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
摘要:油画作为西方外来文化的一种话语形式,它的传播与移植在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与冲突的同时,也开始接受中国本土文化的改造,用传统文化同化现代主义,就这种特殊的文化结构和历史境遇而言,这种文化冲突与整合就构成了刘海粟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一面是反传统的叛逆心理,他寄希望于西方写实主义来挽救中国绘画摹袭之病症,同时受到西方新派艺术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感染,与他的创作意趣相契合,因此他对其进行着不断的学习,尝试和研究。另一面则是回归心理,受到传统艺术情结、文化结构、民族审美的影响,在这种困扰与矛盾中,形成了其文化心理的兼容与转变,也使他的绘画思想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民族性的高度来。
关键词:刘海粟;艺术思想;黄山画;人体模特
一、引言
刘海粟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以及中国流艺术家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七十余年从事艺术教育与创作,艺通古今,学贯中西,是我国艺术届誉满中外的杰出的前辈,他的艺术思想以及他所创造的卓尔不群的艺术作品都深深地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本文主要是通过《“回归”的中西兼能——论刘海粟艺术思想的转变》、《刘海粟的黄山画艺术》、《刘海粟和上海美专“人体写生”课程的个案研究》、《大转型时代美术性质和功能的诠释》这四篇文献来研究刘海粟的艺术思想的。
二、对于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察
1、弃写实问题
在刘海粟艺术思想的萌芽时期,他曾极力反对传统中国画中的因袭模仿,强调应用西方的写实造型观念来改变中国画衰败的现状。也就是说最初他是极力推崇写实主义。而后来他又是如何慢慢的走向与写实主义对立的道路上来呢?
20年代初,刘海粟突然意识到美术纯关意境,他认为绘画不能脱俗是因为太写实,太具象,缺少意境美。因为当时欧洲新艺术兴起,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异军突起,在接触了这些新艺术、新思想之后,刘海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画,发现早在中国几百年前就有许多画家像西方这些画家一样开始探究中国画的新境界,例如石涛等人的艺术。因此,他带着民族审美心理将中西方艺术对位,进行异质同构,认为“美术纯关意境”,否定了美术造型的特征,从而走向了写实的对立。
2、怎样看待刘海粟艺术思想的“回归”问题
通过研究刘海粟的艺术思想转变我们可以看到他从最初的反对因袭模仿的传统中国画,确立他的写实造型观念到写实的对立,再到后期印象派时期,对西方印象派画家的模仿和吸收,到最后欧游归来,艺术思想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民族性的认识高度,认识到艺术最终是要回归本土,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審美心理的整合,要具有民族性。这仿佛是又“回归”传统,但若仔细研究刘海粟这一生,无论是从他的创作还是心里路程来看,无不体现出他在将中西方艺术进行整合,而在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他自身的叛逆心理以及回归心理,使他又处在一种矛盾与困扰中,在创作过程中其创作意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正是游移、往复、曲折、兼容和互换的文化心理才使中西文化冲突走向了文化整合,也最终确立了刘氏的艺术观念,总之“回归”是一个“中西兼能”的过程。
三、彭亚星的研究
彭亚星的《“回归”的中西兼能——论刘海粟艺术思想的转变》这一文献阐述了刘海粟的艺术思想是如何从萌芽阶段到后期印象派时期再到欧游阶段的转变,其中体现了刘海粟是如何在这种挥之不去的传统艺术情结,传统文化结构,性格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将油画这种异质文化与中国文化以及民族审美心理进行整合,从而将他的异质同构艺术思想推到一个新的,世界民族性的高度。
1、萌芽阶段:从反对因袭模仿的传统国画中认识到写实的必要性。赴日考察后,开始强调创作,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这就引发了他艺术萌芽时期第二阶段的转变,就是对“主义”的辨识与思考。
2、过渡时期到后期印象派时期:在20代初,他用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念“美术纯关意境”否定了美术造型的特征,带着强烈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刘海粟认为:“现在欧洲人所说的新艺术思想,早在我国三百年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希望我国艺术家在宣扬欧洲新艺术新思想的同时也不要丢弃、妄自菲薄了我们本有的艺术思想”于是,刘海粟从写实造型观念的确立走向再现写实的反面,发展了用民族审美心理去对位欧洲后印象派,野兽派反叛写实传统的艺术观念,具体实例就是对于石涛和后期印象派的异质同构。至此,刘海粟真正步入了后期印象派阶段。
四、陈祥明的研究
在中国现代画家中,刘海粟走的是一条以中融西的道路。在古人中,他受石涛的影响颇深,具有深厚的中锋运笔和以书入画的书法意趣。他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笔墨技艺与西方现代光色技法融合贯通,努力探索一种具有时代气息和传统气息的新绘画语言。而陈祥明的《刘海粟的黄山画艺术》中刘海粟的黄山画就是这种探索的具体体现,也是这种探索的结晶。该文献阐述了刘海粟与黄山从师至友一种关系的转变,实际上是画家艺术境界的升华,也是人生境界的完善;第二部分论述了刘海粟六上黄山,真正意识到黄岳壮阔雄奇之后,如何通过构图,笔墨,色彩等方式来描绘出黄山的这种壮阔雄奇。第三部分通过对刘海粟几幅作品的研究分析,着重讨论刘海粟这些作品画面中色彩运用的特点以及他的这些作品为何被称为“光色交响曲”;最后一部分是叙述黄山画的历史地位。
