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山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2015-01-30 01:44赵景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建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431(2015)05 - 0042 - 03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赵景爱(1961-),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教授。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为了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加快推进山西新型城镇化进程,笔者跟随县处办、中青班对山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山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城镇化建设组群基本形成;城镇化有效拉动了百姓的投资和消费,极大地推动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但是,调研中也看到,目前影响和制约山西城镇化进程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如: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功能布局差;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劳动就业制度不合理;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城镇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力量较薄弱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山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社会调研,笔者对山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下列思考建议:

一、继续构建、优化山西“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

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山西新型城镇规划体系,意义深远。山西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与部署下,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的引领下,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山西省的城镇布局和形态。太原晋中同城化进程加快,成为全省城镇化核心、科技发展中心、产业转型重心。太原都市圈是省域经济与社会事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和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必须通过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市场要素流动,提高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对都市圈内城镇组群的辐射强度,形成“核辐射圈、圈拱卫核”的态势,让“一圈”更加完备。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必须加快提升“群”的整体实力,使三大城镇群尽快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增长型区域,让三大城镇群发展壮大,形成太原、大同、阳泉、长治、临汾、晋城、晋中、运城8个5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结合山西省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相对集中。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高效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坚持产业支撑,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新型城镇化时,始终强调将城镇化建设与其他配套改革联系起来,协调推进“新四化”进程,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中国有大量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城镇要合理容纳参与工业化的大量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这些决定了“新四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新型关系: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扩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城镇化又需要产业来支撑,要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反过来又是推进城镇化所必须依赖的产业所在。“新四化”的这种融合集成、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山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把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产业的支撑作用,扎实做好煤炭和非煤产业“两篇大文章”,在促进传统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抓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各个城镇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做大城镇经济总量,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县域、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县域、乡镇园区集中,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要重点发展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合理布局小城镇,大力培育区域特色经济

要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中心城镇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特色小城镇。确定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能力强、交通条件优越的重点小城镇为中心镇,赋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给予倾斜扶持。同时以这些中心镇为核心,通过与周边乡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集聚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要进一步明晰城镇功能区分,依托特色经济,实现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依托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建设一批有产业、有人口、有特色的工业镇、旅游镇、商贸镇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四、构建现代化城镇群,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积聚中心,要素投资回报率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区域中心城市(地级市)是三大城镇群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我省地级市普遍偏小,城市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不足,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加快地级市建设是构建现代化的三大城镇群的必然要求。城市发展离不开区位、区域和资源禀赋,大同、朔州、长治、晋城、临汾、运城是三大城镇群的中心城市,要积极扩容提质,在带动城镇群中发挥引领作用。县城是县域经济的龙头,是推进县域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着力推进“大县城”建设。要以发展特色新型产业集群、增强实力、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重点,提高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把山西省85个县和11个县级市做强做大,重点发展一批人口在10万至20万的大县城,发挥县城和县域经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中心城市共同构建现代化的三大城镇群。

五、相互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进程

太原在全国省会城市面积中倒数第三,面积狭小。未来太原要想扛起中部六省“北引擎”的大旗,必然要扩大城市规模向南与晋中融合;晋中要想更上一层楼,走在兄弟城市的前列,也必须借力省城的区位优势。两家“联姻”,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毋庸置疑,也无可争议。当前,为了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为了两市人民的共同利益,再次融合发展是可行的。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进程,成为全省城镇化核心、科技发展中心、产业转型重心。要按照“产业同链、交通通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的原则,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广域同城化”,为城市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产物,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中村在人居环境、公众安全等方面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因此,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安置的模式,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

城中村改造要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进行“市场运作”。改革要积极稳妥,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将城市规划内城中村的农民转为市民,让他们享有市民的各种待遇,并从城中村改造的开始就意识到身份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第二步,转变土地性质。先将集体土地资产的使用权与个人的房屋宅基地折合成股份,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通过市场运作完成土地性质向国有土地的转换。同时,要为房屋改造、拆迁做好准备。第三步,制定先建后迁制度。首先,在经过科学规划的区域内建设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经济适用房供村民迁居使用。其次,在规划区内建造足够的廉租房,形成布局合理、美观、舒适的廉租区,供外来人员和本市住房困难户租用,并由原村民联合经营。廉租房的建设要科学设计,出租方便,合并成套,宜于出售。第四步,对居民区进行公司化管理。将原村民委员会改为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后,由物业公司与政府部门、社区合作解决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物业管理问题。在推进城中村改造中,要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

要加大财政对城中村、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改造和煤矿沉陷区治理的支持力度,逐步完成市区范围内,使用年限长、房屋质量差、设施不配套、交通不便利、安全隐患大、环境脏乱差,集中连片的平房区、简易楼等棚户区的改造任务。要加快进行规划、施工、拆迁改造。让长期居住在棚户区的市民早日迁入新建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达标,建筑节能达标,物业管理智能化的新居。同时要创新政策,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快改造进度。

七、提高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城镇管理队伍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最需要的是优秀管理人才。因此,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定向培养高素质的城镇管理队伍,是山西新型城镇化的紧迫任务之一。要重点培养城镇管理队伍的3种素质。一是坚定的政治素质。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爱党、爱国、爱集体、忠诚于祖国和人民,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城镇建设朝着有利于国家地区和人民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这种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学习,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建立学习和考核制度,使城镇管理干部成长为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带头人。二是高尚的道德素质。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小城镇作用的发挥。为此,必须对新型城镇发展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干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以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发扬民主、主持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等要求为行动准则。三是良好的业务素质。目前,我省的大多数城镇仍处于创业阶段,底子薄、基础差,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政策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种业务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法执政能力和相关科学知识等等。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懂得科学规划、善于组织建设,精于严格管理、勤于热情服务的高素质的城镇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

要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山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来,形成合力,努力实现山西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探索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高效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责编:刘海琴)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建设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