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如何重塑南京

2015-01-29 00:55鄂璠张志
小康 2014年8期
关键词:青奥青奥会河西

鄂璠+张志

在筹备第二届青奥会的过程中,南京不仅让人看到了空间、产业等方面的“有形”转型,更完成了“争当第一”的精神层面的“无形”转型,这样的转型之于南京,意味着什么?在即将举行的南京青奥会上,我们或将找到更多的答案

梅雨季到来的时候,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像极了一个等待着约会的年轻人,每当日历翻到新的一天,便迫不及待地掰着指头倒数时间,随后一头扎进最忙碌的加速度冲刺季。

这个时候的南京,向来是与热相伴的,但有些时候,“热”与“不热”,看的不是温度,是感觉。

从外地去南京,如果在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区的国家铁道枢纽站南京南站下车,排队等出租车时便不会感觉热,12台喷雾降温设备沿着等候排队区一字排开,从这些设备上,能看到几乎占满了整个设备机体的宣传画。画面上,有热情四射、勇敢大胆的红;善良体贴、多元包容的蓝;率真明快、积极向上的黄;热爱和平、朝气蓬勃的绿,色彩斑斓,富有动感——没错,这就是砳砳——以雨花石为创意源泉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第二届青奥会或南京青奥会)吉祥物。

通常不会超过十分钟,等候的人便能坐上的士。

和往年这个时候不太一样的是,一路上,你搭乘的或是红色、或是蓝色、或是金色的出租车的司机会告诉你,他们的车子马上要变为柠檬黄了;或许有些司机还会指着自己的白衬衫、藏青色长裤告诉你,他们的着装也变了,这身衣服是刚发的,等到8月1日,所有司机都必须穿;如果你乘坐的是一种蓝白相间的新型出租车,那么司机一定会告诉你,这是刚换没几天的纯电动出租车,相比以前,变得更舒适了……

变,变,变,先不要为这些“变”而惊异,这不过是这座城市为迎接客人而精心准备的外衣,真正走进南京,才会感受到更热火朝天的变!变!变!

古城与青春相遇

2012年8月,伦敦奥运会期间,一场名为“当伦敦邂逅南京”的展览在英国伦敦举办。这场又被称为“双城记”的主题展览吸引了各国观众驻足,他们纷纷表示对南京青奥会充满期待。如今,两年过去了,再有半个月,南京青奥会就将揭开帷幕,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江苏,在南京。

每四年举行一次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委会专为青年人设立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由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罗格先生提出,于2007年在国际奥委会第119次全会上通过表决设立。

时间回溯至2010年2月11日,在国际奥委会第122次全会上,南京以47票对42票的微弱优势战胜了波兰的波兹南市后,取得了第二届青奥会的举办权。几天后的媒体采访中,时任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南京申青奥代表团副团长周旭透露说,南京申办青奥会的梦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2009年2月3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政府召开青奥会申办工作会议,决定由南京代表中国申办第二届青奥会。

彼时的南京,申办青奥会的最大优势无疑在于有承办大型比赛的经验和完备的体育场馆。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运会)在南京举办,在国内第一次打破了全运会被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垄断的局面。2008年前中国最大的体育场——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河西新城中心区域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十运会召开前交付运行;此外,南京还举办过2002年第十四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2006年第二届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2008年第三届钻石杯篮球赛、2009年第19届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

在南京提供给国际奥委会的青奥会申办文本中也可看到,南京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到2014年完全能够满足青奥会的办赛要求,不需专门新建其他交通设施。而国际奥委会在最终投票前的评估报告中则评价南京为:在申办城市中风险系数最小。

在南京赢得第二届青奥会举办权后,2010年11月,第29届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决定由南京举办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南京亚青会)。

为了提高效率,实现“1+1>2”的效应,南京市决定亚青会和青奥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体系,统筹推进两大赛会的筹备工作。实际上,亚青会相当于给青奥会热身,正好检验一下南京举办大型赛事的承载力。

但南京亚青会与南京青奥会承载的使命,和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都不一样。青奥会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一场盛会,因为还在“起步”阶段,因此并没有过多的经验供南京参考借鉴。国际社会只是特别希望南京深刻诠释青年奥运会理念,打造健康清新、真正回归体育本原的运动会。

而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能源也不足的南京,恰恰拥有着科教人才资源的富矿,这是一座拥有80万在校大学生的城市,南京可以动员起最具活力的大学生群体。

当古城与青春相遇,南京不仅仅希望向世人展现古都特色和现代风貌相融合的自己,更渴望由外而内的改变与飞跃。

大赛一定要大建吗?

