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小平 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浙江的战略选择: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骆小平 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实则是国家为浙江省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一个战略目标及其一条战略路径。它是一条全球的路、综合的路和立体的路。这要求浙江省必须做出对其战略式的回应和选择。这个国家战略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的能源和能量。其能量不仅是区域性的,而且还是全球性的;不仅是眼前的,更是长远的;不仅是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历史证明,浙江省只有在满足国家战略的情况下才能最终发展自己。但战略总是长远的、连续的和逐渐的。这就需要构建一条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是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
海上丝绸之路;江海联运;舟山群岛新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3日访问东盟时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此,既需要理论和学术的构建,也需要战略和策略的构建,更需要宏观和微观的构建。本文试图从中观层面对浙江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进行长远的战略构建。
浙江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和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和很大甚至艰巨挑战的。正确认识浙江在构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优势是迎接甚至瓦解和取胜这种挑战的关键。但受“陆地思维”的影响,浙江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被认为“资源少”和“缺优势”的省份。但现在则需要从一个“海洋思维”的角度去发现浙江省的不可代替的特别优势。
1.丝绸历史悠久,中国对外贸易先行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其实都既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之路,又是中国强盛的向外发展之路。仅从“丝绸之路”的“丝绸”看,浙江省就应该是“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产品基地和源头。浙江省的湖州地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国丝绸品的主要甚至重要的产地。浙江的丝绸是中国丝织品中的最佳品。在古希腊之前的那个时代里,相当于古代中国的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一个很漫长的“陆上马帮路线”。简称为“商人”的“商朝人”就是利用了这条“马帮路线”,把“商品”聚集、流动和流通起来了,并在“马帮线上的驿站”建立了“商场”和“商业”。当时,除了烟土、盐块外,丝绸是“商朝”的“马帮”很有经济效益的“商品”,甚至还可能是当时“商业”和“商场”的“代用货币”。这从外语“sino”(丝绸)来代表“中国”中可以清晰看出,它比“中国”的“china”(瓷器)要早得多,甚至还要悠久得多。用“瓷器”(china)来代表“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后的产物。
2.发展态势先优,改革开放占据先机
在前一轮改革开放中,浙江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浙江人给人的印象也是“很有商业头脑”。浙江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态势:不仅小商品异军突起,从开始分散的“小商品市场”到近来汇集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使得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前茅,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浙江已经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世界500强企业已有84家落户浙江,共设立了224家外商投资企业。仅在东盟全球500强华人企业中,浙江籍老板就占了近200家。经政府部门核准,全省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3466家;“走出去”的境内主体数和建立的境外机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这些都为浙江能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源积累甚至文化底蕴和机构准备。
3.区位优势明显,港口资源丰富深厚