文献一中提到刘海粟在后期印象派时期的作品是处于吸收西方新兴画派影响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有近于印象派的莫奈,毕沙罗的影响,也有近于后期印象主义的塞尚,梵高等影响,画作笔触奔放,色彩用得非常强烈,这些色彩运用特点在他晚年黄山画中依然有体现。欧游之后,刘海粟逐渐认识到绘画民族性的问题,因此,其作品即受西方画派的影响,又在探索如何将其融化在民族风格中。
五、蓝剑的研究
《刘海粟和上海美专“人体写生”课程的个案研究》这一篇文章从诸多角度来解读这一历史案例,刘海粟在人体模特事件中表现出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不向世俗低头的决心,通过这次事件,使刘海粟从此名扬天下,具有了艺术发言的权威,有了这种权威,就能规定场域内合法性的文化产品。该文献的主要问题是刘海粟是如何借助“人体模特”事件成功的塑造了自己高大的艺术家形象的,从而使他成为场域内的权威。从该文献中刘海粟开设的人体写生课中也折射出刘海粟反传统因袭模仿,努力想开拓中国美术新境地的艺术思想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这也正是他将自己这种艺术思想具体运用到教学当中,只不过是刘海粟巧妙的运用这一事件成功的为自己赢得了场域内的地位,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反封建的重大事件之一。
六、封钰的研究
“《大转型时代美术性质和功能的诠释》——刘海粟美育革命思想述论”这篇文章着重论述了刘海粟的美育革命思想。在中国现代美术革命中,在救亡压倒启蒙这个总体革命势态中,与徐悲鸿等艺术家不同,刘海粟发挥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站在启蒙立场上,形成了以纯粹美术为美术革命的方向,以生命表现为美术的本质,以美术为社会进步的杠杆以及中国美术革命具有文艺复兴的启蒙性质的美育革命思想。
七、结语
通过对这几篇文献的认真研读,让我对刘海粟本人以及他的绘画艺术和艺术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双重背景下,在救亡压倒启蒙这个总体革命势态中,以徐悲鸿为首的一批教育家是站在救亡(政治)立场上而选择为社会在艺术中奔走,因此,他們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刘海粟则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来发展美术教育,他的侧重点在于艺术自身,他以及林风眠等人是为了艺术而奔走的,因此,在20世纪早期,这条路线是更加困难的,面临着更深的矛盾,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依然以罕见的坚韧姿态,历经艰辛,百折不挠,努力开拓出了新美术的境地。从最初他自费创办上海美专到后来的“人体模特”事件,无不体现了刘海粟的这种敢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在艺术道路上,刘海粟也一直都是孜孜不倦,创作了大量作品,即使在他晚年时期也依然坚持上黄山进行绘画创作,经常在烈日下坚持写生长达数小时,这种惊人的意志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具备的。正是由于他对黄山的酷爱以及对绘画的的无限热情和坚强意志才成就了他在黄山画艺术中的低位。黄山画是刘海粟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笔墨技艺与西方现代光色技术融会贯通,努力探索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绘画语言的具体体现和结晶。
刘海粟这一生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从最初的反对因袭模仿的传统中国画,确立他的写实造型观念到写实的对立,再到后期印象派时期,对西方印象派画家的模仿和吸收,到最后欧游归来,艺术思想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民族性的认识高度,认识到艺术是时代的结晶,表现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从刘海粟的的艺术思想转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他自身的这种“艺术反叛”心理,和他迫切想改变和发展中国绘画,创造绘画新境地的愿望,他一直在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异质同构和整合,并致力于挽救中国绘画长期以来摩袭的颓风。而从这种文化整合的结果的表现来看,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并不是让刘氏“回归”传统,而是一个“中西兼能”的过程。无论是国画和西画,尽管可以从时期上对位,但是这种文化冲撞交融的方向只会向着更深一步的文化交流进阶、发展。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海粟.参观法总会美术博览会记略.1919年6月
[2]刘海粟.忆康有为先生,刘海粟散文,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3]刘海粟.石涛的艺术及其艺术论.画学月刊,1932
[4]朱金楼.刘海粟艺术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66页
[5]彭亚星.《“回归”的中西兼能——论刘海粟艺术思想的转变》
[6]陈祥明.《刘海粟的黄山画艺术》、
[7]蓝剑.《刘海粟和上海美专“人体写生”课程的个案研究》、
[8]封钰.《大转型时代美术性质和功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