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祯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79)
文献复制中的对应表现与方法
崔雪祯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79)
【摘要】对应表现是博物馆进行近现代文献实体复制活动时的行为理念,而方法则是此下根据不同条件所采取的合理措施。由于文献产生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层级多跨度大,不仅使复制工作时常出现方法与理念相左的现象,而且,在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互补长短的技术方式,传统方法是指按照“原技术、原材料、原工序”的基本原则,进行对应制作的一种方法。近现代文献修复中的现代技术,是指借助数字化操控等专用设备或工具,采取数据化操控的等手段对近现代文献进行复制的综合运用的技术。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虽然所处年代不同、功效水平不同,但若结合运用得当,也可以解决因传统印刷材料短缺造成复制工作窘困的问题,助推复制工作做得更好。见于我们在这方面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试就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具体情况,做些梳理和介绍,以推动文物博物馆领域近现代文献复制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形制对应;传统做法;现代技术
(一)客观要求方面因素
近现代文献是指1840年以来遗留下来的具有陈列、收藏价值的文献类文物资料。这一时期文献大多具有档案与文物史料双重身份,这种情况在客观上使复原复制品成为能够满足保护与展示利用等要求的最佳方式。文献本体形制具有地域分布广、技术层面多、个性痕迹明显等诸多特征,加之复制品在博物馆中的作用,是替代原件行使收藏、展出、馆际交流、回馈捐赠者等功能,因而从客观要求的角度对复制品制作产生很大影响,复制工作要承载好客观存在的压力,再现文献原件载体字迹、图文、纸色、纸质等若干历史痕迹,就要不断地发掘现有技术条件的潜力,使复制品质量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二)需要对应的因素
博物馆文献复制,按原件生成中的技术方式分为印刷和手迹两大类,有时两类之间相互交融。两类之下各自分有多种类型,其中:
印刷类包括传统印刷和高新技术印刷。传统印刷按版型不同,分为平版印刷(石版印刷、胶版印刷)、凸版印刷(铅活字印刷、铜板或锌板印刷)、蜡纸印刷(手刻蜡纸印刷、打字印刷);高新技术印刷则按载体不同而分为两类:复印机墨粉印刷,数字式彩色墨水印刷。这些类型之下的每一种具体操作又有许多相同方法中的水平差别,当这些方法和差别分别以单色印刷或多色套印的方式制成印刷品。如报纸、杂志、书籍、奖状、票证、布告、宣传画…,便会形成各种文献之间或精致或粗犷的不同的面貌与质感。
与印刷类文献比较,见于复制的手迹类文献主要有著述、手稿、信札、电文、图表、日记、对联、手卷、扇面、中堂、旗帜等。虽然总体上技术形式单一,都是手写的,但在形制、字体、用笔、用墨、质感、风格等方面,同样具有诸多面貌、差别和特点。
以上两大类文献所含技术差别,既是影响复制中的对应表现的基本内容,也是影响复制技术技巧配比的节点。所以,大到技术、设备、人员等条件,小到具体操作的技法技巧,均具有关系复制成败的意义。
(三)自身技术条件因素
一般情况下的复制,如能按照原方法来做,自然会取得逼真的效果,但印刷类文献复制,属于既依赖传统印刷机器与设备材料,又受其时效性制约的一种复制活动,在原件所呈现出来的历史上的某种方法,其所需设备材料工具大多不复存在、复制者又无制造能力的特殊情况下,实际复制往往是在不顺利状态下进行的,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这样一种技术模式:既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应复制—采取与原件相同的方法去做;也有迁就条件兼顾原件外貌特点,而采用现有的技术方法,近似的原材料进行复制制作。