浙江的区位条件和港口条件也是其能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和运行必备的优势。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既北邻上海、江苏,又南接福建、台湾,还是长江的入海口,这些是国内港口资源中唯一的。其海域面积有26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陆域面积的2.6倍。特别是在海洋资源方面,其拥有多个全国第一:海岸线有6696公里,居全国首位;用于港口规划的深水岸线就有506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2878个,全国第一;全省水网密布,内河通航里程达9695公里,居全国第5位,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275公里。丰富的深水港口、疏港的内河航道资源和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T”型交汇点,是浙江省最突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现有的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和嘉兴等4个沿海港口,其中万吨级泊位就有128个,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嘉兴、温台港口为两翼的浙江沿海港口群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便捷高效的港口运输网络。加上,与海港配套的杭州港、湖州港、嘉兴内河港、绍兴港、宁波内河港、金华兰溪港、丽水青田港等7个泊位有4175个、综合通过能力在35440万吨的内河重点港口,可以构成一个“海洋立体港”,从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挂扣”甚至渗透到内陆提供路径和渠道。
4.海洋资源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发展
与传统的渔业和盐业相比,按照20世纪末期的预测,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主要在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上。现在看,则主要在海洋旅游工程、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能源工程领域。但现实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依然很少和很低,企业中贸易类占了多数甚至绝对多数。其主要原因是,海洋科技的水平较差和层次较低且战线太长。所以,在当前,可以率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应该是海洋旅游工程和海洋旅游业务。浙江省的海洋旅游资源由于岛屿众多、海岸线长而特别丰富:重要的地貌景观有800多处,水域景观有200多处,生物景观有100多处;沿海7座城市拥有2700个优良级单体,沿海37个县市区拥有全省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8个省级旅游区、17个省级森林公园。它们可以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硕大和立体的“枢纽港”而开辟“旅游”和“休闲”的线路和项目提供思路和出路。尤其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在浙江,为其发展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但现实是,浙江要发挥出这些优势还有很大的难处。其关键在于,无论从浙江看,还是从全国看,对海洋科技的不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发达的贸易和商业,又会对需要冷静和平静的海洋科技形成巨大的“浮躁”和“急躁”的冲击力。同时,科技含量的不增甚至减少,还会反过来对贸易形成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在浙江特别明显。由此带来了“开放度”缩小和缩减、同类省份“比较优势”降低和减弱、涉海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海上救难的能力和水平较低、涉海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海洋管理手段单一、海洋预警应急能力不强等情况和状况。这些情况和状况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浙江省对其海洋资源的认识、挖掘和利用的程度和高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面对“21世纪是一个‘海洋世纪’”提出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历史上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不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特点是其具有的“立体性”。具体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立体性”是由如下一些线路和路径构成的。它要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与者浙江省也应该在如下方面多加注意和多做贡献。
(一)海洋经贸之路
这是从历史上传统的“丝绸之路”延续和演绎下来的结果,也是现在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容。只是现代的贸易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虽然国内人们的认识基本还在一个经济的领域和范畴之内,但国际上却已经进入一个“综合效应”的阶段,甚至已经进入一个“贸易只是载体而文化是其内核”的阶段。但在一个重视或者强调意识形态的时代里,经贸又是一个不易被人防备的概念。利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进一步密切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创新对外经贸体制机制,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组织省内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沿路和沿途国家的境外和对外的重点展会,有条件的可以赴这些国家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这样将有益于和有助于省内企业、市场和经济向更高和更科学的方向“转型升级”。