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建华(1987—),男,汉族,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
摘要:1911年后的四川,不仅有保路运动的风起云涌,更经历了王朝覆亡和军队暴动的血雨腥风。乱世显英豪,其时年仅27岁的四川军人尹昌衡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就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在短短三年的执政期间,他不仅勇平成都兵变,智杀赵尔丰,统一川渝军政,安定四川。但乱世消磨英雄气,尹昌衡的一生之中不仅有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段祺瑞等软禁的坎坷遭遇,也有被自己昔日部将及学生逼迫隐退的无奈。面对纷乱的时局,一代英豪尹昌衡也不得不发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美人名士堪千古,何必干戈误一生”的感慨。退而在文学、佛学的天地之中,寻找并坚持着自己的梦。
关键词:四川;尹昌衡;辛亥革命;辛亥英豪
尹昌衡,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州县升平乡人,1884年出生。自幼虽受家庭环境影响,饱读诗书,但却对科举并无太大的兴趣。甲午战争期间,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四川武备学堂第一期,次年被川督岑春煊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堂,后升入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少年时期的尹昌衡便胸怀大志,忠贞报国。在15岁时,便写下了一首言志诗:“五月初五吊屈子,赤心报国感苍生,吾辈无志终生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不仅十分刻苦的系统学习了军事知识,成绩优异,还与志同道合的唐继尧、李烈军等人结为兄弟,与后来国民党山西军阀阎锡山为同班同学且交情深厚。并加入孙中山同盟会的秘密军事组织“铁血丈夫团”,表现出一定的革命倾向。
乱世之中方显英豪本色。20世纪初叶的四川并没有因为新世纪的到来而重获生机。反倒是保路运动的兴起让这片土地热血沸腾。而清政府青年权贵的决策失当,使得原本以和平方式进行的维权运动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充满暴力。而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外号“赵屠夫”,他的上任更使得原本已经十分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难以预料。历史似乎在此时此刻的四川已为英雄的登台搭好了舞台。而历史的英雄们,也当仁不让的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英雄也好,枭雄也罢,英豪也好,懦夫也罢,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上演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展现了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充当着历史的亲历者和过客。
此时,看似平静的成都,却充满危机。前川督赵尔丰由前台走向了幕后,并率三千精锐的巡防军盘踞督署,伺机而动。成都西部有赵尔丰部将率领的巡防军,正日夜兼程向成都进逼。成都少城中的数万满人如何解决也是棘手的问题。而保路运动中向成都汇集的近四十万同志军,也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巡防军和新军由于数月没有发军饷,已经是军心不稳。恰在此时,都督蒲殿俊却宣布举行阅兵。他这一极不合时宜的决定,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将成都拖入血泊与动乱之中,历史的劫数在此已无法逃避。本是阅兵检阅者的蒲殿俊、朱庆澜在兵变发生后,乱军又杀人又开枪的乱局中,根本无法控制局势而只有逃跑保命的份。而乱军也很快将注意力放在了抢劫财物上,将一个举世闻名的锦城迅速拖入处处是枪声,到处有抢劫,到处是大火,到处是哭声的混乱之中。面对已经处于混乱之中的局势,逃过乱军一阵追杀之后的尹昌衡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勇担了历史的重任,坚定地选择了带兵平乱,稳定局势。此时尹昌衡所面对的是数万乱军,但在他分化瓦解,区别对待,机智应对之下,成都兵乱被迅速平定,乱军得以返回军营,成都兵乱的迅速平定为他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创造了条件。在平定乱军之后,尹昌衡在其后智杀赵尔丰、和平化解满汉矛盾、正确处理同志军问题上,无不体现了尹昌衡成熟的政治谋略和年轻有为的英豪气概。而对于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此时可以用“百年恩仇”一词来形容。二百多年以来一直分驻全国各地并作威作福的满人,此时不仅早已衰落不堪,而且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已处于孤岛之中。陕西的满城喋血事件,令天下满人更加心寒三分。尹昌衡只身进入成都少城,与玉昆将军进行和平谈判,并及时阻止了部将进攻少城的军事行动,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使成都少了一场腥风血雨。而对于同志军问题的处理确实是考验尹昌衡政治能力的关键。在保路运动以及辛亥革命中都起过重要作用的同志军,此时却已经成为成都的最大隐患。当时只有六十万人口的成都,却聚集有近四十万的同志军,他们不但人数众多,且极为分散而难以控制,一旦失控成都局势将难以预料,更别谈四川局势的稳定。此时身为都督的尹昌衡以同志军‘总舵爷的名义犒赏同志军,将自己的都督府变为同志军的‘总舵,并亲临成都各处与同志军行‘堂会之礼。从而使同志军得以“强者为兵留用,弱者解散回家。”在当时尹昌衡的这一行为虽然备受指责,但却能使一场动乱被化解,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損失。尹昌衡一次次的的拯救成都于危难之中,在民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而他也不负众望,以和平方式将泸州军政府撤销,将成渝军政府加以合并,并任合并后四川军政府都督。至此,安定了四川自保路运动以来的纷乱局势。
乱世消磨英雄气。1914年12月6日,尹昌衡受命进京。袁世凯虽名为请他进京共商川边时宜,实则是对地方实力军政人员加以控制(如将云南都督蔡锷、湖北的黎元洪等调骗进京),为自己的称帝复辟清除障碍。虽然,袁世凯的皇帝梦很快在全国的声讨和蔡锷的讨伐中破灭。但袁世凯死后的北洋军阀内部以及地方各派系军阀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但无论哪一派军阀执掌北京政权,都毫不例外的选择软禁尹昌衡,绝不放尹归川。七年的时间内,他也曾选择对命运的挣扎,选择逃离困境。但在当时军阀的禁锢之下,他的挣扎显得太过于无力,而不得不在美人、知音、浓酒之间聊渡人生。虽最终在日本留学同学阎锡山的帮助下得以冲破黑网顺利回川,但已是江山依旧,而时势不在。此时的尹昌衡只有三十多岁,正是建功立业,奉献国家之时。怀着一身赤胆,满腔热血,他虽然能只身退川军,但却不得不接受现实。虽然他是那样的心有不甘,那么的无奈与苦闷。但也只能在钻研文学、佛学、咏诗品茶之中去排遣心中的烦乱,求得内心的平静与人生的升华。赋闲成都渡过了自己的后半生。1953年尹昌衡病逝于重庆享年六十八岁。六十八年中,他只任要职三年,三年中,他干得轰轰烈烈,文韬武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卸任之后,虽历尽人生坎坷,而生命却在闲暇的悲壮之中演出了他至高无上的人格。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尹昌衡的一生经历了清末的衰困,辛亥的纷乱,民国的动乱,共和国的新生。从他一生的经历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乱象,也感叹于英豪的无奈与疼苦。其人生中不得志之命运,诚然有其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多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在一个纷乱的世道中,容得下的只有那些以个人前途为重,并善于权谋,精于权术的政客。而对于一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英豪,则为世道所不容。我们其实不必过多的去讨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在纵观尹昌衡的一生后,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尹昌衡是时代造就的一代英豪,他属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四川和中国。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已逝,那位英豪,那些壮举,却为后人铭记。(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任建新、何洁主编:《尹昌衡西征史料汇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郑光路著:《炸响辛亥革命的惊雷—四川保路远动历史真相》,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3]田闻一著:《辛亥英雄尹昌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