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斌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简称CBA),是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的跨年度主客场制男子篮球联赛,属国内顶级篮球赛事。外援制度作为CBA提高联赛整体竞技水平、繁荣篮球体育产业市场、顺应竞技体育全球化职业化发展趋势、加快国际球员流动及篮球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已运行了20年。鉴于CBA监管与运营机构政企模糊的特质,其外援制度的制定实施长期处于动态调整及探索实践中,其绩效毁誉参半。一方面外援精湛的技术、充沛的体能、先进的战术体系以及崭新的篮球运动理念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提升了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外援迥异的文化语言背景、张扬独立的个性、残酷激烈的职业竞争压力等引发了诸多外援管理问题,如外援薪金待遇、技战术与球队战术风格匹配融合、比赛消极怠工与运动伤病。笔者基于体育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方法,通过客观描述外援制度引进政策及运用规则的演变、定量实证分析外援竞技特征的表现、理性辩证地讨论外援的监管与使用制衡,以期达到维护CBA健康竞技环境及良性发展、提高中国竞技篮球水平,深化体育产业改革的目的。
CBA始于1995—1996年赛季“555牌香烟”冠名的中国男篮甲A联赛。参赛队伍由最初的12支省市及军区体工篮球队扩展到20支以民营俱乐部性质为主的篮球队。随着CBA外援参赛人数的增多及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外援业已成为影响中职篮竞技格局及比赛进程的特殊实力群体。为此,业内学者针对外援制度的发展态势及衍生的诸多现象展开了相关研究:第一,从竞赛学的角度对CBA外援制度的发展演变、政策制定及竞赛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回顾[1—4];第二,运动实践领域对中职篮外援的身体形态、竞技特征、竞技绩效展开了不同赛季、不同群体、不同位置及不同球队的比较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5—9];第三,从管理学、法律学与社会学视域对中职篮赛场内外的社会正负效应现象开展理论辨析与文化解读[10—12];第四,在体育院校开展了专业学位申请、论文选题及研究涉及到外援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13,14];第五,开展个案研究及分析。如亚洲外援的引进及效应[15]、北京队外援马布里成功引进的竞技及运行模式[16]、CBA与NBA等国际篮球职业联赛外援引进制度的对比及思考[17]。
综上所述,学界从不同的学科理论及研究视角,针对CBA外援在不同赛季、球队、位置的竞技表现特征已展开过系列探究。虽然揭示了CBA在外援引进的社会效应、训练与竞赛绩效、管理与待遇等方面呈现的问题,但缺乏对CBA 20年来外援引进与使用制度变迁的整体审视。竞技特征指标数据值的多元统计分析及深度挖掘浅尝辄止,训练、竞赛及管理等诸多层面问题博弈乏力。基于此,笔者立足于CBA 20年来外援制度演变的宏观视角,解析政策及规定频繁更迭的深层次缘由,利用实证研究佐证与颠覆传统外援竞技特征的认知规律,探索外援在CBA赛场内外制衡点,为顺应竞技体育职业化全球化趋势,遵循国际球员流动及管理的运行规律提供参考。
CBA外籍运动员简称外援。中国篮协在《中国篮球协会俱乐部管理条例》《全国篮球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中官方定义外籍球员为:指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经中国篮球协会登记备案并注册成功的篮球运动员,其中具有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篮球协会会籍的篮球运动员且有在当地长期居住资格的运动员不属于外籍球员。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其制度建立及规则完善烙下了深刻的政治文化印记。其中香港澳门的回归、两岸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及文化的交流需要,引发优秀球员与球队的加盟,如郑芝龙、林志杰、张宗宪、台湾新浪狮、香港飞龙篮球队等,导致对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篮球协会注册运动员身份的认定经历了从初始外籍球员到终审国内球员的历程。伴随着西亚篮球水平的崛起及中职篮品牌的提升,如哈达迪、哈提布等亚裔球员的强力加盟,使山东和上海等拥有亚洲外援的球队战绩从季后赛看客蜕变为总决赛争夺者。“阿巴斯定律”盛行弥漫,从而引发对亚洲外援身份认定及上场节次人次的激烈讨论与屡次修改。
