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辉, 秦 锋, 陈亚超, 沈小青
(1.湖南省恩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常德415001;2.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湖南 株洲412001;3.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01;4.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410205)
镀铁工艺早在1846年就已有报道,此后出现了不对称电镀电源和不同的工艺规范,并初步得到了强化机制和热稳定性机制[1-4]。镀铁层具有很高的导磁率和低频屏蔽效果[5],可用作修复性镀层和功能性镀层[6-9]。电镀铁一直未能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的两个原因为:一是镀液的稳定性较差,镀液中Fe2+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3+,而Fe3+易水解,造成镀液浑浊而失效;二是镀液的分散能力较差,采用普通电源获得的镀层粗糙、脆性大、与铁基体的结合力差。加入稳定剂减缓Fe2+的氧化速率,并使已经氧化生成的Fe3+保持稳定状态,是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目前报道的稳定剂主要有稀土类化合物、还原性物质及与Fe3+具有配位能力的配位剂等,其作用机制不同,效果也不同。本文研究了配位剂对硫酸盐镀铁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复合配位剂工艺。
以普通低碳钢板为阳极,以10cm×10cm 的电解铜片为阴极,采用2 A 电流在室温下电镀50 min。
FeSO4·4H2O 200g/L,MgSO4100g/L,柠檬酸钠5g/L,硼酸10g/L,pH值5.0,10 A/dm2,室温。
(1)采用显微硬度法测量镀层的硬度。
(2)采用CHI660型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进行动电位扫描。
在配制的溶液中,以2A 电流电镀50min。电镀完后,测量溶液的pH值及Fe3+的质量浓度,以判断溶液的稳定性。
图1 为不同体系的pH值变化图。由图1 可知:氨水体系的溶液pH值与原始pH值相比变化不大,仅有14%的微幅上升;而氢氧化钠体系的溶液pH值上升较快,较原始pH值升高了43%。氢氧化钠体系的镀铁溶液在电解过程中析氢严重,阴极表面气泡多而密,阴极电流效率为60%;而氨水体系的镀铁溶液则正好相反,阴极虽然也析氢,但气泡稀而大,阴极电流效率为78%。氢气的析出,加速了溶液pH值的升高,也加速了溶液中Fe2+的氧化速率。
图1 不同体系的pH值变化图
图2 为不同体系的Fe3+的质量浓度变化图。由图2可知:氨水体系溶液中Fe3+的质量浓度达到0.4g/L,较原始溶液的提高了33%,整个溶液的Fe3+在电镀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溶液也未出现浑浊和沉淀。而氢氧化钠体系溶液中Fe3+的质量浓度达到4.3g/L,较原始溶液的提高了134%。当pH值达到4.5左右时,溶液开始变浑浊,有少量黄色沉淀产生。当pH值达到5.5时,溶液整体变成黄色,Fe2+基本上已被氧化成Fe3+。
图2 不同体系的Fe3+的质量浓度变化图
由于采用氢氧化钠调整溶液pH值至4.5时,溶液开始变浑浊,生成较多沉淀。因此,为增强对比的有效性,将氨水体系溶液和氢氧化钠体系溶液的pH值均控制在4.5。将电镀试片置于两种不同体系的溶液中,在赫尔槽中以2 A 电流连续电镀10min,分别检测试片的硬度,结果见图3。
图3 不同体系中所得镀铁层的硬度
由图3可知:氢氧化钠体系所得镀铁层的硬度较氨水体系的低43%。因为氢氧化钠体系在电镀过程中会大量析氢,其电流效率仅为60%。相同工艺条件下所得镀层的厚度比氨水体系的低25%,再加上镀层在析氢过程中夹杂了大量的氢,使镀层产生较严重的氢脆缺陷,因此,镀层的致密性非常差,也使得镀层的硬度降低。
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的三电极体系,对含有不同配位剂的镀铁溶液进行动电位扫描,从-0.1V 扫描到-0.8V,扫描速率为0.1V/s。图4为不同配位剂对溶液极化曲线的影响。由图4可知: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下,氨水体系溶液的电极电位较负,在电镀过程中更容易优先沉积。从金属离子电极电位表中查得,氨水体系溶液的电极电位主要是Fe2+电位,而氢氧化钠体系溶液的电极电位主要是Fe3+电位。因此,氢氧化钠体系溶液更能承受大电流密度,但并不稳定;而氨水体系溶液虽无法承受大电流密度,但其在电沉积过程中更加稳定,因而也能得到更加细致的镀铁层。
图4 不同配位剂对溶液极化曲线的影响
(1)采用柠檬酸钠和氨水进行配位剂复配,可承受硫酸亚铁镀液的pH值范围为1.0~5.5,能有效提升溶液的稳定性。
(2)采用复合配位剂的硫酸亚铁镀液,可减少镀液中Fe3+的形成,并解决其夹杂于镀层中的缺陷,有效改善镀铁层的致密性,提升镀铁层的硬度。
[1]耿秋菊,冯立明,夏祥华.低温氯化物电镀铁溶液的稳定剂研究[J].电镀与涂饰,2007,26(8):14-16.
[2]扈心担.pH值对镀铁层性能及结构的影响[J].材料保护,1997,30(3):10-12.
[3]KIM D J,ROH Y M,SEO M H,etal.Effects of the peak current density and duty cycle on material properties of pulseplated Ni-P-Fe electrodeposits[J].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05,192(1):88-93.
[4]吴勇.低温镀铁质量不稳定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的探讨[J].望江科技,1993(4):27-30.
[5]OHNISHI Y,YOSHIMOTO S,KATO M.Metal pattern formation by selective electroless metallization on polypyrrole films patterned by photo chemical degradation of iron(III)chloride as oxidizing agent[J].Synthetic Metals,2004,144(3):265-269.
[6]凌家伦.无刻蚀镀铁工艺的应用[J].材料保护,1991,24(5):36-37.
[7]谭玉芳,孙桂香.镀铁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8]李庆伦,于晓中,汪红,等.低温镀铁技术的发展[J].电镀与涂饰,1998,17(4):41-43.
[9]HIRATO T,YAMAMOTO Y,AWAKURA Y.A new surface modification process of steel by pulse electrolysis with asymmetric alternating potential[J].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03,169: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