其中,一定要发挥好“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和“舟山大宗商品转运基地”的作用,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和运行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由此,一定要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港口”打造成为一个最综合的、最枢纽的和最自由的“第三级港口”,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金项链”上一颗硕大和璀璨的“红宝石”。这也是中央政府之所以要让“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探索一个“自贸园区”和“自由港区”的实际动机。从中国海岸线上的岛屿来看,也只有舟山才具有探索和筹建“自贸园区”和“自由港区”的最佳自然条件。在这方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优势就在于,距离上海很近,又能相对整体地独立起来,还有很多的深水良港和国际航道,尤其是在国际航运税收、离岸金融与租赁业务等项目上还可探索和提供更加简便化和便利化的停靠手续与降低费用等一系列优质服务。
(二)海洋旅游之路
目前,人们的“海洋旅游”只是在一个浅层次的“滨海旅游”层面,人们对“海洋旅游”基本还是陌生的。要熟悉、参与和构建“海洋旅游”需要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海洋旅游”基本有“环球旅游”、“环洋旅游”和“环海旅游”三个层次,但有如下四种类型。
1.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的形式是多样的。至今基本上还是“点式的”。它虽然早已有之,最早的“滨海旅游”项目就是“秦皇岛”,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留下的一个“文化遗产”,但至今依然是人们滨海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现在,我们要提倡的是一种“线式滨海旅游”项目。尤其是要建设“长线式滨海旅游”。对浙江来说,可以作一些尝试:既可以策划从“舟山—台湾—钓鱼岛—琉球—日本—韩国—舟山的循环滨海旅游”线路,也可以策划从“舟山—台湾—香港—越南—菲律宾—琉球—日本—韩国—舟山的循环线路”,还可以策划更大的“滨海旅游”线路,如从“舟山—韩国—日本—白令海峡—北欧—英国—美国—西班牙—巴西—南非—东非—中东—印度—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台湾—舟山”的线路。其特点就是要“滨海”,就是要靠着和沿着海岸线走,更多是为了去“线上的点”上去看一看风景、采一采民风和购一购民品。
2.海岛旅游
“海岛旅游”是一种海洋文化的体验项目。“海岛”上留存和保存了很多很早的人类文化遗迹,如舟山6000~7000年前的马岙新石器文化遗址。对它的研究可以得出人类学上约十万年前至今的“现代人”的文明主要是来自海洋的结论。考古学家可以在无数的海岛上考古出“现代人”人类的史前文化情况。特别是近代航海大发现在海岛上留存的遗迹。其中,还有丰富的渔业文化和渔民文化,等等。浙江可以在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2878个海岛上精心设计旅游项目和做足“好玩”文章,最好是能形成一个“一岛一特色”的旅游项目,供长期在陆地上生活的人们休闲和放松之用。为此,要特别做好浙江省的“海洋旅游”的整体“海岛规划”。给人一种“小玩”有“小的玩法”和“大玩”有“大的玩法”。既有观光式的旅游项目如蓝天碧海、日出日落、潮起潮落等等,又有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如游泳、钓鱼、捕鱼、坐船、经风雨等等。
3.大洋旅游
与“滨海旅游”的“线状”特点不同,它原则上是一个更大的“面状旅游”。它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旅游点要远离大陆的海岸线,如大洋中小群岛夏威夷、关岛等等;二是旅游线路要环绕大洋展开。在浙江,只有到舟山的东极岛去才有一点这种旅游的感觉和味道。夏威夷和关岛就在远离大陆的太平洋上,就具有“大洋旅游”的味道。当代流行去夏威夷和关岛旅游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飞机。现在,浙江可以设计和开辟去夏威夷和关岛等地旅游的海上“轮船航线”。其航线既要考虑到独特的海洋风光,又要考虑到相对的航海安全。这样就可以体验到,不同大洋具有不同的海洋风光和风情及风俗。
4.深海旅游
这是一种需要借助潜水艇展开的“深入海里”的旅游项目。它目前尚处于一种梦想和遐想甚至幻想当中。从目前的条件看,它甚至是一种不切现实的旅游项目。但它可以激发人们对“海洋旅游”的兴趣,拓展人们对“海洋旅游”的思维的逻辑和想象的空间。它既可以分为“过程性旅游”、“停顿性旅游”和“定点性旅游”等三种类型,也可以分为“浅海”、“中海”和“海底”三个层面。尤其是要加强“海底定点性旅游”的项目建设,特别是需要加强浅海、中海和海底工程的规划和构筑。还要开辟适合旅游和观光的海底航线,以满足人们对了解和理解海洋的地质构造、生物种类及其洋流运动规律等的需求。
