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华
(郑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河南郑州450052)
建设美丽河南的文化思考
王得华
(郑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河南郑州450052)
建设美丽河南,关键是要顺应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生态、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建设,达到生态良好、政治和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文化是美丽河南的重要因子,建设美丽河南,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文化当美起来。
美丽河南;文化建设;思考
建设美丽河南,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举措,是河南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河南,应当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传统文化蕴含着人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阐释了与现代生态理念相符的生态智慧。正是这种智慧,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不断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中繁衍生息,使得文明传承经久不衰。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河南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挖掘河南文化深层的生态智慧,对于丰富建设美丽河南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态是人类和非人类生命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而文化则是人类长期创造、传承、演进、完善的产物,只要地球上有人类,生态就自然而然地拥有文化因素,二者结合便构成了生态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不同的族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在中原这片土地上,中原人创造并传承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农业文明中的典范。
1.文化中的生态理念。第一,众多文化流派的思想内核中都有与生态文明理念契合的地方。如儒家以人伦社会关系阐释天人关系,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人与自然天人和合的理论体系,讲求“仁民爱物”“成己成物”。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佛教主张“万物一体”,承认“众生平等”,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值得尊重。第二,鼓励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无论是上古舜设“虞”,周代设“山、川、林、泽四虞”,秦汉设“少府”,三国设“虞官”,还是唐宋明清设“虞衡司”或“虞部”,历代统治者对于环境资源的管理都十分重视。据《逸周书·大聚解第四十》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从大禹发布的这条春季“山禁”、夏季“休渔”的命令来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上古时代就已经相当清晰。第三,强调“天人一体”的同时还重视“天人相分”。即鼓励在顺天的基础上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造福人类,“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在中原文明8000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符合生态规律的科学耕作制度,如农闲时兴修水利、秸秆杂草粪便堆肥还田等。
2.文化对于生态的作用。文化对于生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化功能上,中原文化积累的大量关于人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及智慧为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第一,文化中的生态理念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如中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促成了“天人合一”生态思维的形成,这种思维模式能够促使人们清楚并理解只有长期保持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关系,才能持久而健康地生存。第二,尊重生命的道德价值观有利于完善当代生态伦理。如中原文化中尊重一切生命、爱护天地万物、道德对待环境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产生尊重和保护生物的情感动力,为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情理”支持。第三,传统文化蕴含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能促使人们形成保护生态的良好自觉。只有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自觉遵守环境法规,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能力,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扬保护生态的实践传统。
3.文化建设对于美丽河南的意义。生态文明与美丽河南紧密相连,建设美丽河南,关键是要顺应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生态、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建设,达到生态良好、政治和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文化是美丽河南的重要因子,建设美丽河南,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文化当美起来。要充分展示河南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穿越中原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原文明传承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原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中原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河南的灿烂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展示河南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河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原崛起,中原文化增添了新活力和新动力,绽放勃勃生机,焕发动人魅力,影响力逐渐扩大,河南已是全国文化大省之一。
1.文化建设环境显著改善。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河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初步建立了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和积极鼓励人才创新的运行机制。第二,建设文化的理念普遍增强。各级政府将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实现由政府投入为主向多方力量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转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普遍增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传承发展,形成了上下齐心推动河南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氛围。
2.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第一,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知名文化品牌,如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众多文化品牌。第二,扶持了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郑州华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第三,兴建了一批文化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了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许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镇平县玉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第四,建成了报业产业基地、影视产业基地、出版产业基地、娱乐产业基地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产业基地。
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充分利用好全省3万多处文物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河南现有博物馆24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洛阳的龙门石窟、安阳的殷墟、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博物院《殷墟珍宝展》等9个陈列展览曾获得特别奖、优秀陈列奖、最佳内容奖、最佳综合效益奖等多个奖项[1]。
4.文化精品工程持续涌现。豫剧《香魂女》等剧目连续三届获得中国艺术节最高奖——文华奖;舞剧《风中少林》等剧目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戏曲艺术电影《村官李天成》、中国首部科幻少儿电视系列剧《快乐星球》等荣获中国“五个一工程”第十届优秀作品奖;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成为文化旅游知名品牌;白云山景区的民俗风情展示、清明上河园的宋朝历史文化演绎,丰富了河南文化旅游内涵,增加了当地经济收益,也宣传了中原文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巨大成功,打响了黄帝文化品牌,在海内外弘扬了中华民族根亲传统。近年来,河南省每年都开展涉外文化交流百余项,涉及五大洲和台港澳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原文化品牌正逐渐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设美丽河南,需要开发河南文化、发展河南文化、创新河南文化,要把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打造河南人文之美、城市之美、生态之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让文化遗产焕发活力,打造河南人文之美。人文之美是美丽河南建设的应有之义,我们应充分发挥河南文化遗产丰厚的先天优势,打造河南人文之美。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地面上下遗留了三万多处多种类别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充分利用好这批宝贵的文化财富,标识出河南文化特质,大力发展创意文化遗产业态。如开发复原郑州商城、明清旧城故景,将传统盛景用现代艺术重新展现,重点恢复开元寺、关帝庙、子产祠、夕阳楼等文物景点,重现古都古韵;统筹河南省内大运河途经地市相关文化遗产,打造大运河沿线人文旅游经济带。
2.弘扬中原文化精髓,凸显河南城市之美。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也是美丽河南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将城市文化建设与美丽河南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河南众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中原文化传承,每一个城市都是中原文化片段的累积。在美丽河南建设中,要弘扬中原文化精髓,结合各地实际,借助独有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的文化品位提升上做文章,提高城市魅力和知名度,凸显城市之美。如新郑——黄帝故里、洛阳——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开封——菊香水韵·大宋皇城、安阳——文字之都、焦作——太极圣地、许昌——曹魏故都、周口——老子故里等。
3.赋予生态文化之韵,重塑河南生态之美。建设美丽河南要实现生态良好,呈现生态之美,而生态之美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还要发挥文化的宣讲、教化作用,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文化再造,将文化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塑造生态文化之美,从而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关注。如对黄河、淮河、洛河、沁河、丹河等水系资源,通过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雕塑等方式增添文化基因,打造河南水系文化精品;将嵩山与佛道儒宗教文化、奇特地质科学文化、少林武术文化等有机结合,打造天地之中、万山之祖、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旅游胜地;将神农山与神农传说相结合,打造一系列神农文化旅游精品。
4.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繁荣是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则是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河南应该理清思路,找到突破口,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搭建平台。政府、学界、企业间建立共通共融的平台,加强资源要素的交换流动,共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合力。第二,整合相关资源。如建设黄河文化带应整合三门峡、济源、洛阳、郑州、新乡、开封、濮阳的资源。第三,注重科技创新。随着文化产业进入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工具载体,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5.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治和谐、人民幸福是美丽河南建设的落脚点,实现政治和谐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民幸福就要让文化建设真正惠及人民。河南应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机制,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共建格局。推动“点”“线”的局部建设向“网”“面”的整体突破转变,以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集中解决长期制约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EB/OL]. http://www.henan.gov.cn/hngk/system/2011/03/04/ 010233548.shtml,2011-03-04/2015-03-11.
[责任编辑 张彦华]
G127
:A
:1671-6701(2015)04-0092-03
2015-06-16
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4045)阶段性成果
王得华(1968— ),男,河南临颍人,硕士,郑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