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全禄
(敦煌市书法协会,甘肃 敦煌 738202)
关于敦煌书法的几点思考
温全禄
(敦煌市书法协会,甘肃 敦煌 738202)
【摘要】传承和发展敦煌书法要充分认识敦煌书法在中国书法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敦煌书法的涵盖范围,认识敦煌书法的美学价值,继承敦煌书法的创新精神,领悟敦煌书法的自然意趣,探索敦煌书法的发展道路,形成一个以敦煌为基地,以敦煌书法为主题而凝聚起来的研究和实践群体,共同为敦煌书法的复兴而努力。
【关键词】敦煌书法;中国书法;美学价值;创新精神;自然意趣
敦煌书法是近年来才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很快就被人们接受,影响也在日益扩大。这首先得益于敦煌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十分珍贵而又浩繁的书法艺术资料和书法真迹的存在。敦煌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尤其是汉魏、两晋、隋唐乃至五代直至于宋的书法艺术发展轨迹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随着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和之后近一个世纪中对玉门关烽燧、悬泉置遗址的陆续考古发掘,数万卷古代文书和数万枚汉简的相继面世,敦煌书法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然后借助于敦煌学兴起的东风,对敦煌书法的研究也日趋活跃,并且自然地成为敦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深入开展对敦煌书法的研究,大力促进敦煌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对下列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总体上看,历史上的敦煌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敦煌地区以悬泉置、玉门关、马圈湾遗址为代表的古迹和部分墓葬中出土的汉代简牍书法;二是以张芝和索靖为代表,在当时和之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堪称丰碑的个人书法艺术;三是以藏经洞文书为重要体现的敦煌遗书写经书法。如果说得更全面一些,那就还有第四个方面,即散见于敦煌地区的大量石窟庙宇的题记以及碑文和匾额书法,这也可以看作是敦煌书法的必要补充。在当代中国,在一个相对不大的地域,却汇集了这么多时间上相互衔接、书体上相互影响、每一项都足以光耀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历史对敦煌的偏爱。
20世纪敦煌汉代简牍的发现大体从1907年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发现汉简开始,到90年代悬泉置遗址的发掘达到高峰。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的有字简牍约25000多枚,是我国发现汉代简牍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简牍不仅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汉简以其丰富、翔实的简牍实物充分展示了隶书演变发展的全过程。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和成熟轨迹。隶书起源于秦,称古隶,是八分的前身,字形有相当部分跟篆文很接近,还保留着一些篆文的用笔方法,但浑厚朴淳,结体方中有圆,笔画圆浑中有方折,有顿有提,略有波挑,用笔谨严而古雅秀丽。八分是指结体方整、笔画有明显波势和挑法的隶书,即人们通常所谓的汉隶,是当时通用的书体。这是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由繁到简、由象形走向抽象、从表形走向表意的根本性发展。从敦煌马圈湾汉简来看,大量的正式文书均为字趋扁形、“蚕头燕尾,逆入平出”的成熟隶书。之后新发现的悬泉简牍,从结体用笔等方面看,说明规整、完善的隶书在西汉中期武帝太始年间已经产生。
敦煌还发现了为数不少从墓葬中出土的简牍。这一部分简牍记载的应当是墓主人认为值得珍藏的内容,故而书写严谨,既体现了书写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又是精心抄录,因此这类简牍虽然数量相对不多,却是汉简中的精品。
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汉代的草书是以隶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草书是隶书的简易急速的写法,先是草隶,再是章草,后为草书,也就是所谓“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张怀瓘《书断》)。敦煌马圈湾汉简中西汉宣帝时期的簿、册、书牍和王莽时期的奏书底稿都已是成熟的章草。
敦煌书法领域在历史上曾经名家辈出,东汉时期的张芝、
西晋时期的索靖都是当时的中国引领时代的大书法家,张芝的草书、索靖的章草都是后世难以逾越的高标。他们名动古今、彪炳千秋,为人们熟知,本文就不再赘述。
敦煌遗书包括晋、十六国、隋、唐一直到北宋初期的5万多卷墨迹,详尽地展现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完整过程,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资料。敦煌遗书中还发现了三种名家拓本,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王羲之17帖临本中的3帖唐代拓本,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还发现了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其中包括王羲之的《笔势论》抄件残卷,尤为难得。
敦煌地区还遗存了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千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此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为后世所罕见。
书法的力度来源于用笔,在笔墨运用中产生书法艺术的骨气与神韵,即“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式自生耳”(李世民《论书》)。敦煌简牍的隶书、草书的用笔特点是方圆结合、诸锋交替,既使用方笔,也用圆笔,两者巧妙地结合,相互为用,各显其长,从而使敦煌简牍的书风时而率意洒脱、自然流畅;时而粗犷泼辣、野趣横生;时而雄健豪放、浑厚苍劲,形成百态千姿、各显其妙的生动格局,表现出了雄浑的笔势和强健的笔力美。
(一)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
