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汪青华(1990-),女,汉族,四川资阳人,硕士,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与管理心理学。
摘要:了解大学生吸烟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运用社会心理学、行为矫正、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以及学校心理教育等知识进行控烟,以减少或控制大学生吸烟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对策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约有13亿烟民,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导致死亡。[1]而被动吸烟的危害,仍不可小觑,二手烟雾中含有甲醛、笨等几百种有毒或致癌物质。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指出:中国每年因吸烟罹患慢性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因二手烟暴露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2]如果当前吸烟状况得不到改善,预计2050年我国每年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将突破300万。[3]
1.当代大学生吸烟现状
为了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吸烟现状有个总体把握,故采用文献查阅法,通过“大学生”和“吸烟现状”等主题词进行检索,笔者在459篇文献中,选取样本量为600人以上的文献,尽可能地涵盖我国大部分地区,对数据作加权平均,以求得全国大学生吸烟状况数据。
根据国内现有研究文献,我国当代大学生吸烟率为21.05%,其中男生吸烟率为33.86%,女生为5.58%,两者差异较大。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吸烟率逐年上升。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代表,肩负起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使命,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命运。基于此,了解大学生的吸烟现状,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控制和减少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对策具有实际意义。
2.控烟对策
吸烟有害健康,人人皆知,但作为国家栋梁人才的大学生,吸烟现象极其普遍,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影响可想而知。总总数据显示,对大学生控烟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行为矫正、临床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如何有效控制和減少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方法。
2.1认知不协调理论改变吸烟态度和行为
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这个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态度。[4]这个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
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吸烟危害健康,但是其吸烟率依旧很高,这说明其行为和认知产生了不协调。为了控制和减少大学生吸烟行为,可以通过二个方面来尝试。
第一:用不充分的理由来告知吸烟者戒烟。不协调理论认为,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条件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如实验者花1元钱与花20元钱让被试撒谎,相比下,得1元钱的被试更体验到焦虑)。可见,如果我们运用非强迫性因素或不充足的理由让吸烟者戒烟,使其内心在失调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真正做到戒烟。第二:让吸烟者作出戒烟决定,因决策后的不协调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不协调理论认为,当我们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会高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因此,只要吸烟者真正做出戒烟决定,不管是因为面子还是“君无戏言”,为了减少自己态度和行为不协调,吸烟者会尊崇自己的决策——开始戒烟。
2.2行为矫正技术强化和塑造戒烟行为
行为矫正方法属于行为主义流派,指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以下为针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矫正的过程和步骤:
第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将大学生吸烟行为确定为矫正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特定行为。第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可采用他人观察和自我记录的方法,精确的记录基线期、处理期和跟踪期吸烟者行为情况。第三:实验设计。采用倒返实验设计(A-B-A-B)的方法,其中A代表基线,B代表实验处理。在A和B阶段,观察吸烟问题行为改变的情况,以确定矫正进程和效果。第四:矫正技术。强化是最基本的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在矫正过程中,合理运用消费性、社会性、活动性和反馈性等强化物,来强化吸烟者戒烟行为。其次可运用系统脱敏和代币系统法,控制和减少大学生吸烟行为,以促进其身心健全发展。
2.3临床心理学知识减少成瘾性吸烟
吸烟是一种成瘾性行为,烟草中的尼古丁是导致烟草依赖的主要原因。吸烟属于精神活性物质成瘾。CCMD-3提出“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是: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与耐受性,这种渴求导致的行为已极大地优先于其他重要活动。虽然大学生很少有因吸烟成瘾导致“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但大学生中吸烟成瘾案例并不少见。吸烟成瘾行为的临床干预和治疗主要是以药物治疗来解决躯体依赖性,以心理治疗及社会干预来解决心理依赖性。
第一:认知行为治疗。主要用于矫正导致吸烟者不良行为的认知过程,干预导致其吸烟的有关环节,帮助吸烟者有效应对吸烟渴求过程,提高和强化社交技巧,以维持吸烟戒断的行为。第二:行为治疗。第三:集体和家庭治疗。通过人际相互作用,心理剧,合理情绪等方法,使吸烟成瘾者在戒烟过程中,借助团体和家庭的支持作用,改善吸烟情况,战胜自己。
2.4健康心理学知识预防吸烟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引起了健康心理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希望通过一般或特定的战略来消除或减少人们患病的风险。
研究者认为,避免吸烟的最佳方法是根本不要开始。如何让大学生不开始吸烟,这需要社会和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定期发放宣传册、开展知识讲座等,积极创建一个以不吸烟为正常现象的文明环境。在学校开展创建“无吸烟学校”活动,也可采用以人际传播为主的“吸烟行为团体干预法”,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和团体影响,可有效鼓励学生不吸烟。
2.5加强学校心理教育
世界各国都把预防青少年吸烟作为控烟的重点。学校是预防青少年吸烟的重要场所,开展学校教育,是控制大学生吸烟率增长的重要措施。
学校除了在知识教育上实行控烟举措,在心理教育上也不应该忽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针对吸烟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针对尝试吸烟人群,在因为压力或情绪方面导致吸烟的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以减少吸烟后备军。而对于戒烟人群,他们必须意识到有许多戒烟成功者——虽然许多试图戒烟的人故态复萌,但美国仍有大约3500万的人戒烟成功。从心理方面多给予自己积极暗示,能更有效促进戒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雷春萍,肖健秋.重庆市某医学院校新生吸烟状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08)
[2]严繁淦,王桂月.益赛普与甲氨蝶呤治疗关节型银屑病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
[3]《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卫生部.2012.(05)
[4][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1
[5]胡佩诚.临床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20
[6][美]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