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夏
语文教学,重感悟,重熏陶,重朗读,突出人文性,带领孩子走进文本。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关键是走进去还得站得起来,站在高处,“鸟瞰”文字,这样不仅能够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而且可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一、“鸟瞰”文字,品味写法
重感悟,也要重应用。很多文章,文采很好,通俗易懂,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解读文本,带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妙处之外,还要带领学生时不时地跳出文本,站在高处,试着从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的巧妙方面加以赏析。小学语文是个大综合,不似大学那般将语文分为文学、语法等,老师应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因“文”适宜,根据文本特点从多个角度设计教学目标。
如教学《秦兵马俑》时,可从写法入手,围绕“作者怎样把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表达具体的呢”,体会作者构思之精妙,文章的层次分明,语言丰满,方法巧妙。师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写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生答:“用列数字、作比较方法描写兵马俑面积大,数量多,气势恢宏。”从感性上认识到俑坑非常多、非常大。师又问:“除了使用这样两种说明方法,作者描写时用词也很精妙,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子就感觉到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生答:“鸟瞰、军阵、大军……”老师进一步解释“鸟瞰”的意思:“像鸟儿一样在空中向下俯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里用鸟瞰而不用俯视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答:“只有鸟瞰才能见到兵马俑的全貌,可见兵马俑的多,俑坑的大。”除此以外,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到的,教者及时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栩栩如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教者找准“规模宏大”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更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凸显秦兵马俑的宏大的。这样既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可以引领学生跳出文本,“鸟瞰”文字,品味写法。
二、文海拾贝,咬文嚼字
文字魅力无穷,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徜徉于其中,时不时驻足或观赏,或捡起几个“贝壳”。这些“贝壳”或是一些精练的词语,或是一些优美的句子,抑或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一位老师在《大江保卫战》的教学中,着眼于“急”中生智。“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为什么不说“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在表达方式上给你什么感觉?教者强调了“短促而力”;“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抓住“转瞬间”、“疯狂”、“撕咬”等体会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连用了三个告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形势的严峻。教者重点强调“!”、“……”,引导学生体会情况万分危急。醒目的三个感叹号仿佛是给我们敲响警钟,由省略号我们也能感受到有更多的险情在频频告急。此时标点也在说话,让我们产生无限遐想。教者适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南京也在告急,沿江的所有城市都在告急,无数个告急。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洪水猛烈地“撕咬”着大堤,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旦洪水吞噬大堤,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学生说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还通过朗读说明灾情的万分危急,“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语速由慢到快。教者将文章如庖丁解牛般剖析,如果得法,不支离破碎,且这段文字果真值得咀嚼的话,那么这样的剖析是很必要的。这样的剖析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需要教师在作者写得精彩处停下,引领学生寻找发现品析感悟甚至应用,这个时候,标点会说话,排比会招手,精妙的词句会凝视你,等待你去感悟,去发现,去学习。
三、时“仿”时“续”,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教材,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一条捷径。从低年级的词句段的训练,到中高年级的写作方法的品析,读写能力始终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老师善于利用课文中可以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点,在精读后及时进行仿写或续写的练习,则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形成读写能力。很多课文中有这样的留白或适宜学生仿写的精彩之处。
在学习《秦兵马俑》后,引导学生从“视”到“思”,从续到仿。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东阳大云山墓群、明祖陵,那里有很多神态动作各异的雕像,有单个的,有群雕。在我让学生仿照《秦兵马俑》中的片段进行仿写后,很多学生用上了这个片段,写得很精彩,为文章增色许多。且很多学生在写游记时,也自然地用上了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很是欣然,觉得这样的训练扎实有效,小学生很需要多一点这样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寻找这样的可以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点。
总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更要跳出文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受益于课内,得法于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