从敦煌汉简中可以明显看出,汉代是隶书、草书盛行的时代,隶书与草书是更能高度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线条艺术。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这无数的线条可以千变万化,如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浓与淡、轻与重、缓与速、疏与密、虚与实、斜与正、巧与拙等。敦煌简牍书法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各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线条形态与组合的变化。书法家笔下千变万化的线条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表露,抽象的书法艺术正是以此牵动欣赏者的思绪、情感,使之获得美的享受。
(二)书法艺术是心灵的艺术
西汉末年的扬雄在《问神》一文中指出:“书,心画也。”东汉蔡邕则更具体地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这是对扬雄的“书为心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发挥。意思是说,书法应首先舒展人的心境,再恣意发挥情感,然后落笔任意挥洒,用线条的形式表现自我的心境。书法作品的欣赏者又以自己的种种情感去体味书法家自由表达出来的心境、情感,通过书法线条达到心灵的交流。如果我们用这一书法美学思想来考察敦煌简牍书法,就不难发现,呈现在敦煌汉简上或精妙或拙朴的隶书,藏经洞文书中或规整或自然的行书、楷书和草书,都是书写者表露和抒发性情的佳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当时书者的品格与个性。
敦煌简牍文字的基本风格可以用率意、质朴、粗犷、健雄八字予以概括。这是特定的时代、地域和边防军事活动频繁的生存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这些简牍大部分发现于汉代敦煌边塞的城障烽燧遗址,这些文书的草拟者、誊写者多系边塞军事防御系统、邮驿系统中的下级吏卒。汉简上所出现的古隶、八分、隶草、章草等字体是这些下层吏卒与民众,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从实用出发,为了书写简便而创造出来的。他们“省易”篆书、古隶而创造了隶书,由隶而草,书体演变的真正实践者正是这些的无名书法家,他们在思想上多有创新进取,较少墨守成规,因此他们的书风率意洒脱、自然流畅、简古质朴,少了精雕细刻、描头画角的庙堂习气。当时的敦煌是抵御匈奴侵扰、经营西域的前哨,广大戍边吏卒,背井离乡,长年累月驻守和战斗在戈壁荒漠,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这样的客观环境锻炼了人们的勇敢无畏和开拓进取精神,熔铸了人们雄强豪放的性格。在汉简上所遗存的粗犷、雄健的书风,正是他们精神境界的真实体现。
而敦煌遗书中的经卷,绝大部分是用笔抄写而成,这就无意中集古代民间书法之大成。卷子的抄写者大多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风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风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得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和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创造出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经书体”。这种“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
在莫高窟壁画中,还保存有大量佛画榜题和供养人题记,书体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但书体仍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也是民间一大创造。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当时用的是木笔或苇笔,硬笔尖端劈为两半,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并非近代以来才从西洋引入的舶来品。
从敦煌书法的浩繁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发展轨迹,那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在自觉中创新。
纵观敦煌书法,无论是张、索这样的书法大家,追求的是个人性情的抒发、思想和灵魂的凝聚和外显,还是写经生们内心满怀着对佛祖的敬畏与虔诚以及边塞官吏驿卒平常的记述,他们都不是以功利为终极目的,他们没有扬名当时与后世的刻意,因而流露的更多的是雄健率真、闲逸自乐、挥洒淋漓、平心静气的沉稳,所以敦煌书法具有我们当代人无法模拟到位的历史原韵和自然意趣。他们有明显的借鉴,也有明显的个人意趣,但书者自己首先没有想着成为一个书法家,也没想着用自己的字去博得多少名利——即使是那些职业化的靠抄写经文养家糊口的写经生们,也没有想着以此扬名立世、飞黄腾达。在他们的书写生涯中,只是主观上想把字写得更美观一点,但最终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现代大家如毛泽东、启功等也是如此,他们潜心研习书法却远离功利。他们的个人气质、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纵横捭阖、
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神韵气魄在他们的墨迹中自然迸发,这才是高山仰止的神品。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书法艺术的创作也难免会打上深深的商业利益的烙印,这也无可厚非。但敦煌书法的自然精神,对今天的书者却不乏有益的启示:没有名利的负重,才能更自觉、更投入,才能登得高、行得远。
敦煌书法,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文人书法和民间书法。文人书法如张芝、索靖,藏经洞文书中的名家拓本以及写经生们抄写的佛经、历代碑刻等。这类作品讲究雅,讲究法,以大师为师,以大师为范,讲究笔法的到位和严谨。民间书法如汉代简牍、藏经洞遗书中的民间文书等,特点是以自然为趣,以实际需要为目的。这两类作品,一个是在修炼中创新,一个是在实践中创新,都有其积极意义。其实,我并不是很赞同文人书法和民间书法这样的分类,因为这样不免带有门户之见,如果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倒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笔者认为,当代敦煌书法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繁荣敦煌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传承的本质,应从敦煌文化的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要实现敦煌书法的繁荣,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能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而创新又能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研习敦煌文书、敦煌汉简这些经典,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不要做打着创新旗号去任意丑化异化汉字、挑战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的事。那些诡怪百出、弄异炫奇的东西,是不能称为创新的,也是经不起检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而对敦煌书法的传承就是对敦煌书法最好的保护。
