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看人的本质

2015-01-29 22:32:13李昕桐
知与行 2015年2期

从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看人的本质

李昕桐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在对施密茨的新现象学身体理论研究中,笔者发现身体性是一个体现人的生命本质细微差异的突破口,人的生命本质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原初当下的解放与回归,在以身体动力学这样的身体性为基础的个人情境中确立的,而施密茨的个人情境融于共同情境(社会情境)的理论证实了:人的本质是在个人的生命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碰撞中确立的。

[关键词]身体动力学;个人情境;共同情境

[中图分类号]D0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1-0000-03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李巾英(196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对人的本质的探究是人最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其抽象性、思辨性和深邃性内蕴和呈现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以致无论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都很难证实或证伪。”[1]5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把对人的本质理解从宗教神学的神和黑格尔的理性这些所谓的外在化的人的本质收回到了人本身。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内化于人,他首先确立了人是人的本质,“人所认为绝对的本质,就是人自己”[2]。马克思确立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命题,“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此后马克思又从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批判与继承中将人的本质升华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马克思在人的实践中揭示了人的社会性这个深层本质,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社会关系是人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确立自我。正如张奎良先生所说的:“社会关系好比一张大网,任何人都在网上布下了自己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经纬线,这些线条的交叉和集合形成了凸显自己特色的纽结,本质作为自身与他物相区别的根本特性就在这些纽结中体现出来。无论任何时代,人都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大网中的一个纽结,正是这些不同的纽结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又标注了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1]10

然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不是到了马克思的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这里就终结了呢?实际上人们还在不断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人类不断地生存和发展中还应该再细化,分化,实现人的个性化差异,确定人的个性本质。在对施密茨的新现象学身体理论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身体性是一个体现人的生命本质细微差异的突破口,施密茨的个人情境融于共同情境(社会情境)的理论证实了:人的本质是在个人的生命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碰撞中确立的。

一、人的生命本质:以身体性为基础的个人情境

把人的个体本质和个性凸显出来,这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施密茨在新现象学身体理论的研究中提出情境概念,情境是新现象学说中未失去自然形态的原初的身体经验,所以说情境实际上就是身体处境。“这一存在就是在非任意的印象和直接性中、不能自我摆脱的处身情态(Befindlichkeit)中被经验到的。”[4]186情境包括个人情境和共同情境。人的生命本质是在以身体体验或身体性为基础的个人情境中确立的。

1.身体性呈现了人的细微差别

从生命本质的角度看,身体性的差异是人的本质的差异。施密茨理解的身体是在躯体的范围内可以感知的,具有空间性的,先于维度的、不可分割的、非平面的扩张,但又不借助于五种感觉器官就整体性地感知诸如恐惧、痛楚、饥饿、干渴、呼吸、愉快、情感的情绪震颤的事态;身体处于狭窄与宽广的动态中。身体激动或为身体的震颤事态是生动的,有生命性和现实性的,人凭着这些构成情境的身体事态、程序和问题造成自身的变化和差异,即人的特性。所以,确定人的个体差异、人的本质差异的标志即通过在人的身体激动领域的身体震颤事态形成不同的身体性来区别不同的人。“也就是在对人的身体性的比较中才确定不同的人。”[5]116施密茨分析了自我认识(Selbstbewusstsein)问题。他认为,要将我和他人区别开来,仅仅通过客观特征的自我描述是不足和匮乏的,识别自我还应该以依赖情绪震颤的知觉主体的身体性的主观事实为依据。身体性的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是主体的表现,人们应该通过情绪震颤意义上的身体性——主观事实——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2.人的生命本质在个人情境中的形成:身体的解放与回归

