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5-01-30 03:14:43张亚东冯留建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群众思想

张亚东 冯留建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当代价值

张亚东 冯留建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重温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既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又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还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当代价值

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执政业绩好了,就容易骄傲自满,执政时间长了,就容易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我们党带领人民继续深化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历史考察

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明确表示广大人民要联合起来进行革命。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1927年3月,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并高度评价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他说:“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2]报告通篇贯穿着毛泽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光辉思想。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更是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把做好群众工作规定为人民军队的三项根本任务之一。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这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期间,他先后写了《反对自由主义》、《整顿党的作风》、《为人民服务》等重要著作,提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把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并把密切联系群众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他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4]他还阐述了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5]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起草的政治宣言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本军的政策,代表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明确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在漫长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为了使党的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还要求我们党的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居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党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供借鉴,一切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而依靠人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实行群众路线。1956年9月,党的“八大”重申了党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提出要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坚持群众路线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这是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但是从1957年开始,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出现了“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更是把群众运动绝对化、神圣化,使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严重挫折。毛泽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同时,作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提供了行动的指南。

二、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毛泽东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路线。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毛泽东一生都在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找到了通过依靠群众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他不但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而且找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依靠群众路线,党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此,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6]毛泽东经常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革命的主体”, 是“上帝”, 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是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应当指出的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因为,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党的工作重点以及群众的构成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党的群众工作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适时地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求取得更大实效。

(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指出社会历史总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发展的,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要想赢得胜利,只有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才有希望。中国革命的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重大发展。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抗日战争的基本力量。他说:“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7]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8]为此,他提出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军队的力量是不行的,还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群众做政治动员,进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9]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观点,正确地阐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提出并系统地阐发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0]在这里,他明确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工作方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仅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即是认识世界,探求规律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群众掌握规律、改造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对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科学概括。

三、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现实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和全新的发展起点。当前,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执政新形势,党群关系面临许多新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损害人民的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最终都会垮台。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党的执政基础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从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维护和巩固,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都依赖于党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与人民群众结成最密切的联系。离开人民,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更谈不上执政地位的维护和巩固。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中的战略考量,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是对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从整党到“三讲”教育,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一贯要求从严治党。首先,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和生命线。只有牢记为民宗旨,永葆为民本色,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面对“四大考验”,只有强化宗旨意识,筑牢思想根基,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才能有效应对“四大危险”。才能长期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其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顺应人民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必要举措。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后,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在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中的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迅速成长,参与意识空前强化,国际意识日渐培育。这些都是过去党的群众工作不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面对群众的兴趣和诉求变化越来越快,党员干部只有早预测、早发现变化的方向与趋势,才能走在群众的前面,充当解决矛盾的“防火墙”,如果对群众的变化反应“慢半拍”,那就只能跟在群众后面,成为解决矛盾的“消防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11]

(二)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民”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荀子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12]《尚书》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3]从这些典籍中不难看出,古代思想家把老百姓看作是国家的根本,百姓生存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兴衰。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群众就是我们党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因此,毛泽东经常提醒全党,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就是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一个政党能否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取决于民心向背。民心向党,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得到巩固和加强;民心背党,即使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能维持一时的执政地位,但也不会长久。对此,邓小平曾告诫全党:“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4]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始终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自身言行的标准。在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江泽民也反复强调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1993年12月,《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5]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6]其中“权为民所用”是关键。作为执政党,只有“权为民所用”才能谈得上“情为民所系”和“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才能为人民掌好权、谋好利;“利为民所谋”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归宿和目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最终目的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相继失去政权,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缺乏忧患意识、固步自封,不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直接关系。因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如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损害党的执政基础,严重的话还可能丧失政权。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毛泽东认为群众中蕴含着极大的智慧,他主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要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建议,这样才能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新时期,党要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仅要在思想上经常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而且还要建立一套密切联系群众的科学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执政党永远不脱离群众。因此,习近平指出必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加紧建立健全保证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17]

在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以建立完善、严密、科学的制度为切入点。首先,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制度保证。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实践证明,执政党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从整体上看,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和科学。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的刚性,增强监督机关的权威性。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和严格执行程序。在决策之前,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反复比较,科学论证;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反对个人专断,重大问题必须有规范的表决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紧紧依靠群众,及时总结,补充完善,反馈意见,纠正偏差;在决策之后,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风险和挑战,坚持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群众基础。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292.

[2][3][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36、278.

[4][5][6][9][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1094、1094-1095、1094、1031、899.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3).

[12]杨朝明.荀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59.

[13]姜建设.尚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08.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15]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4.

[17]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责任编辑:卫令海)

2015-01-20

张亚东(1989-),男,甘肃静宁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冯留建(1965-),男,河南新郑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F127

A

1672-1071(2015)02-0034-05

猜你喜欢
群众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