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俊莉,郭晓华,刘晞照,谭明伟,李兴挺,闫小娟,陈雪琴,王 军
(1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庆 404000;2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4000)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引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近几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和流行[1-2],为了解重庆市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趋势,并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现将2011年1月—2014年12月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1年1月—2014年12月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记录相关内容,包括发病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发病地点。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发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病情况 2011—2014年万州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 785例,无死亡病例,同期该区人口数为6 327 056例,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4.02/10万。其中男性1 534例,女性1 251例,男性发病率为48.54/10万,女性为39.50/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6,P<0.01)。各年度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P<0.01),各年度具体发病情况见表1。
表1 2011—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Table 1 Incidence of epidemic mumps in 2011—2014
2.2 年龄及职业分布 发病人群年龄段主要为<15岁,占总发病人数的84.45%,其中5~组所占比率最高,占51.81%(1 443/2 785),见表2。病例的职业分布主要为学生(1 674例,60.11%),其次是幼托儿童(660例,23.70%),散居儿童(192例,6.89%),农民(77例,2.76%),家务待业者(38例,1.36%),干 部 职 员 (29 例,1.04%),医 务 人 员(16例,0.58%),商业服务人员(15例,0.54%),教师(11例,0.40%),其他人员(73例,2.62%)。
表2 2011—2014年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年龄分布(例)Table 2 Age distribution of epidemic mumps in Wanzhou district in 2011—2014(No.of cases)
2.3 发病时间分布 2011—2014年万州区每月均有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期,2013年10—12月病例数有明显升高。见图1。
图1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发病时间分布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onset time of epide mic mumps
2.4 发病地点分布 2011—2014年万州区11个街道办事处和41个乡镇均有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城区街道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63.99/10万,乡镇为32.13/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7,P<0.01);2011—2014年各年度城区街道与乡镇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除2012年外,其余各年度城区街道发病率均高于乡镇。见表3。
表3 2011—2014年城区街道与乡镇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Table 3 Incidence of epidemic mumps of city streets and villages/towns in 2011—2014
2011—2014年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4.02/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以下的学生和幼托儿童,与谭妙莲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2011—2014年每月均有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上报,4—7月为发病高峰期,2013年10—12月发病例数有明显升高。万州区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分析发现,间隔2~3年出现较大的、持续时间长的暴发流行,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力度仍需加强[4]。本研究表明,城区街道流行性腮炎发病率高于乡镇,因此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流行性腮腺炎较易造成暴发流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疾病潜伏期长,亚临床感染患者不易被发现,而学校和幼托机构人口比较集中,因此以学生和幼托儿童感染居多;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疫苗接种不理想,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分别是按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进行管理,适龄人群分别为18个月龄以上的人群[5]。万州区第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但第二类疫苗是收费项目,遵循自愿原则,从而影响其接种率。
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极强,感染人群若救治不及时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原因,应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如下:学校和幼托机构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到传染病防治的“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隔离期应从发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左右;室内保持良好通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接种疫苗可获得特异性免疫,我国一项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中疫苗效率评估研究[6]报道,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总保护率为61.4%;卫生和教育部门加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疾控和医疗机构等传染病防控部门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诊疗培训、报告管理和监测工作,掌握疾病的流行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7-8]。
致谢:感谢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帮助!
[1] 刘小英,富继业,赵静蕊.2005~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J].首都公共卫生,2013,7(5):220-223.
[2] 李未,常玥,靳妍.台州市2004—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8):437-439.
[3] 谭妙莲,段文娟,龙硕.流行性腮腺炎934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131-132.
[4] 谭仕碧,罗超.2006~2010年重庆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1,32(4):248-250.
[5] 周祖木,马洪波,蔡圆圆,等.温州市2006—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0,37(6):379-382.
[6] 孙亚军,曹妍,袁伟,等.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中的疫苗效率评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6):657-658.
[7] 杨跃进.开封市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0):954-955.
[8] 郭银燕,魏洪霞,成骢,等.115例流行性腮腺炎住院病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