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分步走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2015-01-30 04:08邹祥勇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现代化革命

邹祥勇

(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教务室,四川达州635000)

中国共产党分步走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邹祥勇

(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教务室,四川达州635000)

中国共产党分步走战略经历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中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四个现代化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为后来“三步走”战略提供了探索基础和经验借鉴;改革开放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启示:战略的制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有效结合;战略的实施必须立足于工作重点,抓主要矛盾,并且敢于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创新发展战略,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中国共产党;分步走战略;历史演进;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都制定过分步走战略,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在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历史时期,重新回顾中国共产党分步走战略的演进历程,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把握和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决定中国革命胜利的“两步走”战略

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回答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个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曲折历程。这个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革命,首先要弄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能否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革命动力、革命对象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关系着中国民主革命的成败,长远看还关系着中国民主革命后走什么路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和争论,中国共产党党内先后经历了“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无间断革命论”“两步走革命战略”四种认识。“一次革命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一大党纲中提出的主张,认为要在中国直接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这种革命理论搞错了革命对象。“二次革命论”认为在中国进行革命必须经历两次,第一次是无产阶级帮助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然后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无产阶级再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革命理论过分夸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弱化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领导,直接否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在两次革命中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割裂了两次革命之间的联系。“无间断革命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一个主张,认为无产阶级进行的首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一直发展下去,中间不经停留,紧接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以一省、数省或重要省份首先胜利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这种革命理论忽视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把资产阶级列为绝对的反革命势力,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以上三种革命理论尽管都存在错误之处,但却使中国共产党人在逐步试错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两步走”战略。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的革命经验,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回答一系列中国革命问题的著作中逐步完善并提出了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1]。这个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比较以上三种革命理论,不仅正确区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性质,而且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回答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必要性,对民主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充分地估计和认识,充分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这个“两步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经济建设,具备一定条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历史实践表明,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也印证了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的正确性。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步走”战略的设想

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战略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逐步产生的一种分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形成目的是服务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其提出经历了从理性到冒险再趋于理性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家,亟须集中力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经过几年经济发展的积累和准备,1956年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而来的,人口众多,经济建设起步晚、底子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巩固的工业化基础尚不完备,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水平也十分落后,加之没有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全新而重大的课题。实际上,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毛泽东就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毛泽东在1955年3月党的全国会议上指出:“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2]从毛泽东的讲话可以看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毛泽东对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的时间估计是比较谨慎的,建议用近百年的时间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国际社会环境的影响,致使党的主要领导人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发生变化,变得操之过急,产生了以追求速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力求尽快赶上甚至赶超发达国家,随之而来的忽视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实践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得不重新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时间。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3]他要求全党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想得更加多些,时间估计得更加长些,号召大家大兴调查之风,下苦功夫去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还未被我们认识的必然王国。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设想,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4]。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构想。现在看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战略设想虽然由于当时“左”的思想干扰以及10年动乱造成的破坏未得以实施,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两步走战略直接为后来“三步走”战略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制定的具体实践战略。面对10年动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深刻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构想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要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花30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生产总值翻两番,并在战略规划上明确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5]随后几年的经济建设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十二大提出的目标是切合实际的。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开始把目光投向21世纪,酝酿中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首次提出“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6]。经过10余年的发展,20世纪末成功实现了前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末成功实现前两步走战略的现实前提下,把“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一步划分成新的更为具体的小三步走战略,为成功地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践目标。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行了谋划,做出了更为具体的安排,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充分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具体目标还是实现时间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实际情况把“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行细化并提出新的更为具体的小三步走战略,为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增添了操作性和实践力量。

四、几点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历史阶段都采取了分步走战略,每一个战略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摸索与总结而逐步提出的,服务于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深入研究分步战略的形成历程,得到如下启示:

1.制定战略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立足眼下工作的具体实际。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对中国国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无论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制定革命、发展战略都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这是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根本。只有基于这个最大的实际,才能够立足具体的工作实际制定合乎实际的革命、发展战略。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步走”战略先后历经四种革命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完善,其中有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对革命工作认识不深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步走战略在开始时有理性的一面,后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犯了急躁冒进、操之过急的错误,尽管再后来重提立足实际,但由于10年动乱的影响,终究未能实施;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吸取了之前战略制定的经验教训,既不夸大也不冒进,从量变到质变,在实干中步步取得成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

2.制定战略必须长、短期目标结合。战略的产生必须是实践的需要,而能够称之为战略的必须有具体步骤,既立足当前又展望未来,既相互衔接又环环相扣。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步走”战略充分考虑了短期与长远的需要,短期内要进行民主革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长远看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方向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步走”战略,短期内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长远看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短期内要达到小康水平,长远看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的小三步走战略,短期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远看则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制定战略需要魄力,实施战略更需要耐力。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远目标都必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要把雄心壮志和埋头苦干结合起来,以埋头苦干的精神一步步接近雄心壮志的目标。

3.实施战略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就是要抓住工作中的重点和主线。具体来讲,若是社会革命,则必须抓住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力量,搞清革命对象,这是革命的前提,失去革命领导权、失去本应依靠的力量,搞不清革命对象,就难以取得革命的成功。民主革命之所以能够逐步取得胜利,进而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就在于把握住了这些要素,抓住了革命中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则必须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不动摇,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抓住了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后期偏离经济建设这根主线,且很长时间未能得到纠正,社会主义建设成效自然倒退。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根主线从未动摇,而且还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抓住了世界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4.实施战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勇于创新、不断发展。发展战略不同于一般策略,它具有宏观性、长远性的特点。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敢于创新发展,做出合乎实际的战略调整,将每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具体化。如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设想时间为70年,分成两个10年的短期目标和一个50年的长远目标,两个10年的短期目标就是把战略具体化。这是因为以10年为一个阶段目标可以根据现有阶段取得的一些成就预期未来10年甚至20年可以达到的水平,能够比较容易地为当前工作指明努力方向。通过两个10年的阶段努力,20世纪末我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下个50年的长远目标毕竟太过宏观、长远,难以预期,因而新的小三步走战略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把50年的长远目标分为两个10年的短期目标和一个30年的长远目标。这充分说明战略的实施需要步骤的具体化,它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未来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及时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战略做出相应地调整,使之更具科学性、实践性。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6.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

[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16.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6.

[责任编辑 游玉华]

A849

:A

:1671-6701(2015)04-0040-04

2015-04-21

邹祥勇(1988— ),男,重庆梁平人,硕士,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教务室助教。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现代化革命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近20年来国内学界于右任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纪律根源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戴季陶报刊编辑活动研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