改变与飞跃,之于一座城市,首要的落脚点便是发展。

一次盛会改变一座城市,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铁律”。

江苏省一位老领导曾说:“十运会起码让南京加快发展了十年。”十运会召开的2005年,南京人也的确有了自己的第一条地铁,同时还拥有了一座“河西新城”。

北京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完善了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增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上海通过举办2010年世博会,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宽容态度等有了很大的提高。举办完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深圳市,也堪称“脱胎换骨”。

这一次,南京当然不希望“改变与飞跃”的愿望落空。

2010年申办第二届青奥会成功之时,南京市有多条轨道交通正在施工或准备开工。南京官员们承诺,到2014年,一个新南京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城市发展、城市面貌、城市管理和服务都将实现新跨越。endprint

实现新跨越的路径何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大建”,为办大赛而大兴土木、大建体育场馆、运动员村,等等。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尽管花销不菲,但对一个城市而言,这是一种更新设施、焕发风采的荣耀。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场馆的预算变化幅度堪称世界之最,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最初的建造预算为4470万马克,后来激增到1.7亿马克,但一切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慕尼黑奥运会之后,多数主办城市在主办奥运会时都在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求大求全, 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场馆建设的规格均已超过了国际奥委会规定的2012年奥运会的场馆建设规格。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为举办索契冬奥会,俄罗斯政府先后建设了15座体育场馆,迁走2000余户当地居民,花费2140亿卢布(约合458亿元人民币),将一个曾经的海边小镇变成了世界级滑雪胜地。

当今社会,大赛已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几乎每一个举办大赛的城市,都把举办大赛作为促进城市再造,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即将举办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的南京自然也不例外。

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最后一个开会日,一场主题为“重大事件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高端论坛吸引了全南京的“瞩目”。“古都金陵看老城,现代化新南京看河西”,2002年,当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河西建设指挥部,正式启动河西新城建设时,河西还四处都是江滩湿地、农田、城郊乡镇;2005年十运会,推动了河西CBD商务区一期的发展建设;2008年的“世界城市论坛”,带动了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众多项目的建设。时任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局长何流认为,南京将青奥会选址于河西成熟的中部、待开发的南部地区(15平方公里)交汇地带,是“继续以大事件带动河西南部的发展”。根据经验,新城发展一般需10至15年方能成熟,“高标准建设下的青奥地区,将成为向世界展示南京现代化滨江风貌和迷人的国际风情的新地标。”

其实,盛会改变一座城市,也并非不可改变的定律。蒙特利尔奥运会负债期长达20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韩国在奥运会后遭遇连续的金融风暴,不得不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度日。在那次论坛上,专家们客观地指出,若不量力而行、不伺机而动,盛会不仅不是营养液,反而会成为兴奋剂、成为陷阱。

上海世博会从前期考虑申办到闭幕,曾花了十年时间。

那么,在短时间内,南京该如何抉择?上海市规划院院长张玉鑫建议,南京市的相关部门要从前期就长远考虑,不能让青奥会给城市带来负担,而是要让青奥会更有效地为城市服务,让青奥地区与城市配套衔接好,辐射、带动、提升整座南京城的飞跃。具体到河西地区,张玉鑫建议,这个新城不应满足于只是“房地产新城”,而是要培育、积累文化,留下文化符号和遗产。

给城市留下点什么

巨大的浪费只能让城市背负起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而南京要的不是一时的光鲜。

尽管南京青奥会的规模、内容、人数都超过了第一届新加坡青奥会,但是预算却低于新加坡青奥会的10%以上。

节俭,却并不意味着没有雄心。南京和举办过大赛的慕尼黑、悉尼、雅典、索契、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一样,毫不掩饰对“后大赛时代”城市发展的渴望。今年5月8日上午,南京青奥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举办青奥会给南京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留下的遗产,既是当前的,也有长远的,既是体育的,又有文化教育的,是全方位、全领域的,可以说体现在城市品质功能的改善、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等各个方面。

“青奥遗产”的留存,直接体现在场馆建设上。

南京青奥会共设有35个比赛和训练场馆,在场馆改造建设中,可持续利用是规划的重要依据,“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修建改造和临建场馆成为了场馆建设的“主旋律”,而兴建的永久性设施,也都经过了充分论证。

位于江北浦口新城的青奥体育公园,成为了唯一新建的场馆,因为浦口区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比较薄弱,是南京十一个区里唯一一个没有全民健身中心的区,因此青奥体育公园的建设能够填补上这个空白。杨卫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青奥体育公园并不是专门为青奥会而建,它是江北人民健身及休闲的场所,是江北新城开发城市功能配套的一部分。因此,这个公园主要还是为老百姓的休闲文化体育生活提供服务。

需要“继续以大事件带动发展”的河西南部地区也将留下“青奥遗产”。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倡导成立的“南京2014体育实验室”项目,共设有武术、攀岩、轮滑和滑板4个项目,在选址过程中本来考虑放在奥体中心,后来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保、与青奥村距离等角度考虑,选址定在了青奥村南部鱼嘴湿地公园,并进行了重新规划。青奥会后,展演场地及设施将长期保留,成为市民户外运动基地。

今年7月17日,在距离南京青奥会开幕还有30天的时候,南京市的转型发展现场会被搬到了南京青奥会主战场,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和南京市长缪瑞林参观了河西的部分重点项目工程,其中就包括鱼嘴湿地公园,公园每日水处理量可达5000立方米,改善后的优良水质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使微生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共存。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由“一城”到“多城”