CBA外援制度的调整主要涉及运动员身份的认定(非中国籍、亚裔国籍、双重国籍及港澳台身份)、外援上场的人数节次人次(单双三外援、全华班)、常规赛及季后赛期间外援更迭人数、对阵解放军八一队与拥有亚洲外援球队的特质规定等方面要求详见表1。其初衷源于平衡CBA各球队的实力,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及竞技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保障部分群体的生存空间及特殊权益,缓解不同时期及层次俱乐部间的矛盾与利益诉求。中国篮协及篮管中心在当前举国体制背景下主导的精英体育与竞技体育固有的职业化、商业化运作规律及模式的夹缝中博弈,面对中国篮球竞技水平持续下降及成绩每况愈下的窘况,CBA参赛队伍扩军、外援巨额薪金及轮番涌入的局面,如何平衡国内与外援球员的出场时间,实现国家集体荣誉、球员个人发展及球队俱乐部利润的共赢,是测试出资人与政策制定者长远眼光与短视作为的一道难题。建议以人为本,国内球员培养及发展为主;外援为辅,协助及弥补球队战术风格养成的短板;保护与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实现CBA健康发展及中国篮球竞技水平的复兴。
表1 1995—2014年中职篮外援制度演变历程
注:*数据来源http://www.cba.gov.cn,下同。
CBA外援参赛历史由来已久。1995年联赛元年即迎来了首位且唯一的乌兹别克斯坦籍外援米哈伊尔·萨芬科夫(浙江中欣男篮)加盟。在随后20年,外援参赛历程中呈现出特定规律及时代特征。首先,近年来外援引进人数伴随着CBA参赛队伍及运动员数量递增,其人数都维持在50人左右,比例由0.8%飙升22%;比世界高水平职业联赛外援引进比例稍低,与引援的初衷及政策限制相关;在联赛规模稳定及球员饱和的情况下,理性引进性价比高的外援,使其弥补球队位置缺失的短板及球队战术风格的构建。其次,外援引进的位置类型趋势变化。前锋球员供需平稳,与其位置特征及外援体能水平密切相关,即良好的爆发力及快速移动的能力、精准的中远距离投篮及篮板争抢意识能力;中锋与后卫球员的供需与国内优秀位置球员匮乏、训练观念密切相关,如中国三大中锋的稚嫩崛起回归、崇尚高大上球员的选材及培养机制,导致两者需求的此消彼长。目前联盟全能型后卫与限制区统治者的外援可遇不可求。第三,篮球运动是同场对抗投准的技能类竞技项目。项目特征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倾向于高大结实灵敏;鉴于联赛初期军体队伍较多及外援参赛人数较少,管理失范及数据缺失,仅截取近十年相关数据统计;其身高体重绝对值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与联盟外援引进传统高大中锋前锋转向全能型后卫及锋卫摇摆人的行径相关;身高与体重相关性低,源于年度位置比例的迥异,样本量小及离散数据,如220cm的波多黎各籍拉莫斯、218cm伊朗籍哈达迪等导致个别年份波动。最后,年龄是衡量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及比赛经验优劣的关键指标。CBA外援年龄符合篮球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最佳年龄,但缺乏潜质外援的引进及培养,过度依赖年龄偏大及职业生涯末期的前NBA球员造声势及吸引眼球,如麦克格雷迪、弗朗西斯、阿泰斯特等;年限反映的是职业运动员的忠实度认可度与联赛的吸引力包容性;CBA外援二至三年的参赛年限反映出联赛外援市场竞争激烈、队伍人员位置构成不稳定、高水平外援缺乏;抵制钱德勒、邦奇·威尔斯等捞金的短期商业行为,推崇马布里、哈里斯等多年的执着敬业精神。
表2 2005—2014年CBA外援基本情况统计表
CBA年度单项技术指标场均值排序客观地反映了联盟球员在赛季中的竞技表现及等级差异。本文截取CBA 20年来单项技术指标(得分、助攻、盖帽、篮板、抢断)排名前20名的外援人数作为数据样本。研究发现:CBA外援在各单项技术指标前20名排序中所占比例逐年递增,其增速远高于外援引进的人数增幅。(1)在1995—2002年间,外援所占比例为23.9%,外援仅是球队的角色及功能性球员。国内球员主导联赛竞技格局及走势;其间国家队依靠人才济济阵容储备及团体篮球理念称雄亚洲,世锦赛及奥运会屡次斩获优异成绩,诞生了诸如虎王孙军、中国乔丹胡卫东、战神刘玉栋等一批96黄金一代的国内优秀球员。(2)2003—2007年期间,外援份额为46%,外援在得分、篮板、盖帽方面表现抢眼,本土球员依旧通过助攻及抢断的优异表现掌控球队的战术运转。三大中锋远赴NBA使得限制区留下国人兴许空白;其间国家队的成绩依赖明星球员及内线优势,倡导以内为主的训练理念,实施外援执教及队员高大化的选材标准,导致姚明、王治郅等中生代球员苦苦支撑的国家队竞技表现毁誉参半,锋卫线上人才匮乏。(3)2008—2015年间,外援比重达到81.3%,得分、盖帽多年被外援全部囊获。外援竞技表现全面超越国内球员,其中外援占据大多数出场时间及首发位置,拥有指挥权及开火权,竞技状态保持发挥及指标数据飙升;国内球员逐渐被边缘化,沦为球队蓝领及角色球员。上场时间压缩及剥夺处置球权,国内球员运动竞技状态难以保持及提升,处理关键球的能力及自信心不足;国家队遭遇国际赛场尴尬境遇(见表3)。
表3 1995—2014年间CBA年度单项技术前20名中外援比例数统计表
CBA外援的竞技表现伴随着赛季进程(常规赛、季后赛及总决赛)呈现动态变化。笔者采用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对组间(外援与国内球员)与组内(赛季进程)的年度均值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外援与国内球员在篮板、助攻、失误及效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分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竞技表现整体随赛季趋于下降且成不规则态势;外援与国内球员在赛季中呈现阶段性特征,即此消彼长、共进共退。(1)外援与国内球员在得分方面随赛季深入逐渐下降。说明比赛性质的转变,即积分赛—淘汰赛,防守强度的增加使得球员得分愈发困难。