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 石 玉
“善,是汪洋中的一片舟;善,是沙漠里的一滴泉。”正如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尚清为第二届“西湖论善”撰写的诗《善》中所提,慈善之举往往是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9月22日,由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工商联主办,之江公益沙龙协办的第二届“西湖论善”论坛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浙商与公益慈善”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慈善组织、民营企业、新闻媒体等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发挥浙商独特优势,做大做强慈善事业等问题进行“论道”。
“浙商,不仅在经济领域有着傲人的成绩,而且在慈善领域也有着良好的口碑。”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余强在致辞中回顾总结该省近几年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高度肯定了浙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推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主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浙江正在建立一种全新的慈善模式——“互联网+公益”,并以今年6月刚刚上线的公益APP“涓涓互助”为例进行剖析,鼓励浙商在慈善活动形式方面进行多样化创新。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中民慈善捐赠信息中心主任彭建梅则从全国慈善捐助情况出发,对如何引导企业参与慈善,推动慈善发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两位浙商代表用各自企业多年来从事公益慈善的生动实践和亲身经历,向与会人员展现了当代浙商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更多浙商参与慈善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最后,与会人员围绕“浙商与公益慈善”进行了对话与交流。
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浙商正从过去的小商贩转型为现代企业家,他们通过慈善方式体现自己的社会担当。2012年,民政部委托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浙江有10个城市获得五星级以上慈善城市,占全国十分之一。2014年,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上榜城市中浙江有16个,占比14.68%。据悉,目前浙江省101个市、县(市、区)已全部建立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各类慈善组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建立慈善分会(工作站)5629个,各类基金会381家。全省有注册志愿者超过420万人。一串串数据,凸显出浙江在中国慈善领域中所占的重要席位。
近年来,在浙江这片富庶的土地上,慈善事业不断发展。作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的一批民营企业和商人纷纷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从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发起设立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到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慈善基金会通过微博发布爱心助学征集令,再到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获批,越来越多的浙商正加入到公益慈善的大军中来。目前浙江已经成立马云公益基金会、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华策影视育才教育基金会等由浙商牵头成立的基金会近百家。
不独有“正泰公益基金会”这类机构为社会带来徐徐清风,“天天捐”“淡淡一笑”这些匿名个人捐赠者也把钱捐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彰显出世间美好的爱心接力。此外,日益增加的诸如“滴水公益”、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等完全由社会力量创办、运行的公益慈善组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爱在后备箱——圆梦项目(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实施)、“四季沐歌”慈善救助项目(绍兴市慈善总会实施)这些公益品牌将会继续进行,发扬浙江最美精神。
浙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慈善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相传的慈善文化理念及传统,浸润着一代代浙江人。先贤范蠡,因为聚散有道,是我国古代记载中最早的慈善家之一,令后世敬仰。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名就后隐退经商。之后,范蠡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乃中国“裸捐”之鼻祖。他是“商圣”和真正的“中国首善”,成就功业在越,故浙江人认他为半个老乡。
近代以来,浙江商人以强烈的创业精神、杰出的经营才能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雄中国商界,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工商巨子与实业精英。改革开放后,大批浙商又领风气之先,外出谋生创业,足迹遍及海内外。他们奋发有为,艰苦创业,也大多事业有成,成为推动当地与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受西方文明影响与传统文化熏陶,许多事业有成的浙商对聚财与散财、财富与责任的关系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综观近代以来的浙商慈善事业,相对于其他地域性商人群体特点凸显。
首先,规模大,在相关慈善公益事业中地位举足轻重,从以下一些零星的数据中即可见一斑:早在1909年浙东慈溪县以旅外商人为主的私人捐助教育费用为22554元,占当年全县教育经费的52%。30年代宁波一地公益事业的标志性工程为集资70余万元建成的灵桥,而当时号称宁波首县的鄞县(含宁波城区)年财政预算不过五六十万元。而在民初历次兵灾、水灾救助中,以上海为中心的浙商均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其次,慈善地域范围广,不仅在家乡与经营所在地从事善举,而且往往突破地域范围,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早在清末,旅沪绍兴商人经元善发起的义赈活动就遍及大江南北。1923年中国对日本大地震的救助,在沪浙商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济生会等多个全国性慈善团体主持人几乎都为浙江人,而其财政支柱则无一例外是在沪的浙商。在当代,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等巨商的善举面向海内外。
再次,慈善事业种类齐全,多元并存,对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更为重视。长期以来,在外创业的浙江商人,大多出身贫寒。他们早年饱受失学之苦,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与此同时,清末以来,深刻的民族危机对形成“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潮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他们义无反顾地聚集到重教兴学的旗帜下,为振兴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出钱出力,奔走呼号。包玉刚率先捐资创办宁波大学,而邵逸夫成立于1973年的邵氏基金会,于1986年起开始向内地各类学校和其他各类社会公益项目捐款。到2012年捐款金额即达47.5亿多元,项目6000余个,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多数为教育项目。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誉为华夏助学第一人!
敏锐的市场经济意识、强烈的创业精神及其公益思想与慈善精神无疑是值得当代浙江人珍视的宝贵遗产。
爱在敬老院 徐建
两把伞撑起人间真情 王超英
慈善基金助力青田寒门学子 梁臻
万向集团专项资助德清孤儿 马升六
后备厢义卖 爱心献贵州 吴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成为热词,报告中有“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描述。“互联网+”概念火了,究竟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虽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这样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
那么,互联网+公益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其实,“互联网+”正在颠覆一切,公益慈善也不例外。在大背景下,公益开始从传统公益模式向新型公益模式发生转变。互联网为公益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让公益资金筹集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公开透明。传统的线下公益逐渐变得小众、封闭、低效,如今的公益借助互联网便逐步实现了大众化、开放化和高效化。比如,风靡美国的呼吁公众关注ALS的“冰桶挑战”游戏传至中国,在IT界大佬捧场、明星助推下,短时间内吸引超过44.4亿人次点击,募集善款800多万元人民币,一举成为2014年社交媒体最热的公益活动之一。
随着慈善事业日趋活跃,如何让爱延续、延伸?在众多公益“大咖”汇聚西湖边“论善”过程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等人在论坛上特别提到了“联网+公益”这种全新的慈善模式。他说:“目前,借助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将爱心不断延伸扩展,也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应该要鼓励。”
借助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将爱心不断延伸扩展,也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以今年6月刚刚上线的公益APP“涓涓互助”为例,它是杭州一家公益组织开发运用的全国首个“人人互助社区”,这款工具有几个创新功能:可以组建社区公益圈,让身边公益更加贴近;用户实名评价,轻松核实求助信息;每月反馈和爱心月刊,确保机构和捐赠人顺畅沟通。使用这个手机上的小工具,就可以随时随地做社区公益了。
作为浙江省公益慈善领域的一项重大活动,“西湖论善”自去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举办本届“西湖论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浙商参与公益慈善的能力,激发浙商参与公益慈善的活力,挖掘浙商促进公益慈善的潜力,发挥浙商推动公益慈善的效力,从而加快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