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激发人们进行“海洋旅游”的需求。对“陆地病”可进行“日光浴”、“海水浴”、“海沙浴”和“海风浴”等“海洋疗法”尝试着进行治疗。为此,既要开辟和开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典旅游航线,又要打造具备海上现代娱乐休闲设施的邮轮,还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的旅游品牌,要建立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博物馆或科学馆,打造可供旅游的海洋工程项目开发如“海上体育休闲体验项目”、“海上宾馆”产业,等等;包括对“非遗”的发现和研究,对“现代文化”的构思和建设。需要设计和建设“海洋旅游”的“旅游设施”。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并解决好淡水和电力问题。要把“普陀山文化”和“观音文化”打造成为“海洋宗教文化”,由此还可打造“心灵回归之旅”的旅游航线。
(三)海洋科技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由科技探索、创新和成果组成的路,而且还是一条不断创新科技成果的路。它的提出、构想和实现本身就是思维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人类下一步科技研究的方向就是海洋研发和海洋开发。由海洋科技创造的海洋产品,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内容却基本都是陆地产品或商品。现在,人类对海洋的需求是一种整体性的需求。这就要求人类,必须要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国家本位之间的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公共性,从而来打造一个人类整体的“海洋科技研究合作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创新的科技成果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因为整个人类将在不久面临海洋整体的挑战甚至威胁。其甚至将威胁到这个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的问题。因此,国家也会很快地将集中精力和力量投入到海洋科技中去,使得既利用了海洋,又使海洋处于一种生态化的状态之中。为此,浙江省可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用“风投”的形式,把民营资本尽快地集中起来,从而来扶持海洋科技的研发和开发及其应用和推广。海洋也确实有难以估量的资源正在等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得以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人类现在很多的疾病,就可以从海洋中提取药物得以治疗和治愈。这需要在“海洋贸易点”及其枢纽点的周围再建立一些甚至系统的“海洋科技研究基地”。
不同的海域及其海洋有不同的海洋资源。人们利用它们就形成了不同的海洋科技。虽然至今人类的海洋科技还很初步甚至幼稚和有很大的缺陷,但毕竟已经有所涉及和拓展,如浙江省舟山的捕鱼技术、地中海的贝壳颜料、日本的造船技术、美国的海洋药物技术、英国对海洋生态系统如何运行、对气候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海洋的生态效益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等。但人们对海洋科技原则上还很陌生。人们普遍缺少一种“海洋思维”及其意识和概念。其实,在海洋现象中本身就蕴育了极其丰富的海洋科技,只是由于缺少了海洋思维从而使人们对它们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但当前要想在海洋科技上有所突破,还必须要在研究和开发的方式上有所突破。由于海洋是动态的、整体的和变化的,所以海洋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方式也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联合的。
(四)海洋融投之路
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大量甚至巨大的资金投入。这种投资甚至具有很大和极大的战略性。但在这个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充斥的社会中,对一个还看不到前景的领域进行大量和巨大的资金投入,是相当困难的,甚至还是艰难的。这需要在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创立一套整体的新的海洋投融资体系和系统。其中,既要创新地利用外资渠道和容量,注重与国际产业资本的结合;又要创新地汇集国内特别是省内的民间资本,注重与海洋事业的结合。为此,浙江既要整合并提升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机制,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又要着力打好“浙商牌”和“华侨牌”,发挥华侨在引进外资、出口贸易、对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且,要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载体,开展跨境金融业务、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贸易投资跨境收付便利化等,特别是要成立“浙江海洋开发合作银行”,发展跨境金融结算,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科技开发进行投资合作。
特别是要发挥浙江强大的民营企业的潜在优势,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方向重点倾向于“海上丝绸之路”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构建、建设和运行,尤其要注重对相关领域行业的投资,如港航物流服务、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勘探开发服务、海洋清洁能源和海洋娱乐休闲,等等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率先在港口之间开展业务往来,并且要及时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海洋事业”和“丝绸之路”发展的政策性障碍甚至法律性限制。