赛季后半段体能储备的下降与心理压力陡增是得分数据下滑的重要因素;(2)外援与国内球员在篮板、抢断、盖帽、失误等攻防指标数据随赛事进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防守强度加大,投篮命中率下降导致的篮板球增多且多人次多次争抢。进攻端犹豫不决、防守方积极协防补防导致失误及抢断增多。限制区多层次立体防守、强烈的身体对抗、异常的空间挤压等导致出手仓促及封盖增多;(3)外援与国内球员在助攻方面表现平稳。说明国内外队员在对团体篮球的战术认知及执行效果上趋同。犯规作为比赛关键节点的搏杀及博弈、体能下降后的无奈之举,以及冲击内线杀伤及得分,快速防守反击等战术安排导致防守方在局部区域被动防守及以少防多的副产品,在赛季后半程及决赛阶段越发表现明显,尤其国内球员面对体能水平出色的外籍球员唯望其项背;(4)球员效率值采用的是CBA官方网站确立的指标,即通过对球员数据挖掘及数学模型构建来评价球员的综合得分能力 “[(得分+投篮+助攻+抢断+盖帽)- (出手次数- 投篮命中)+(罚篮出手次数- 罚篮命中)+失误]/比赛场次”。外援的效率随着比赛深入及激烈呈下降趋势,国内球员相反呈现上升态势。说明CBA在赛季后程对外援制定的防守策略效果显著,国内球员的效率陡增及作用凸显愈发影响到竞技成绩走向(见表4)。
表4 1995—2014年CBA外援与国内球员竞技指标场均值比较表
注:* P<0.05,**P<0.01。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常用多元统计方法。笔者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描述及推测中职篮外援的场均竞技表现与球队的赛季排名、胜率及得分的相关性及显著性(Sig.(2- tailed))。研究发现(见表5):得分、篮板、助攻、抢断及失误与球队赛季排名、胜率及得分关联度较高且呈显著性;扣篮、盖帽、犯规与球队赛季排名、胜率及得分呈弱相关性。(1)球队排名反映的是球队赛季胜负场次及积分多少的客观体现,与外援竞技表现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助攻、得分、失误、抢断、篮板。说明外援在串联组织全队球员完成既定战术安排、创造及抓住稍纵即逝的得分机遇、自身抢分能力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是球队在赛季竞技成绩获取的主要因素,如北京队马布里兼具组织与得分重任,帮助球队三年两次染指总冠军;(2)胜率是折射球队胜负场次比率及主客场竞技表现的客观指标。与其关联性紧密的依次是外援单项技术指标是助攻、失误、篮板、抢断、得分。除去得分的位次下降外其他相同。说明仅靠一至两名外援的超高得分,难以维继球队赛季的稳健表现,如常规赛得分王JR·史密斯的疯狂得分难以掩盖球队糟糕的成绩;(3)得分是衡量球队进攻能力的关键指标。二至三名外援四节多人次的上场时间占据了球队70%~80%的球队得分。外援手感的优劣成为球队得分多少的晴雨表。助攻增多合理分球使得转化得分。篮板球的争抢及保护增加了球队进攻得分的机会。由守转攻的抢断弱化了进攻的难度。综上所述,外援竞技能力及表现的优劣制约球队特定时段的竞技成绩,外援受伤病、运动疲劳及训练周期等因素影响竞技状态存在不稳态,外援依赖症的球队难以保持持久稳定的优异竞技表现,同时也影响国内相应位置球员的状态保持及发展培养。
表5 1995—2014年CBA外援单项技术统计指标与球队战绩相关性统计表
注:* P<0.05,**P<0.01。
CBA外援制度是当前社会变革背景下体育文化交流及变迁的必然现象。应当遵循竞技体育的致胜规律、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人力及资本风险等管理原则审视外援制度。中国篮协及篮管中心的政绩苛求、俱乐部的资本运营规律及权益诉求、CBA管理运行模式低效、篮球文化理念冲突及沟通缺失等因素的制约,导致CBA 20年来外援制度的实施绩效毁誉参半。一方面提高了联赛的竞技水平与观赏性,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外援的罢赛及违约离队,球员、球迷冲突,外援漫天要价、训练消极怠工、比赛出工不出力等现象影响到联赛的品牌形象和球员的公信力,并且导致外援依赖症挤占国内球员竞技状态保持及提高的时空区间,引发篮球人才培养脱节及国家队成绩差强人意等诸多问题。
鉴于以上缘由应对外援制度进行重新认知及反思。首先,立足于市场经济强力推进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从体育文化多元共融、价值观念冲突等角度审视外援制度的嬗变。其衍生的问题归结于西方人奋斗及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念与东方崇尚集体主义及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冲突,凸显国内文化自觉性与契约制度缺失的弊端,放大了以人情及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耕文明与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隔阂。如外援基于充沛体能与精湛技术崇尚个人进攻与集体主义观念的团体篮球的、外援签订的阴阳合同及擅自离队的逃之夭夭;其次,中国篮协及篮管中心应该转变思维及观念,重新定位CBA举办的初衷,兼顾锦标主义及举国体制的运行机制与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的推进,制定新常态的外援制度,确保执行力及惩戒制度,淡化行政命令及政企不分的通病;第三,俱乐部管理层应妥善调整资本投入与利润获取间的均衡,协调俱乐部长远发展与短期目标,统筹兼顾球员培养、球队发展与企业利益诉求及品牌效应的光环。科学评估、分析及规避管理风险(人力市场政策法律责任社会),警惕联赛环境失衡、文化理念传播阻塞、制度决策失效、资金利润倒置;第四,球队球员及教练组应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采用文化交融与心理疏导的方法强化与外援的交流。外援不远万里远离亲人,且赛季漫长艰辛身心俱疲。中方应该尊重外援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及个人隐私。生活上照顾关心,训练上交流互助,管理上严格机动,杜绝非人性化管理及机械工具看待,束之高阁或冷漠氛围。激发外援以高度敬业的职业精神、精湛的技战术水平、超前先进的篮球理念以传帮带的方式引导国内球员竞技水平持续提高及健康职业素养的养成。
