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动态的追踪调查
——以安徽41所普通高校为例

2015-01-29 10:34姜同仁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问卷主体

姜同仁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特殊的系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全面、立体地显现了多种文化特质,同时又包含诸多其他文化形态所无法取代的特质,甚至其他文化形态的演变和进化都需要借鉴它的特质。随着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较高重视,并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得到充分的显现。笔者拟通过对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动态演变进程进行追踪调查,厘清其隐含的内在规律性和展现出的外在特征,以期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稳定发展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是2004年完成的《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的持续性追踪调查。以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动态为研究对象;此项调查仍然沿用2004年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以41所高校的体育部门领导、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25日至11月30日;调查内容包含校园体育意识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层面,从而全面反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动态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与校园体育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厘清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动态。

1.2.2半结构访谈法为了进一步了解校园体育文化的动态性特征和发展脉络,对研究机构、高校、政府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了提纲式访谈,全面总结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进展。

1.2.3社会调查法沿用2004年严格按照社会调查原则设计的调查问卷《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一)(二)》,记为wj1、wj2。为了检验问卷的质量,再次邀请15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评价结果显示: CVR(wj1)=0.93,CVR(wj2)=0.87,表明问卷具有效性;并采用小样本“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相同对象相距两周后再发放问卷。问卷相关系数:R(wj1)=0.96(P<0.01),R(wj2)=0.85(P<0.01)呈高度相关水平,表明问卷可靠性较高。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对41所普通高校体育部门领导采用电子邮件、纸质问卷、电话三种形式进行调查,以获取问卷稳定的回收率。共发放调查问卷(一)41份,收回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为100%;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则采用现场发放和函寄两种形式,发放调查问卷(二)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32份,有效率86.4%。均符合研究要求。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7.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和统计分析,深入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2.5比较分析法为了全面展现十年来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将2004年和2014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梳理十年来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态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校园群体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孕育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观点、思想、认识体系,是校园体育文化地位、特点、功能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综合反映了校园群体的意志、情感、观念特征。

2.1.1校园体育文化地位的认知充分肯定校园体育文化地位的重要地位,有助于表现校园群体主动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以及发展、繁荣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数据显示(见图1):普通高校校园主体对校园体育文化地位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4年认为校园体育文化“非常重要”的比重仅为13.4%,到了2014年快速上升到21.7%,提升了8.3个百分点;而认为“不太重要”和“根本不重要”的比重由2004年的16.4%下降到10.1%。2004年和2014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伴随着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发展,校园主体已经开始深刻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地位,从而从意识上奠定了校园主体主动参与校园体育的可能。

图1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地位认知情况

2.1.2校园体育文化特点的认知普通高校作为大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民族的、时代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微型体,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内在气质。数据显示(见图2):校园主体对校园体育文化特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充分反映出校园体育文化各个侧面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追踪梳理显示:2004—2014年十年间,校园个体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系统性与规范性、独立性和多样性、连续性和继承性、适应性和辐射性等传统特点有着共性认识;但在时代性和开放性、敏感性和易变性等个性特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非常明确的个性化累积认识;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气质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沉淀。

图2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点的认知情况

2.1.3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认知校园体育文化功能是指在与外部环境深度交流、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性质、能力和功效,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秩序、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数据显示(见图3):2004—2014年十年间,校园主体对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十年前大学生更加倾向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激励行为、规范行为、提高审美等传统效能;而十年后大学生更加关注于沟通协调、宣泄情感、陶冶性情、传播辐射等具体化、开放化、个性化效能;表明随着时空的变化,校园个体的认识已经更加多元化,自我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图3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认知情况

2.2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基础就是实践,是校园群体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本身构成的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行为活动规范和体育行为活动方式两大类。前者制约着体育行为的具体活动方式;后者又在实际操作中促进前者的进一步完善。

2.2.1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行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行为是指为满足校园群体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活动组织的各类行为集合。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量的释放与组织行为密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4—2014年十年间,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没有太大变化,主要集中在校体委、各级团委、学生会、体育社团等组织层面;但进一步追踪梳理发现,随着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快速发展,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2004年体育社团参与组织活动占比仅为14.6%;而到了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高达78.0%。表明体育社团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步显现。从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活动内容看(见图4),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一些群众基础好的大众化项目仍然成为组织者的热宠,而随着社会热门项目和新兴项目的发展壮大,诸如网球、啦啦操等也成为部门高校的新宠。尽管所占比例还较低,但已表明组织者正在积极尝试着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个体的多元化需求。

图4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组织活动排在前10位情况

2.2.2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行为校园主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行为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行为文化的内在特质。从参与形式看,2004—2014年十年间,学校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仍为校园个体积极参与的主要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主体更加亲睐体育社团组织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参与社团的比例从2004年的10.1%增至2014年58.8%,究其原因可能是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更加亲民、更加符合大学生喜欢探奇的心理特点;从参与内容看(见图5),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篮球仍然成为校园主体的首选,其余内容均呈现分散化趋势。2014年轮滑、体育舞蹈、台球、网球等新潮项目都得到校园主体的热捧,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更加追随个性化、多元化、新奇化项目;与组织行为内容比较显示,排在第一的“田径”却始终没有进入参与行为内容的前十位。表明尽管学校组织层面不遗余力地将综合性田径运动会列入常态化工作,但并没有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