(五)海洋智慧之路
现代“智慧”是与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海洋智慧”就是要建立一个全球海洋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物流市场的网络化和虚拟化,要建立海运港口综合物流的信息网与通讯网等综合海洋信息体系,要建造港口城市之间的合作网络电子商务,扶持海洋企业,打造全球营销网络和自主品牌,建立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信息整合与咨询机构及其系统,建立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类资源及其数据的支持系统,如沿路海底地质结构和构造、海上国际航道参数数据、沿路国家风土人情数据、沿路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的数据、相关海洋科技突破项目和重点扶持产业专项数据系统、重大事件等情报数据系统、各区域信息互通共享数据平台系统,等等。为此浙江可以先行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数据采集和收集工作。可以率先在浙江利用海陆空三维信息新系统,采集沿路及其港口周边地区和海底的信息数据,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航道的开辟和配套的陆地旅游线路的开辟等等提供数据支撑。
(六)海洋产业之路
要发展以海洋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性的海洋产业,把传统分类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混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效应,以提升海运、港口、造船、水产等产业,以引导和培育海洋和水产风险企业以及海洋观光、海洋和水产信息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
1.海洋物理产业
海洋能源产业一般就属于这类产业。海洋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如风能、潮汐能、洋流能、波浪能、生物能、太阳能,等等。但海洋的物理资源却远远不止海洋能源的概念范围,还有许多难以计数的不明的海底矿藏能源。最早利用海洋物理现象的是海洋帆船和海洋漂流。其实,明清时期形成的西线“海上丝绸之路”就与北半球的洋流是从西往东(或从左往右)运转有关,就会形成洋流与大陆之间的海水流向正好与洋流相反,是从东往西,或从北往南行走的。由此看,从舟山出发,完全可以借助自北向南流动的海水漂流到台湾。在台湾以东海面发现长江漂流物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认识、挖掘和利用海洋灾难所带来的各种物理资源为陆地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如台风可以带来大量水分等等。海水可以把江河带下来的泥沙再堆积在入海口和岛屿岛礁周边,如崇明岛两端每年以143米的速度还在延伸、在最近7000~8000年中中国海岸线的变化以及陆地面积的扩大、舟山群岛面积的增多,等等都源自这种能源。由此可以挖掘和开发现代物理学和海洋物理学的成果来开辟一个“海洋物理产业带”和“海洋物理产业群”。
2.海洋化学产业
最早的盐业和颜料业就属于这类产业。但海洋化学资源却远远不止盐和颜料,如海泥所含的化学成分可以治疗皮肤病,等等。船舶底部所用的抵御海洋微生物侵蚀的涂料需要海洋化学。对海洋生态的恢复,如对类似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清理、舟山渔场渔业资源衰退的遏制及其恢复,等等。要加强对造船修船业形成的对海洋环境破坏的研究。对提取甲壳素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的溶解和化解。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接近和走向及利用海洋,海洋化学类的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但它的发展又很容易形成顾此失彼的效果,往往是在解决了一方面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另外的更大的甚至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对海洋化学来说,其实更需要整体科学和综合思维。可以产出“海水有机水”产业。针对人的不同疾病,保留或者添加一些元素在海水中,可以形成新的治疗人类内藏疾病的药物。
3.海洋生物产业
海洋食品、药物和保健品就属于这类产业。它属于“吃鱼”的学科和专业的范畴和范围。也是人类最早利用海洋的切入点。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什么都在吃的状态”,从“在‘海鲜+啤酒’的饮食人群中有60~70%的人肾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到北美地区深海鱼油的产业,等等。浙江省可以花精力和资金来列项求证一下,为什么舟山海鲜是世界第一的说法,以及舟山海域海水的“混色”对舟山海鲜鲜味的影响。要对海洋仿生产品及其产业加强深度和广度的研究。用生物学的方法来解决海水淡化的问题:各种海洋生物是如何化解海洋盐分的。
4.海洋港口产业
建设多功能综合港口,集海港、空港、通讯港、商港、休闲港、信息港、自由港于一体的多功能全球化港口。如加大“舟山-宁波港”一体化进程,发展大型综合海上物流、运输产业。特别是要按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巨型枢纽港的定位来重新构思和构建新型的港口产业。其中,既要有科技的先进性,更要有文化的多样性,又要有文明的统一性,还要有治理的现代性。尤其是要加强对“自由港”最新形式的硬件、软件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设计,要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不同方式的人可以自由居住和发展的地方。要把“舟山-宁波港”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港口。