(一)印刷类文献复制方面
文献复制是集多种因素于一体的活动。这一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印刷类文献复制方面更为突出。其时,随着改革开放,现代技术大潮的到来,一大批具有高新技术水准的设备迅速占据市场,传统印刷材料供应开始出现断档,受此影响,博物馆文献复制工作也开始进入了新旧技术并存的变革时期。下列情况,不仅反映了变革给形制对应表现带来的积极变化,同时也表明文献复制方面的新的技术环境已经逐步形成。
1.凸版印刷品复制
以往传统的复制制作凸版印刷品多是由铅字、铅水线、铜锌等拼版印制而成。大体分为两类印刷品:一类是票证信笺,另一类是报刊资料。其传统复制方法是:前者用原方法做,能够收到字口清晰和凹凸有致的压印效果。后者则因制版中拣字排版,印后回字的工作量大,而多采用照相出阳图胶片,然后晒制铅锌印版,上胶印打样机平版印刷的办法来做,此是较早使用的一种替代方法,虽有节省资金人力之功,但因旧报刊旧色较重,给照相修版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在印制效果上普遍存在字口不清、墨色平铺、无压印感的问题。此问题直到近年来采用固体感光树脂版技术后,才得以解决。
固体感光树脂版是利用感光性树脂在紫外线光的作用下迅速发生光交联作用的原理,通过照相制成的一种印版,用于凸版图文复制,其凸印效果的还原精度比铅活字拼版复制要高出许多,基本满足了对应表现的要求。
2.平版印刷品复制
复制平版印刷品多由石版、铅锌版、胶版、纸基版印刷制成,因其共同特点是图文的墨色都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早期的复制根据条件只设两种方法:用铅锌版手工印刷和胶版机印刷,以适应不同形制复制的需要。但由于铅锌版印刷制版程序烦琐,以及照相修版难以精准的原因,所以目前已被重氮树脂版(PS版)和数字化扫描彩喷的技术所取代。PS版是一种预先涂好感光液的备用铝板,不再需要磨版、烂版、涂布感光液、照相制片等环节,使用时,直接用扫描仪做成电子文本进行修版出胶片稿,然后晒版印刷。此程序简单高效,尤其解决了旧图文修片难的问题,用来复制各种平版印刷的文献,都可收到逼真的效果。不仅如此,数字化扫描彩喷的技术使用液体颜色作为成像载体,虽然不适合墨色浓重的印刷件复制,但对一些墨层薄润线条柔和的文献,如电信件、外文打印件、珂罗版印刷件、网目印刷件、乃至部分手迹等,均有很强的对应表现力,所以对这类文献不仅可直接用喷墨复制,而且在质感的对应表现上,也是油墨复制所不能比拟的。
3.油印类文献复制
油印类文献是采用漏印方式制成,因此,图文线条带有明显的网纹状油墨堆积的特点。根据油印有手刻和打印的区分,早期复制方法也按此分为两种,所不同的是,复制手刻件时多了一道在蜡纸上临摹过稿的工序,此工序在有了复印机后,一度改用蜡纸复印而不定影的办法过稿(然后直接在墨粉线上摹刻);目前是进一步采用光电誊影技术,过稿与刻版同时完成,因而使油印件的对应表现更为准确和高效。
(二)手迹类文献的复制性临摹技术
目前,手迹类文献复制虽然仍在采用传统的手工复制式临摹方法,但在高新技术支持下,已在操作水准和功效上有了很大提高。
复制式临摹比较习字式临摹或粗放式临摹,有两个不同点:一是以全面再现原迹为标准,对复制主体的还原精度要求很高。二是种类多、各种形质特点多。由印刷模糊件复制中的图文摹样(供制版印刷)、实物上的字迹复制、硬笔字、毛笔字(大字、小字)字迹及图画复制等构成的临摹主体,是一个无限宽泛的笔墨技术系统。所以需要临摹者在对应表现方面,要有较强、较宽、转换较快的综合能力。然而,在条件有限、效率不高的旧的操作模式下,这种能力往往十分有限。而在获得高新技术支持后,情况就不同了。
