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
摘要: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人类经济研究史上重大的理论飞跃,不但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理论工具,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一般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南。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化对剩余价值论的认识,加强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现实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基本内容;现实意义
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要了解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应该理解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货币与资本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总公式,也就是资本流通公式,是G—W—G'。货币所有者先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去,获得更多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则是:W—G—W。在这个商品流通公式中,商品所有者一般来说是用自己的商品换取他人的货币的,然后再用换得的货币购买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由于它们都是以商品货币形式进行运动,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
马克思把G—W—G'这个公式称为资本总公式。因为这个公式不仅仅适用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资本,同时也适用于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等其他各样各种资本的运动形式。
这个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就是从形式上看,终点G'比起点G多出了一个△G,表明流通的结果带来了剩余价值,这同价值规律中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所以,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也就是要研究剩余价值是从哪儿产生的?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还需引入劳动力的概念,什么是劳动力呢?劳动力也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一般来说的话,劳动力能够成为商品,是有两个前提条件的:第一,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必须是一无所有的,他既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也没有任何的生活资料,所以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第二,劳动力所有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但是,劳动者不能出卖劳动力的所有权,只能出卖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也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的所有者他的生活所必需的一些个生活资料的价值。各国劳动者的生活需要和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有所不同,所以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资本的流通中,资本家如果按照劳动力价值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的定期劳动力的使用权就归资本家所有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全部新价值,包括其中的剩余价值。所以说,没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这个前提条件,货币也就不会转化为资本,货币就不能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具有强制性和奴役性。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价值;第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三,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创造的用来补偿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价值。如果用,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c代表不变资本,可以知道,商品的价值构成就是c+v+m。
由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因而研究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必须抽去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率m'=mv。它表明雇佣工人在劳动过程新创造的价值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部分和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部分之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工人全部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叫剩余劳动时间,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可以得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上述两公式是以两种形式表示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前者采取物化劳动形式计算,后者采取活劳动形式计算,两者都是表示资本家对自己的雇佣工人剥削的程度。因为可变资本的总量总是有限的,因而,资本家总是设法提高剩余价值率,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生产有着自然条件和历史前提的。自然条件分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而人周围的自然又分为生活资料的源泉和生产资料的源泉。人必需满足的自然需要越少,人周围的自然条件越好,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可提供的剩余劳动时间就越多。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剩余价值有自然基础。实质上是说,自然没有绝对障碍阻碍人们提供剩余劳动。
当人类摆脱动物状态且劳动具有一定社会性时,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关系才能出现。人类文化初期,人们需要少,提高的剩余劳动少,靠别人生活的人也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勞动逐步增加,靠别人生活的人也逐渐增加。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力起点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第二节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
创造经济剩余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是任何社会制度的共有属性。这种一般性与每个具体社会制度下的特殊属性并不矛盾,创造经济剩余的共性寓于特殊性中。具体社会制度下的特殊属性是内在一般属性的现实表现,所以,剩余价值是经济剩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的表现形式,虽然体现了经济剩余的共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其具体社会制度下的特殊属性,剩余价值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工人的劳动所得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对抗的,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原因。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建立起一套利己的治理机制,控制效率。
在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的工作日延长了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而劳动过程的延续就能不断地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以生产资料为载体实现价值的增殖。延长工作日反过来,也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带来了限制,资本的本性要求劳动者一直处于劳动过程中,但劳动者的生理条件的限制,这是不可能的,尽一切方法压榨劳动者,过度劳动只能使劳动者的体能退化,早衰甚至早亡。因此,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是提高效率的基础,还应着眼于工人,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治理具有警示的意义。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旦绝对剩余价值的方式陷入困境,则转而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的手段是通过科技进步,通过各种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超出环境的承受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企业利用大量的资源、大量的能源由耗费型企业向集约型企业转变,让企业对其产生的污染的控制由局部的、末端的控制向全面的、全程的控制转变,增强对环境的应变性即对环境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的适应性。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每个国家出现资源短缺问题都尤其的突出,要求经济向集约型增长,即将有限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的项目和投入优势工业中去,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这就要求企业集约化的经营,将资金、劳动力等经济资源集中于新产品的开发和重要的产品的生产,同时,实现全面节约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资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标和措施,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加快资源大规模的集中流动,集中而有重点的使用形成优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第一版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第一版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Z].四川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