5.海洋临港产业
这是一个与港口配套的产业概念。它发展的现状一般是与大宗商品的储运、储存和加工有关的甚至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规划舟山为大宗商品储运、储存和加工基地本身,就是为临舟山群岛港的产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政策基础。要发展海洋期货业和股市的海洋板块。其中涉及一个对大宗商品的储存空间和加工的科技水平问题。还有关一个临港产业的内容问题,现在一般储运和加工的是陆地的大宗商品,但未来却是海洋的大宗商品。这要求,对大宗商品的储存和加工的科技水平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创新。特别对储运、储存和加工海洋性大宗商品,还需要抓紧研究。
6.海洋船舶产业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行,人类对船舶业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现在的船舶业一是比较传统,二是以装货为主,三是信息化程度低。这决定了,现代的船舶业应该在提高科技含量和人性程度上做足文章。特别是要打造有特色的、舒适的航海船舶业。尤其是对大型邮轮的打造,要现代化、人性化和舒适化。甚至可以打造“海上人家”,为愿意在海上长期生活的人们提供“公租房”。
7.海洋工程产业
加强对于海洋产业相关的空间利用,如海上港湾、跨海大桥、海洋能源基地等,加紧大水深和滨海区等海域的石油和天然气的经济开发,丰富海洋资源产品线,加紧对深层水的利用和从海洋废弃物中回收能源的开发,建立综合型的海洋能源基地。人工海岛的建造、特色码头的建造、海底通道的建造、海塘的建造、海底居住地的建造、海底隧道的建造,等等。浙江省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引进和发挥海洋工程的各类人才。相比陆地工程来说,海洋工程对质量的要求更高,甚至要做到万无一失。
8.海洋水产产业
加强开发浙江省水域资源,进一步发展渔业加工业和水产品的流通业,保证稳定的水产品供给,确定水产业和渔业加工区域。广泛收集为水产业提供必需的海洋渔业情报资料。捕捞业和养殖业是其两大支柱。现实是,捕捞业是可捕的鱼是越来越少,养殖业是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是越来越严重。另外方面是,人类和人们对海洋水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和越来越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还有一个海洋食品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注意。
9.海洋旅游产业
要打造有21世纪特点的邮轮,要开辟有21世纪特色的邮轮航线。可以筹划一周海洋旅游线、半月海洋旅游线、一月海洋旅游线、数月海洋旅游线,等等。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历史博物馆,等等。浙江省应该继续打造岱山岛上已有的“台风博物馆”、“大黄鱼博物馆”,等等。要发挥好象山的“渔文化”研究成果。要利用好象山的“开渔节”和岱山的“谢洋节”等与海洋有关的节庆活动,以丰富、神奇和科学的内容来吸引和招揽游客。
10.海洋运输产业
随着新的航海事业的发展,打造一个大载量、高安全和高智能的海洋运输线迫在眉睫。构造、运行和发展海洋运输业,应该也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核心和重点。关键是,要培养高素质、大批量和高技能的专业的运输船员和水手。特别是要培养经验丰富的“船老大”式的“船长”。其中,舟山本来就是一个中国重要的船员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舟山要培养高级船员或水手,可以到国际船上去担任船长。
(七)海洋文化之路
浙江文化是一个具有极强传统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从远古的河姆渡文化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文化,都可以在浙江文化中找到它的辉煌的痕迹甚至足迹。但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和运行,也必须对“海洋文化”进行重新构建和策划甚至传播。而如下的文化创意项目就可以成为“海洋文化之路”的若干“子路”:
1.龙宫文化
这要求把《西游记》与海洋文化联系起来。发挥好“定海神针”和“紫竹林”的作用。可以把40000年前非洲人走出非洲后移居东海海底以及15000年前随着海水上涨人类往高处和高原迁徙的情况与“龙宫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猜想和幻想。可以通过对现在仍在流传的各种传说进行研究,可以想象和猜想在40000~15000年前在现在的东海海底即当初的东海平原上生活的非洲人的情况。
2.渔业文化
这既是最古老的人类海洋文化的形态,也是最传统的至今还在延续的人类海洋文化形态。人类在捕鱼的过程中孕育了很多和很精彩的与天斗、与海斗、与人斗的故事、传说甚至传奇。现在人类的真正“渔业文化”是从15000年前海水上涨才开始的。其中,既有历史的追述,又有现实的描述,更有未来的梦述。它们的很多东西已经被留在和潜伏在了人类的潜意识中,偶尔就会浮现在现在人们的潜意识和行为之中。人类下一步依然要靠“渔业”从海洋里来获取其生活的必需品。为此,浙江就要在大力发展“渔业”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在渔业的海域、方式和技术上也要做好“转型升级”的工作。
3.观音文化
