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待献
郑州:凝聚慈善精神 共建和谐绿城
姚待献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慈善工作成效显著。两年来,慈善捐款3.3亿元,注册志愿者72余万人,救助困难群众60余万人次;先后荣获国家七星级慈善城市、中国政府推动奖和13个中华慈善奖项等多种奖项。
全市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展示了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在全社会弘扬了凝心聚力、进德修业的正能量,有效助推了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持续发展。
(一)依托媒体,扩大宣传。培育良好的慈善文化和社会氛围,是慈善事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我市的慈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和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介的作用,广泛开展以快乐做慈善、助人自助为核心的慈善文化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从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到积极组织公益活动,培育更多公益组织参与慈善。我市先后在省内各大主流媒体发表慈善活动及稿件900多篇,网络转载量达万余次;长期设慈善专栏6个,累计达300多期;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报》《公益时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和信息20余篇;在全市快速公交车站台和公交车内电子广告屏发布慈善公益广告;在社区、机关张贴慈善宣传海报20余万份,让更多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参与慈善。
(二)依托活动,强化宣传。定期召开全市慈善工作会议,举办慈善表彰会、经验交流会、慈善文艺演出、慈善大讲堂、慈善嘉年华、慈善风云人物企业评选等宣传活动。拍摄《阳光慈善 温暖郑州》《慈善志愿者》《遗产》三部微电影,在优酷和新浪微博发布后,全国网民争相转载和传阅。与我市五大主流媒体策划“慈善周周行”活动,举办“郑州慈善大奖”评选活动,社会反响强烈。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促进慈善事业走向社会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慈善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市的慈善工作一直将募捐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不断创新筹募方式,不断扩宽慈善资金募集渠道。
(一)人大立法设立“郑州慈善日”。郑州市委、市政府以慈善事业为抓手进行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切实把慈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出台《郑州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自2007年起,每年10月16日被定为“郑州慈善日”。8年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郑州警备区政治部每年都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郑州慈善日”活动的通知》。省、市领导对慈善日活动高度重视,亲自出席慈善日活动仪式,带领机关领导干部带头捐赠。在郑州市委十届四次和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领导现场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两次(扩大)会议活动现场共收到爱心捐款2292.81万元。各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召开动员会,发动企业家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全市各县(市、区)、市直机关各部门、学校、企业、部队等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在2014年“郑州慈善日”活动中,全市共募集善款1.36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创新慈善资金募捐方式。
在全市大力推广合同认捐、留本捐息、冠名基金等资金募集方式。我市金水区在省内率先启动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岗位,拿出数百万元,扶持社会救助、助残服务等数十个社工岗位,涵盖慈善公益、婚姻咨询、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学生心理辅导等服务项目。为解决交通拥堵、推行公交优先、保障百姓出行,爱心企业为我市“畅通工程”合同认捐公交车781辆。我市有定向捐赠企业“慈善冠名基金”21个,募集资金总额上亿元。
(三)充分发掘筹募资源。我市的慈善工作非常重视企业的劝募工作,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倡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把慈善理念引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与慈善事业的良性互动。在全市500多家超市、宾馆、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爱心募捐箱700多个,吸纳零散资金,激发人们的爱心。
(四)以品牌项目吸引社会捐赠。品牌是慈善项目工作的载体,是成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为此,我们立足实际,放大优势,精心谋划,常抓不懈,打造了一批具有郑州特色的慈善项目品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各种慈善活动中去,深化慈善品牌,努力把郑州的慈善事业做大、做优、做强,如“牵手工程”“心理援助”“银龄行动”“善行绿城”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宣传救助项目的意义,激发企业家的善举,效果良好。
(五)开通网络募捐。在原有募捐形式的基础上,倡导创新,利用微博、微信、支付宝等新兴网络形式,推动慈善募捐工作与时俱进。开通各慈善组织官方微博和微信,开办郑州慈善网店,争取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捐赠,增加民众捐赠在每年募捐总额中的比重,让“人人慈善”变成一种社会新风尚。
(一)慈善项目有序开展,救助活动卓有成效。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是慈善组织的宗旨和目的,也是其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我市的慈善机构紧紧围绕政府工作的重点、民生工作的难点、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拓展慈善救助范围。精心打造“助医、助学、助困、助残、扶孤、精神扶贫”等慈善救助品牌项目,投入资金6000万元;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慈善救助面;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0万人次,使我市的慈善救助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不断增强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坚持城乡兼顾,向农村倾斜;常规救助与特色救助兼顾,向特色品牌项目倾斜;由输血型救助与造血型救助兼顾,向造血型救助倾斜,提高困难群体的自我救助和自我发展能力,真正把有限的善款用到最迫切需要的群体和项目上面,实现慈善救助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成立了“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优良传统”为宗旨的慈善志愿者工作总站,建立医疗、环保、助残、助学、助老、抗癌等志愿服务队百余支,慈善志愿者工作站61家,注册志愿者72万多人 ,开展慈善志愿者活动千余次。坚持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服务重点,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家庭,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五社联动”,立足社区共同体,开展项目化和组织化运作,发展社工引领社区志愿者,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志愿者星级认定和嘉许制度以及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并在全市范围开展慈善志愿者创投竞赛。
阳光、透明、诚信是慈善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市各级慈善组织建立和规范慈善财务管理制度,专户专账管理善款,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及捐赠方意愿专款专用、规范操作。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对慈善项目实施过程、运行情况和结果的跟踪反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善款使用情况,保证广大群众特别是捐款者的知情权。建立健全透明信息平台,使全市公益组织共享信息,打造透明慈善,持续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成立监事会。发挥监事会职责,打造透明慈善。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市纪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审计局、财政局、民政局、新闻媒体、受赠代表、捐赠代表组成的郑州慈善监事会。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对慈善项目的调研、立项、运行、管理、资金使用、项目评估等进行监督,确保慈善项目规范运作,资金合法、安全、有效使用。
(二)建立监督体系。郑州市的慈善机构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自觉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坚持每年向社会公布工作和财务收支情况;坚持每年主动接受审计部门对财务收支状况的审计,以及财政部门对财务状况的监督检查;每一笔捐赠和收支情况及时在省会主流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由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打造“玻璃做的钱袋子”,提升我市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慈善事业贵在真诚、贵在行动、贵在机制、贵在恒久。郑州全市人民积极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打造慈善绿城,和谐郑州。一滴水能映照太阳的光辉,无数颗爱心定能温暖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郑州慈善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系郑州市慈善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