图5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行为排在前10位情况

2.3.3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规范行为体育行为活动规范也就是体育制度文化,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重要纽带。它不仅包括体育法规等上位概念,也包括学校体育规章制度等下位概念。数据显示(见图6):对于体育法规、体育条例、体育规则等常规化活动规范制度,校园主体都有着比较清醒、稳定的认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章程逐步进入常态化的核心地位。2014年认可《体育章程》的比重已经达到41.2%,高出2004年21.4个百分点。表明校园主体对自我需求有着充分的认识,更希望通过章程来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发挥更为具体的作用。

图6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规范行为情况

2.3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指校园中具体的、有形的物质形态构成的文化集合,包括校园主体参与创作建成的体育场馆建筑、器材设备等多层面触手可及的有形产品。

2.3.1体育场馆配备体育场馆设施作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比较集中的体现,既承载着校园主体的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又展示着校园主体人造物质的智慧和能力。

表1 安徽41所普通高校校园体育场馆情况一览表

表1数据显示:与2004年相比,2014年安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较快的提升,其中固定体质健康监测场所数量提高幅度最大,同比增长2 200%。究其原因与教育部把体质测试列入常规化工作有关;同时,标准化田径场、足球场、体育馆、体操器械场也都已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配备数量,展现向好态势。但进一步梳理发现,目前普通高校的篮、排、网球场等普及化、基础化、大众化的场地资源、以及风雨操场等室内场地资源仍然缺口较大,攀岩、拓展等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场地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3.2体育器材配备体育器材与体育场馆相辅相成、密切关联。只有完善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才能保证体育场馆的质量和效能,同时才能保障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数据显示(见图7):普通高校体育器材配备数量得到快速的完善和发展,完全和基本能够满足需要的比重由2004年的39.0%上升至2014年82.9%,增长112.6%。表明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普及,体育器材设备体量已经得到较充分的补充,有力地推动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质量和水平。但进一步梳理发现,校园体育器材配备的种类增长并不多。深度访谈显示,体育器材种类仍然停留在篮球、排球、足球老三样上,有些学校篮球数量甚至达到三年内无需采购的地步。究其原因与观念陈旧、得过且过的行为有一定关联,但更深层次因素则主要是新型器材价值和维护成本太高所致,如健身器材、户外拓展器材多是组合配套,造价较高、且易损耗,而学校的专项经费一般以一次性投入为主,从而影响了多样化体育器材的配备水平。

图72004—2014年安徽41年普通高校体育器材配备数量变化情况

2.4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校园体育文化演变的内在规律看,影响其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化特征。时间追踪显示(见图8):2004年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因子更多地集中在场地设施配备不足、活动缺乏组织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等浅层次因素层面;2014年则更多地集中在缺乏校园体育氛围、精神内核没有形成、专项研究不够深入等深层面。表明校园主体对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量化思路上,而忽视其核心内在规律性特质的发展。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安徽41所普通高校拥有类似于校训的校园体育文化标语的比例仅为4.9%。表明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校园体育精神,缺乏“原始文化积淀层”,严重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上质量、上层次、上水平。

图8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2004—2014年间,安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呈现出更加具体化、开放化、个性化特点,且随着时空的变化,校园个体的认识已经更加多元化,自我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2)2004—2014年间,安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时间纵面呈现一些共性特征,但组织行为和参与行为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社会热门项目和新兴项目的发展壮大,尽管组织者积极尝试着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但仍然无法满足大学生追随个性化、多样化、新奇化的多元需求。

(3)2004—2014年间,安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数量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篮排网球场地、以及风雨操场等方面与国家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兴体育场地和器材种类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4)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因子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在时间轴上存在一定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的制约层面,校园体育氛围、精神内核、专项研究等已上升为影响因子的核心位置。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校园体育精神,缺乏“原始文化积淀层”,从根本上限制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发展。

3.2 建议

(1)树立校园体育文化开放观。通过新的理念推进校园师生齐心协力共谋进步:一是满足多样化需求。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丰富,校园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进一步提供不同种类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校园体育组织者努力的方向;二是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校园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日渐丰富,校园组织者可以通过提供更加具体、更具特色的活动,不断满足校园主体求新求奇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满足多层次需求。处于不同层面的校园主体,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需求会呈现不同的特质。校园组织者需要精心提供更加专业化、符合不同水平个体的体育活动产品。

(2)构筑校园体育文化整体观。通过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原始积淀层”,确立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主旋律,形成共同理想,促进校园群体向着共同目标迈进。校园体育文化“原始积淀层”的形成和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重点把握四个阶段:一是精心把握孕育期。通过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和多元化、多层次、无缝隙的宣传舆论导向,引导校园群体逐步认同和接受校园体育文化“原始积淀层”的具体要求;二是逐步强化整合期。通过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将“原始积淀层”由依从向认同转化,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三是自觉充实内化期。通过系统的内聚力和无形力量进一步将“原始积淀层”内化为多数人的自觉行为和习惯,成为内在动力的一部分;四是系统维护成熟期。经过多层面的引导和规范,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原始积淀层”成为校园群体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自觉,彻底内化为校园群体的行为之中。

(3)夯实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基础。通过推动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整体承载力:一是以身边化和便利化为出发点,建立小型化校园体育场地设施,满足校园个体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二是以移动化和实用化为突破点,建立多功能校园体育设施,充分激活现有存量和提升增量;三是以节省化和效率化为立足点,建立多样化经费投入体系,全面提升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质量和效益。四是以多样化和持续化为落脚点,建立稳定化的校园体育器材设施,形成场地与器材之间的良性增长机制。

[1] 姜同仁.论校园体育文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4):21~23.

[2] 姜同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2~35.

[3] 冉婷.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5):109~110.

[4] 张加军,陈光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载体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5):104~105.

[5] 刘艳菊.“人的存在”本质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3(4):33~35.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问卷主体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问卷网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