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2+N”后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5-01-30 01:48田传信朱军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寝室学生党员党员

田传信朱军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临安 311300)

随着大学生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党员在党员队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经过了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考核,与普通同学相比,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是较为积极的优秀学生代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大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存在制度不够健全,奖惩力度不够;没有充分搭建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等。”如何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切实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需要引起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

一、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大众化阶段后,现已进入内涵提升期,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党员作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不仅要具有过硬的知识技能,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但有些地方高校由于疏于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入党后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成绩下滑、与同学关系紧张、日常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导致党建育人工作相当被动。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表现为持续教育理念缺失、教育内容单调和管理方式过于单一、教育和管理的系统性不强、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发展培养学生党员存在,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发展不重培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提升。教育内容方面,多为纯粹的政治理论或者念文件、读文章、照本宣科,内容抽象单调,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形式上,类别不分,过于形式主义,未能充分利用课堂、公寓、网络和社团等载体;系统性方面,一些高校在理论教育上,零散教育多,系统教育少,不仅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整体性解读还忽视了实践教育。此外,一些地方高校党组织监督考核机制并不健全,考核重形式、轻实效,考核手段及过程也无法对学生党员的各个方面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由于高校编制有限等原因,地方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建设起来,力量相对单薄。在多数地方高校中,基层党务工作者多由院系的总支书记或副书记、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而这些人多被各种学生事务及管理工作所困扰,往往力不从心,无法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另外,从素质上看,有的总支书记或副书记繁于政务,对党务工作不熟悉、不热心,有的辅导员或班主任缺乏党务工作经验,理论素养欠缺,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影响了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质量,为培养大学生党员综合应用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学生党员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党员教育是一个党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成才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党员教育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有些地方高校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不能很好地将党员活动融入到寝室、班级及社团等载体活动中,造成学生党员开展活动容易脱离集体和同学。在强化大学生党员政治身份、提高他们思想觉悟的过程中,没有完成根据个人的成才特点实施教育培养,缺乏对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尊重,忽视了学生党员作为教育主体的本质特性。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不同发展要求上做得还不够,使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受到局限,造成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对现行的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反思,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提升大学生教育和管理质量的路径与方法。

二、“2 +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2+N”后续教育模式的内涵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党委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创新、实践,构建起颇具地方高校特色的“2 +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即“2 个方向”(纵向抓教育和横向抓管理),“N 个平台”(学生党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在学生党员充分参与各类党员活动的基础上,以班级和学生寝室为两个基本单位,通过组建不同类别的服务团队,实施动态管理、全方位服务的一种基层党建模式。

在“2 +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中,“2 个方向”是基础,它包括纵向抓教育和横向抓管理两个部分,是整个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主干部分,体现出党建育人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其中,纵向抓教育不仅注重党员发展前的考察和层层教育,更注重党员的再教育,选派高年级学生党员到低年级班级担任班主任助理和入党联系人,帮助班级建立党团小组,探索建立和完善“院党委—支部—班级党团小组”为主线的纵向教育体系。横向抓管理以学校党校和院系业余党校为阵地,采取集中、分散培训和自我学习相结合模式对学生党员开展理论教育,以学生寝室和班级为工作面,通过开展党员寝室挂牌等制度实现管理到面,开展实践教育。“N 个平台”是该模式能够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N 个平台”是指学院成立由学生党员组成的文明寝室建设团队、优良学风督导团队等一批团队,为党员提供帮助成长成才的各种服务,党员服务团实行双向选择,主张学生党员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服务团,学生党员也可以根据自已专业特长,自主组团,形成第“N”个服务团体。

(二)“2+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该模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究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如何从组织者的教育与管理以及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方面进行改革,解决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达到满足大学生党员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大学生党员自主服务能力的目的。

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主体能力、自由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平等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和谐发展。”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发展是每个个体按照个人的意愿自主自愿地并且快乐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展现自己的作用。在“2 +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中,通过构建“N 个平台”鼓励学生党员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服务平台、自主组团,实现每个学生党员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显示出党员后续教育的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推动党建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个体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其它外界因素的作用都是起到帮助和促进意义建构。该理论所支撑的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实质是以学生党员为中心,依托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协作帮助,利用寝室、班级、服务平台等环境要素,发扬学生主动和创新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2+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为:以学生党员为中心,在整个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寝室、班级、服务平台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强调大学生党员对先进性作用发挥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

三、“2 +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通过党员联系班级、寝室和组建服务团,以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逐步推进模式的实施。

(一)实行大学生党员分级教育和管理

从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从2012年开始,探索建设大学生党员分级教育和管理体系。根据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等因素,结合党校培训情况,对大学生党员实行传统教育和创新管理,传统教育以党员联系寝室和班级为主要形式,创新管理以鼓励学生党员参加和组建各类服务团为主,从而明晰目标,满足大学生党员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需求。

(二)采取网格化的党员责任区设置

学院党委通过设立学生党员责任区,规定每位学生党员都要完成下班级和走寝室“2 项主课”,做到教育纵向到底,管理横向到边,形成以寝室和班级为网格的党员责任区设置。“党员下班级”实行一人一岗为主,多人一岗为辅,党员联系班级实行以本班党员联系本班级为第一原则,其次联系同专业同年级所在班级;另外,采取本研互助的形势,一个研究生党员负责联系一个或二个本科生班级,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和实验指导等。“党员走寝室”采取1 个党员联系2-4 个寝室,落实具体责任,党员联系寝室以本班党员联系本寝室为主,其次联系同专业同年级同学寝室,实行一人多岗,具体责任到人,实行党员寝室挂牌的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的区位优势,加强学生的自组织能力。

(三)建设形式多样的党员服务平台

学院党委根据学院实际和学生党员发展的现实需要,陆续成立了由学生党员组成的文明寝室建设团队、优良学风督导团队、春华秋实文化团队、雨露阳光困难生帮扶团队、科技竞赛创新团队、“七彩阳光”高虹小学服务团队、新生导学服务团队和就业创业服务团队等一批团队,并由一名正式党员担任团长。通过组建“N”类党员服务团队,使大学生党员将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经受锻炼。

(四)建立各具特色的制度化设计方案

对大学生党员各层次的教育和管理采取差异化的制度设计方案。为了合理地安排党员下班级开展日常工作,学院党委特制定规范党员联系班级制度;为了明晰学生党员下寝室具体职责,学院党委特制定规范党员联系寝室制度。学生党员结合自身特点,自觉申报上岗,需要制定组团服务基本制度。学院党委研究和制定学生党员考核办法,根据工作情况进行奖惩。

“2+N”党员后续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党员进行再教育和再管理的一次有益探索。这一模式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平台,在服务同学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效显著。首先,党员自我管理、服务同学的意识得到强化。其次,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得到体现。通过开展此项管理模式,在对学生党员严格要求的同时,使党员全面参与到良好学风建设活动中,自觉成为优良学风的践行者和带头人。再次,党员在社会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得到发挥。通过组建学生党员服务团,参加到各类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党员校内塑本领、校外炼能力、实践促成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最后,党员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得到落实。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党员在校园文明建设中,能够自觉带头遵守文明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1]杨阳.加强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4,(29).

[2]张瑜.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3]顾沛卿,金保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4]姜涛.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1).

[5]方守江,谢应喜.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6]耿俊茂,张瑞,邱杰.基于协同理论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2,(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陈松林.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5,(3).

猜你喜欢
寝室学生党员党员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我是党员向我看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寝室闹鬼记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