普陀山的观音文化就是一种海洋文化的典型表现。它是在人们遇到海难时急中生智的一种文化现象,希望天上仙人能看到和听到遇难的现象和声音从而来实施营救。人的一生难以避免会有不同的难。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事务的不确定程度也会随之增多。当人无助的时候,就会求助诸如上帝和菩萨等。它又会反过来改变和感化人们在日常对生活的态度。为此,浙江应该做好“观音文化”的文章。它是现世最具有海洋文化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中,只有观音的道场——普陀山是在海上的。之所以在厦门有“南普陀”,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4.海意文化
这是海洋文化在人们意识层面的反映及其对现实的作用。它需要教育来传达和渗透。海洋意识教育之路。在浙江,应该率先将“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课堂;不仅要把“海权意识”与“渔权意识”联系起来,而且还要从“渔权”来理解“海权”。其实,“渔权”也是最早的“海权”。所以,要通过文化形式对人们的意识形态进行感动和感化,要把舟山渔场特有的“渔权意识”整理、归纳和提升出来,形成中国特有的“渔权理论”,然后去影响国际的“海权理论”和“海权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这将大幅度地提高人们具有和拥有海洋意识的程度。那是一种尊重海洋、感谢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意识。只有具有海洋意识的人,才会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做出积极的举动。否则,就是相反。
5.海制文化
这是在海洋争议和争端甚至战争中发挥能量和效果最好的文化形态。它也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正在逐步流行起来的一种海洋文化形态。其典型的形态就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出台和实施。但要明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是“海制文化”的开始。之前只有海洋理论和海洋理念,但那些理论和理念尚未化为海洋制度。但“海制文化”又是到达“和谐海洋”的必经之路。所以,一定要再度重新审视一下现有的海洋制度的特点,找到其优势和不足甚至漏洞;要把海洋制度的创新放在一个战略层面给予高度和深度重视。它本身会产生比物质力量更强大的力量。它既有可能摧毁人们的信念,又有可能改变人们的习惯。不同的海制文化将产生不同的历史和战略的效应。
6.考古文化
舟山的马岙新石器文化遗址,经过碳14检测的“舟山木棍”,等等。它们都可以成为研究海洋文化的素材和原材。马岙遗址与隔海相望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和萧山跨湖桥遗址同时并存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形成对人类在15000~7000年之间行为和状态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猜想。这是一种如何认识人类史上“现代人”发展的思维突破。可以把散落在舟山群岛上的或者东海岛上的各种早期人类生活的遗迹收集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由此去认识人类,会有一种崭新的发现、感觉和认知,从而来感化和变化人们和人类对海洋的态度。近代人类在逐渐地聚集海边,其实是对人类的“现代人”早期生活在海边的一种回归。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大约150米左右。
既知道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立体的新生事物,又知道了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和参与它,浙江的战略选择应该是什么是显而易见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巨大的能源和能量。现实中,不仅需要一种科学技术的满足和构建,而且还需要思维和思想的满足和构建。现在的问题在于,构建什么和怎么构建。关键是,能否将浙江打造成为中国“挂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枢纽地”,能否让浙江成为一个驱动中国再发展的“江海联运”的“国际性服务中心”。也可以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理解为“江海联运”中“海”的概念。这种理解将为浙江的新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战略选择。不同的思路将决定不同的措施,不同的视角将决定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理念又决定不同的视角。现在到了一个必须对理念、视角和思维进行重新调整、整理和构建的时候。没有新的理念、视角和思维被创新出来,要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新的构想、选择、建设和运行,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把浙江放在一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江海联运”的战略格局中加以审视,要认识浙江在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注释]
责任编辑:钱亚仙
F127
A
1008-4479(2015)04-0113-08
2015-04-30
骆小平,女,法学博士,浙江海洋学院讲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建钢,男,法学博士,浙江海洋学院教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