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钢琴演奏中听、触、视之间协同性分析
张婷婷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钢琴演奏是演奏者对自身听觉、触觉、视觉系统进行综合运用、协同合作的运动过程,“三觉”协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整体演奏的效果。本文主要对钢琴演奏听觉、触觉、视觉协同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对“三觉”协同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待更好地发挥钢琴演奏系统的整体功能。
【关键词】钢琴演奏;听觉;触觉;视觉;协同
钢琴演奏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过程,演奏者只有保证各感官的有效配合、发挥感官协同效应,才能提高整体演奏的效果,即通常所说的“琴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是将钢琴教学作为一项技术训练课程,未能将钢琴演奏的艺术化和科学化更好地表现出来。钢琴演奏艺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成熟的理论,但是从协同学角度去对钢琴演奏方法进行探讨,还处于拓荒阶段,听觉、触觉、视觉系统联系密切,对三者协同效应在钢琴演奏中的形成进行研究,将相关理论用于指导钢琴演奏教学,有助于提高钢琴演奏的整体水平。
(一)演奏听觉
演奏听觉是音乐听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奏者借此判断自己的演奏效果,要求演奏者对音乐语言和形象要具有一定的分辨意识和辨别能力,从耳部生理机制来看,耳郭起到的是收集声波的作用,当声音进入外耳道后,鼓膜会受到声波的冲击,引起听小骨的机械运动,并依次传给卵圆窗和蜗窗,进而又引起基底膜振动,听觉细胞受到冲击后会兴奋,最终将这种信息传向大脑[1]。人对音乐听觉差别感受性较高,其与音乐实践密切相关,对于演奏听觉对象而言,涉及音高、音色、响度、和声等诸多要素,听觉协同能力是在外在听觉能力和内心听觉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前者是对音乐的辨识能力,后者则是一种预知能力,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演奏者听觉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到演奏的整体效果,因此,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重视对各音乐要素协同听辨能力的培养,先从外在听觉协同能力培养入手,增强学习者对音乐层次的感知,形成音乐审美需求,通过获取完整、准确的听觉信息,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灵动性和差异性,并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内心听觉,最终将外在听觉与内心听觉的协同应用到钢琴演奏中[2]。
(二)演奏触觉
演奏者具备良好的触觉协同能力,准确调控触键的力度、速度和方式,才能更为生动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钢琴演奏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其发力部分从指尖开始,并由此带动全身系统综合运动,可以说每一个声音都是全身动作配合的结果。触觉系统未能充分协调将会影响到钢琴发音的正确性,声音的质量直接取决于触键方式运用是否得当,这方面的能力是在反复的操控中逐渐形成的。在培养学习者触觉协同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知晓触觉系统协同的构成机制,重点是对手指的生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平时训练做到手指在钢琴上站立支撑并不困难,但保证其在运动中仍能获得协同性的平衡却比较困难,了解手指、手腕以及手臂的结构和特性,明确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十分重要,具体操控训练主要培养的是学习者的五指协同能力、指腕臂协同能力和上下肢协同能力[3]。
(三)演奏视觉
演奏视觉主要起到寻找音乐信息、核对手指位置、观察各系统协调状态的作用,钢琴演奏中的视觉可分为读谱视觉、键面视觉和记忆视觉,前两者的视觉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后者则要靠视觉感知记忆来识别,好比在大脑中“放电影”。视觉协同基于演奏者对乐谱中音乐信息的准确分析和理解把握,达到谱面视觉、键面视觉和记忆视觉的配合和协同,演奏者应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确保读谱的准确性,并以谱面信息为依据,在演奏中逐渐达到谱面视觉与键面视觉的协同,同时有意识地对各音乐信息进行强化记忆,如熟记乐谱上的“形状”特点,形成记忆视觉,与其他视觉协同合作,确保钢琴演奏有序、准确地完成[4]。
(一)理论基础
钢琴演奏中“三觉”协同是在协同学和系统论基础上产生的,根据协同学的“自组织原理”和“协同效应原理”,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应以情感体验为前提,加强各感官系统之间的系统合作,使各子系统在关联运动中形成协同效应,钢琴演奏系统重在发挥听觉、触觉、视觉系统之间的关联效应,通过“三觉”之间的协调和互补来强化钢琴演奏系统的整体功能。由于各感官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相互之间的协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觉行为;系统论关注的是系统的共同特征,主张从整体出发,重视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根据系统论相关原理,可将钢琴演奏中各感官的运用视为一个系统,并将其分为听觉、触觉和视觉三大子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功能的完善,实现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促进整体功能的发展。钢琴演奏中“三觉”协同有其必要性,通过“三觉”协同,能够在钢琴演奏中形成更为理想的音色,熟练运用各种演奏技巧,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二)能力培养
在钢琴演奏中融入丰富的情感是演奏者人格的升华,“三觉”协同即以情感体验为依据,钢琴演奏是通过旋律的曲线、丰富的和声以及各种音色变化来传递乐曲的信息,在让听众获得相应信息的同时能够有所感悟,演奏者还必须在音乐表达中融入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体验来引发各种各样的音乐想象,将所感知到的音乐形象转化为内心听觉,并通过调控触觉器官来完成演奏,实现内外在听觉的协调统一,并能够对“三觉”系统的协同演奏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三觉”协同也是以情感表达为目的,钢琴演奏是情感的艺术,演奏者表达的是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同时也是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抒发情感,实际上是在对演奏作品进行二度创作[5]。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以“三觉协同”理论为指导,对学习者“三觉”协同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钢琴演奏者的水平,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听、唱、弹、读”训练法、“四手联弹”训练法、“旋律分析”训练法、“有琴无谱”训练法、“情境想象”训练法、“复调分层”训练法等。
钢琴演奏由各感官系统同时运动完成,但并不是将各子系统简单组合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这实际上是对感官系统整体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其中“三觉协同”是完成钢琴演奏的关键,只有重视听觉、触觉、视觉系统之间的联系,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发挥其协同效应,才能形成统一、高效的演奏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君.让学生的指尖“唱响”动听的旋律——钢琴演奏教学中各感官系统的协调性研究[J].音乐创作,2013,10(1):192-194.
[2]袁媛.钢琴演奏教学中视觉系统协同能力的培养研究[J].音乐创作,2014,18(9):185-186.
[3]刘洁.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触觉、视觉的协同研究[J].艺术科技,2013,12(6):145-146.
[4]袁媛.钢琴演奏中触觉系统协同能力的培养[J].艺海,2010,13 (6):44-46.
[5]王丽莉.浅谈钢琴弹奏中感官的协调训练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3(2):71-72.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