当南京青奥中心314米高的双塔楼完成钢结构封顶时,61岁的南京海事局退休干部刘晓光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也是今年年初组建成立的南京“青奥会城市摄影队”队员之一。他告诉《小康》记者,两年半的时间,在一片江滩上崛起一座恢弘的建筑,在跟踪拍摄建筑建设的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城市强劲跳动的脉搏。endprint

由一个“城区”到多个“城区”,是筹办青奥会带给南京的最大变化。

去年12月27日,时任南京市代市长缪瑞林把自己履新的“首秀”,安排在迎青奥工程调研上。凛冽寒风中,他和同行的调研人员一起登上250米高的河西青奥中心塔楼A楼俯瞰,夹江两岸是一片火热的工地:弧形步行桥飞跨夹江两岸,将成为江心洲连接河西的新通道;我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立交”完工,会议中心、双塔楼、青奥博物馆等汇成“青奥轴线”,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和发展板块;江对岸的青奥体育公园场馆多已封顶,为江北新区配套了一流的体育健身场馆……

考虑到铁心桥—西善桥地区、江北和河西地区发展一直很慢,南京就在“办赛事、建城市、留遗产、惠民生”的理念引导下,把第二届青奥会的场馆设在了这些地方,同时还把地铁通到了这里。

青奥会还未开幕,这三个地方就尝到了甜头:铁心桥—西善桥地区除了有4条地铁线路外,还将有3条空中有轨电车;江北地区随着宁天城际轻轨的通车,周边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新城”河西则成为南京又一个商务中心和娱乐休闲中心。

谈及南京的城市规划,南京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们个个都很自豪。

“南京市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百年规划的城市,从古代传统的‘营国理论,到1929年的《首都计划》为南京打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大门,自此南京的城市规划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延续和创新,朝着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的方向而不断努力。”据南京市规划局城市战略与总体规划处处长王耀南介绍,新一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上报国务院审批,此次规划在继承历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地区发展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建立了“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区空间结构,既较好地保持了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也从总体结构上避免了城市病的产生。

今年7月9日,南京市还对外公布了《南京市区域城市化规划(2014年~2020年)》,规划提出,南京未来的发展重心要跨过长江,打造国家级江北新区,停滞近一年的江北土地出让将全面开放,在主城区建设上将攻坚城南、城北等边缘落后片区;在户籍改革方面,在今年实现江宁、原江浦、六合与主城区户口的通迁,明年溧水、高淳也将参照执行。

此次城市规划的重头戏,无疑是江北新区。就在4个月前的全国“两会”上,南京市曾专门提交建议,希望将江北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

如果说青奥会给南京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那么青奥会后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南京市长缪瑞林坚定地说了四个字:挥师江北!

青奥让南京“无形”转型

4年前,当南京决定承办青奥会时,其实面临很多质疑,因为青奥会要让这座城市加快国际化步伐、把一些工程项目提前,熟悉南京的人难免会问:这能行吗?

疑问更多的来自于对南京城市性格的“批判”,一本叫做《中国城市批判》的书,将南京形容为一个丢了“魂儿”的城市:称南京人一直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就是与它邻近的无锡和苏州相比,这种探索和开拓精神也是缺失的;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做“多大事啊”,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这句口头禅是南京人无意中说出来的,但却反映出了南京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微妙心态……

改变,就要从“争当第一”开始。2011年3月,杨卫泽到任南京。几天后,他在区县“十二五”发展座谈会亮出了“施政纲领”,其中的核心是南京要勇争第一,即南京的科学发展要在全省第一,南京的改革创新要在全省第一,和谐稳定也要全省第一。杨卫泽表示,南京作为省会和长三角中心城市,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和胆识,应该有这样的考量和目标,也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这一目标。

当竞争与体育碰撞,改变就充满了激情。南京用了不到4年时间,建设了原本至少需要10年才能建成的5条地铁、2座新城。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是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但“国际性”是南京的一大短板,在筹办青奥会的过程中,南京青奥组委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十几名具有丰富办赛经验的专家被引入;南京的本土企业竖起了一根国际化的标杆,用国际化的标准进行“南京制造”,进而向“南京创造”进军,一批南京本土企业正在走向前景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南京的国际知名度更是大幅提升,“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

一场由内而外的改变,正在古城南京悄然发生。

就在7月17日的转型发展现场会之后,杨卫泽表示,建邺之行不仅让人看到了空间、产业等方面的“有形”转型,更看到了工作精神层面的“无形”转型。

这样的转型之于南京,意味着什么?在8月16日至28日举行的南京青奥会上,我们或将找到更多的答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奥青奥会河西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南京青奥轴线隧道无线通信系统干扰解决方案分析
南京青奥景观桥钢与混凝土混合塔受力分析
升级版河西之战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青奥会自来水保供工程管道穿越滁河的防洪评价
青奥会研究若干重点领域综述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