(二)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从敦煌历史文化名城及旅游市场火热的实际出发,加大投入,制定相应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兴起,在敦煌书法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宣传推广方面建立专门机构,网罗和培育专门人才,打造一个高素质的、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和创作群体,才能整合这方面的人力物力,克服目前业余、分散、自发的倾向,切实推动敦煌书法的繁荣,甚至把敦煌着力打造成为以书法艺术为标签的文化亮点地区也未尝不可。这样,敦煌书法才是一个既有辉煌的历史积淀,又注入当代全新内涵的名副其实的完整概念。
(三)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围绕敦煌书法这个主题广泛交流
对待敦煌书法应开放包容,这样才可凝聚更多更强的力量共同促进敦煌书法的繁荣。翻开中国书法史,把书法用地域名相称,敦煌书法应该是一个特例。我们在为敦煌书法这个提法感到自豪的同时,一定要清醒和警惕另一面:如果过分强调它的地域性,我们的视野就难免狭窄。而敦煌自古就是一个开放的重镇,它是以包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在文化的交流、融合、激荡、创新中迸发出无限生命力的。虽然文化都有地域特色,但它的传播却是地域难以局限的。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更是迅速和便捷,甚而完全可以实现跳跃式传播。敦煌书法和敦煌文化,不仅仅是敦煌的,它更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因此,要走出去、请进来,多方开展交流,要千方百计吸纳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到敦煌文化和敦煌书法的学习、研究、创作和宣传中来。
(四)大力加强书法基础教育,不断培育后续人才
要抓好书法教育,改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对国学普通话相对淡化的倾向。在中小学,要培养和配备专业书法教师,保证书法教育的必需条件,把书法教育课切实落在实处。结合汉语教育课和书法教育课,提高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兴趣,而这一点在敦煌地区更具有资源优势,也有现实的市场优势。所以我认为,在敦煌大力开展和落实书法教育特别是敦煌书法教育,是一件在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个人的愿望和现实的需要都已具备的情况下,付诸行动就能收到综合效用的大好事,对推动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提高市民文化素质都有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应当长期坚持和切实实施。
敦煌古代书法,从西汉建县设郡后的简牍书法始,到清末的碑碣书法止,时代久远、数量巨大、书体多姿、笔法变异、风格奇巧,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敦煌虽然一直处在远离历朝历代政治中心的边远地区,但因为敦煌丝路重镇的地位,长期处于历史开放交流的最前沿,因此,敦煌书法并未落后于历代政治中心流行的时代节拍,而是紧随时代同步发展,不仅如此,在个别历史阶段,反而因为中原的时局动荡和文化凋敝相对盛极一时,引领时代风骚,因此,产生张芝、索靖这样的书法巨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只是从宋代以后直到近代,由于陆上传统丝路的逐渐荒弃,敦煌的社会、经济、文化才逐渐衰微,敦煌书法也随之走入低谷。然而,从散存的楹联碑刻题匾看,辉煌的高潮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文脉依然丝缕相续,一直不曾中断。
敦煌书法,作为一段文化历史,它曾经是相当辉煌的。而当代的敦煌书法,也应是敦煌书法的应有之义,没有当代敦煌书法的延续和辉煌,敦煌书法的概念就是不完整的,至少是有缺憾的。尽管敦煌书法现在还只是刚刚从办公室里构思出来的一个新名词,尽管它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尽管它有辉煌的过去和厚重的遗产可供我们去继承,但当代敦煌书法的创新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好在随着20世纪敦煌历史文化的一个个大发现,又有当代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大背景,再加上还有一批孜孜不倦致力于敦煌书法的研究、继承和创新的探索者,敦煌书法的发展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使敦煌书法具有不滞后于当代的内涵,还需要我们甚至我们的后辈不懈地努力,需要无数在今天闪光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优秀
的论著、优秀的书家和更加健康浓郁的氛围作为坚实的支撑。这是敦煌这片热土、这块圣地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必须承担起来的光荣职责。
敦煌书法不能只有辉煌的过去,而应该有,也必须有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现在,更应该有一个繁荣的未来。当前,通过不懈的努力,致力于敦煌书法的复兴,推动敦煌书法的发展,重塑敦煌书法的辉煌,这就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敦煌市志编辑委员会.敦煌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苏履吉.敦煌县志(道光版)[M].
[3]秦川,等.敦煌书法.
[4]沈乐平.敦煌书法纵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5]饶宗颐.敦煌书法丛刊[M].日本二玄社,1983.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