度贡献率变化趋势
2.4 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影响因素,本文拟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人均GDP和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较常使用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设定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为X1,建设用地劳动集约度为X2,建设用地总集约度为X3,运用SPS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模型,把以上选取的两个指标分别和资本集约度、劳动集约度、总集约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调整的判定系数R2也都在0.9之上,表明回归拟合程度均较高;F值和DW统计量详见表6统计,表明模型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均GDP、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与资本集约度、劳动集约度和总集约度之间均为高度正相关。
然而,计量经济学中在进行变量的相关分析时,即使变量间高度相关,往往在经济时间序列间也会存在伪相关的问题,有协同变化的趋势并不说明彼此能够相互促进,更无法说明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基于此,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中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分别对上述两项经济发展指标与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关系进行检验,进而从统计学的角度探究郑州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度之间的关系。
表4 郑州市2000-2013年间建设用地集约度贡献率变化 单位:%
表5 郑州市人均GDP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回归分析统计
表6 郑州市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回归分析统计
首先在Eviews8.0中进行ADF检验分析,分别对上述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度模型建立的回归方程的估计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估计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人均GDP和建设用地集约度以及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和建设用地集约度之间有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因而必然要对上述关系进行Granger验证。
其次,分别检验人均GDP和建设用地集约度以及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和建设用地集约度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设人均GDP为Y1,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Y2,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为X1,建设用地劳动集约度为X2,建设用地总集约度为X3,则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分别会产生5个假设,共计12种检验结果,在此不一一列出。不同的滞后期往往得到完全不同的检验结果,一般而言,要进行不同滞后期长度的检验,研究所取的滞后期长度为2,置信度分别为99%和95%,通过Eviews8.0分析,可得到检验结果分别为表7和表8所示。
从以上结果分析中可以得到,Y1与X1、X2、X3结果显示,接受原假设,即Y1不是X1、X2、X3的格兰杰因,同样,X1、X2、X3也不是Y1的格兰杰因,彼此相互独立。即表明郑州市人均GDP和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劳动集约度以及总集约度之间并不能相互影响和促进。
表7 郑州市人均GDP与建设用地集约度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表8 郑州市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与建设用地集约度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Y2与X1、X2、X3结果显示,Y2与X1互为格兰杰因;X2是Y2的格兰杰因,但Y2不是X2的格兰杰因;X3是Y2的格兰杰因,但Y2不是X3的格兰杰因。这表明,郑州市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与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加的同时,建设用地资本集约度也在相应提高,反之亦然;建设用地劳动集约度和总集约度的变化会影响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以相同的趋势改变。另一方面,当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动时,建设用地劳动集约度和总集约度则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
本文立足于投入视角,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两方面,构建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模型和建设用地资本、劳动集约度贡献率模型,并以郑州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3年为时间尺度进行了集约度测算和集约度贡献率变化测算,并且对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2000-2013年,郑州市建设用地总集约度、资本集约度、劳动集约度均持续提升,证明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高,其中资本集约度贡献占主导;郑州市2000-2013年间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人均GDP与集约度变化并未互为因果,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与资本集约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要提高郑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应以提高资本集约度为主。首先继续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且改变目前以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其次通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从不同类别制定出资本投入门槛,同时摸索出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理想贡献比例,强化土地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投入比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资本集约度。参考文献
[1] 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48-52.
[2] 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5): 23-27.
[3] 闫慧敏,刘纪远,曹明奎.近20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 2005, 60(4):559-566.
[4] 王鹏飞,徐文萍.村级尺度下土地集约度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东老庄村为例[J].地理研究, 2015,34(6):1088-1096.
[5] 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
[6] 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M].台北:文笙书局,1999:12.
[7] 杨庆媛,董世琳,冯应斌.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C]//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土地学会,2009:7.
The Chan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Degree Based on the View of Investments—What the city of Zhengzhou has Done in this Regard
HUANG Junchang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Intensive degree model and contribution ratio of intensive degree model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ment of capital and labor. This paper has not only made an estimate for the intensive degree and contribution ratio of intensive degree of the city of Zhengzhou between the year of 2000 and 2013, but also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degre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is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tween the year of 2000 and 2013, the total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degree, capital intensity, and labor intensity in this city were promoted on a constant basis. This means that the level of intensive construction land use was increased yearly, of which the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intensive degree was dominant.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level of intensive construction land use between the year of 2000 and 2013; and the per capita GDP and the change of intensive degree were not each other's essential prerequisites. In this period, per capita RMB savings deposit and capital intensity inf l uenced and stimulated one anoth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if they devote their efforts to improve the residents' per capita income and strengthen the land productivity.
the view of investment;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tensive degree; capital investment; labor input; Zhengzhou
F301.2;F062.1
C
1672-6995(2015)12-0063-06
2015-07-24;
2015-08-26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三重”重大项目(专项)(2014-SZZD-2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三重”专项(2014-DC-089)
黄珺嫦(1984-),女,江西省铜鼓县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