用复印机替代手工制作影本,平整快捷,线道形状再现也十分真实;用发光二级管制成的可变光(LED)拷贝拓写工作台以及无影灯的使用,则有效减弱了拓台上下的光强对临摹的干扰。这些设备通过简化程序,减轻工作强度,为摹者得以在更高的标准上精化技术能力创造了必要条件和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目前的临摹工作强调图文技术认读能力、笔功对应表现能力、对不同光影的把控能力、对不同书写材料的处理与适应能力,等等。当现代设备与人的功夫修养在较高层面结合后,由于省出了大块的时间精力,自然会产生高水准的临摹操作,如:省去双钩,直接在复印件上铺纸临摹;大字复制用分笔铺墨法,注重步骤效果之间的合成功效;小字则强调纯熟的书法修养和半背临技术状态;休整要求不见痕迹,通篇讲究笔墨精准气韵生动等等。这种操作与缺少相关设备辅助的旧式临摹相比,显然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三)文献实体复制
图文部分的复制完成后,文献的外观形状无论散页单张,还是书册卷轴,都要按原件实际的体量、色泽、残整等项的“规定”,通过整形定形进行还原,这一环节即是实体复制。大致包括四种操作:裁剪、装订、装裱、色仿作残。每种操作根据对应表现需要而有不同的技法内容。
剪裁。有工具裁的,如直裁、圆裁;有手工裁的,如折、压、撕、裂等操作区别,之下又有规整与不规整纸张或纺织品的种种区别。
装订的装有平装、精装、线装、包背装、蝴蝶装等。钉法有铁丝平钉、纸捻钉、骑马订、胶订、浆糊订、锁线订车。
装裱。复制装裱几乎包括了该工艺的所有制式。凡原件旧有的装裱款式,在文献复制后期制作时均要依原样进行制作。
染旧做残:残的部分如折痕、断裂、破损、虫蛀、鼠咬等状况,一般要通过砂纸打磨、橡皮或软布灰土擦磨、针划、刻孔等方法来做,旧的部分有水渍、油污、蜡斑、霉斑、锈斑等。可用有霉点的旧纸替代、也可用毛笔描画或抖落浸润色粉点的办法加以表现;褪色泛黄等现象,或用刷染,或用漂白,或用晾晒等办法来表现。
在传统的实体做法中,还原精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往往视手工比例多少而有所不同:机制的规整制品,手工少,借助切纸机、压力机、装订机等设备,可以做得很好;手制的不够规整的制品,用手工比对着原件来做,还原精度就要差一些,如染旧和体量的表现。这个问题,在分别采用三个新方法后,目前已得到了解决:一是使用外光老化试验箱,整理光照时间强度与不同纸张之间的褪变色关系,为仿旧制作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使用分光测色技术,分别对原件与复制件件进行墨色、旧色进行比对,以使对应制作更加精细化;
三是使用纸张测厚仪取代以往用手捻来感觉纸张薄厚的办法,通过数据选择用纸,大大减少了替代用纸影响复制品外观形象的概率。
近现代文献复制是以传统书画复制为基础,融入多种现代技术形式的新型复制活动。由于本文所提到的原因,适于复制的、各方面条件俱佳的时间只有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的复制大体呈粗放式制作特点,对应表现的理念通过直接制作就可以实现,此后至今,由于新的替代技术逐渐增多,而要用非原件技术做出合格的复制品,虽然难度很大,却是此类复制活动带有必然性的一种常态,比之前者,在技术技巧上,自然要增加一些新的内涵。所以笔者将这一时期称为技术提高期,从这种分析的角度来看,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仅局限在摆脱困境,解决以往复制中一些难以满足的缺憾,提升复制的技术品质,更多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进步的过程,为今后在传统方法与条件渐行渐远的背景下,仍能坚持对应制作对应表现的理念,提供了一些新的具有可参考价值的经验。由此可以相信,随着这一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献复制的新模 式,必然会进一步丰富和成熟起来。
作者简介:崔雪祯(1960-),女,汉族,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近现代文献修复和复制。
【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