(1)CBA外援制度是国内篮球事业顺应体育文化交流共融、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衍生的新事物。其演变历程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及篮球理念冲突、国内竞技体育锦标主义及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商业化的体育产业运作模式的博弈,是监管机构行政命令的官本位思想与俱乐部资本投入的功利主义制衡的缩影。
(2)CBA外援的引进经历了自主选取—集中摘牌—限制性自主选取的过程;外援使用上依据节次人次及亚洲外援等因素随赛季频繁调整;外援类型选取经由高大中锋—锋卫摇摆人—全能后卫转型;外援身高体重趋于小型化。
(3)CBA外援各项技术统计指标值逐年上升且高排序比例占优;外援的赛季表现呈现阶段性特征及不规则态势,与国内球员在得分、篮板、助攻、失误及效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外援竞技能力及表现的优劣制约球队赛季阶段性竞技成绩,完全依赖外援的球队最终战绩难以估计。
(4)CBA外援制度的修订应以篮球文化观念转变及训练理论创新为基础,兼顾外援、俱乐部、篮管中心及篮协等群体的权益诉求,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引导激励。
[1] 赵晶.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外籍运动员参赛绩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44~48.
[2] 冯海成.关于NBA外籍球员的历史及其发展的思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38~40.
[3] 武洛生.NBA国际球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58~60.
[4] 孙民治.我国篮球职业联赛引进外籍球员多维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2):66~70.
[5] 宣暄CBA2011—2012赛季常规赛国内运动员与外援技术运用能力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2):52~56.
[6] 罗艳春.CBA联赛近三年参赛球队成绩与其外援技术发挥的典型相关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13,31(1):120~123.
[7] 张宁.CBA联赛外籍球员引进机制的嬗变与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8):59~62.
[8] 梁健辉.CBA联赛外援技术优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12):59~61.
[9] 王勇勇.CBA联赛外援引进制度的探讨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1.
[10] 苏小玲.CBA联赛外援政策对联赛发展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11(2):79~80.
[11] 李彬.CBA外援对本土球员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2] 王郓.CBA与NBA外籍球员引进和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6):134~137.
[13] 颜海波.CBA外援效应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11(4):48~51.
[14] 殷海涛.从竞技学角度分析外援对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影响[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2.
[15] 马春林.CBA 联赛引援变迁与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8~31.
[16] 郭薇.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外援效应”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3.
[17] 王经健.中国与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外援制度差异性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