人的生命本质是在个人情境中形成的。个人情境就是指以身体为基础的个人的事态、程序和问题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意义丰富的整体。它由时间维度—此时;空间维度—此地;现实性维度—此在;确定性维度—此个;主体性维度—我五个维度组成,这五个维度组合而成的整体,又称为“当下”。“当下”包括“原初的当下”和“展开的当下”。人的解放与回归就是以身体为轴心的空间性展开和收回的过程,所以说人的解放与回归也可称为身体的解放与回归。身体的解放就是知觉主体的脱离显现,即从融合的原初当下的五个维度中展开凸现出来,呈现出主客体差异。稳定的个性从混沌多样性中凸显出来,个人情境展开。个人情境是在“原初当下”五个维度展开的过程中形成的,意蕴被客观化,标志着个人情境的萌芽。 而人的回归是身体的激动、身体震颤时的显现,个人情境也会通过身体震颤而沉浸于“原初当下”的混沌。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使“自我识别”成为可能。突然事物的袭来,比如遇到突然的惊吓,这时原来的持续性被撕裂,不复存在,当下的五个维度迅速融合在一起:这便进入了作为绝对空间位置的狭窄、作为绝对时间的瞬间、存在性陷入混沌、无法回避的此个的绝对同一性,还失去了主体自我性。这就是身体的回归。通过回到原初的当下这样的身体回归,人才会考虑要认清自我,即通过诸如瞬间被撕裂和冲击这样的情绪震颤,使人们认识自我。在身体的回归中才会有身体的动态性和身体性的交流,原初当下是源发生、是基础。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它使主体超越于此时此地,在此同时,它又使作为主体性的主体与此在相联系,表现为在场、存在。 身体的解放与回归使人的特性不断形成的、并深深刻入人的个人情境中。人在个人情境,即身体的解放与回归中确立自己。通过人的身体性的不断的解放与回归形成个体差异,确定了人的生命本质。

3.个人情境的源泉:身体字母表(身体布局)

身体的解放与回归,这种身体性的体验是伴随着身体动力学的狭窄与宽广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实现的。作为“当下”的个人情境,是身体体验的最基本事实状态。施密茨的身体动力学理论是个人情境的源泉。通过身体动力学,也就是狭窄与宽广之间的对抗竞争形成的被施密茨喻为身体字母表的身体布局,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身体的解放与回归。“人类的优越性就在于,人们能过被狭窄驱动,出现个体化特质(关于同一与差异的多样性的决定),这个基本的可能性(个体化特征)就是所有人的存在在‘展开的当下’进一步的展现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人才能有进一步的诸如思考、意愿、期待等等能力。”[5]122也就是说,在由于身体震颤的狭窄的驱动下出现的个体化特质是“人的存在”在“展开的当下”进一步的展现的先决条件。身体存在的所有经历、身体经验都是以身体动力学为基础的。施密茨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它,并用“身体字母表”这个隐喻的形式来进一步介绍身体性的特质。通过字母组合形成“当下”气质。“身体的有效性本质上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易理解的结构体系——单个的身体激动任意组合可以被重新建构,就像每个单词都有不同的字母组合而成一样。”[5]121

情感气氛体现人的个体差异。但这里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上可以把握到的如天气一样的气氛。这种情感气氛就是“不分场合地倾诉的气氛……一个身体以激情震颤的方式沉浸于其中,与此同时,这一震颤呈现出激动的形态”[4]192。而“整体的、流动的激动会长期,甚至有些会终生成为身体状态的基本情绪,成为身体的布局。暂时的身体激动作为背景形成长期的,部分会是终生的一个身体布局,这个与整体的身体激动是类似的,身体就按照身体字母表的‘拼写’一样被布局”[5]127。这样身体布局形成个人的特质。通过身体字母表的变化组合成的整体的身体布局是在身体的解放与回归中形成的,又为下一次的解放与回归奠基。

二、人的生命本质与人的社会本质之融合:个人情境嵌入共同情境

施密茨的共同情境理论类似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也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施密茨更加深入细化了个人情境与共同情境,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施密茨认为个人情境紧密地依附于共同情境。共同情境是诸如家庭环境、传统、城市、风景、社会层面即伦理价值道德(各种宗教、民主)、文化、语言、交际圈的生活方式、母语、故乡的氛围等等这样的背景,这些都像结晶核储存在个人的记忆里,共同情境也因个人情境而继续产生影响。施密茨用两性间的爱情生活论述这种个人情境与共同情境的共生共存的关系。两性间的爱营造了共同情境,而共同情境又不断地塑造各自的个人情境。个人情境嵌入共同情境并与共同情境共存共生。共同情境为个人情境提供或多或少的深刻的背景意义,并通过共同情境强烈的自由而展现突出自身。“个人情境不是一个孤立的个别事物,而是嵌入共同情境之中的,个人情境在共同情境中成长,共同情境为其支撑,使其深化。”[5]77个人情境在共同情境中成长。 “这无数情境或流畅或严实地包围着个人情境,有些如同已将它‘栽入’自身之中,有些则仅是社会行为模式。”[5]76-77个人情境在与共同情境的融合中形成了人的本质。通过身体性布局形成的个人情境“嵌入”跨个人的共同情境并容纳无数局部性情境,这便形成了一个历程,此历程包括回忆——记忆晶核、目前情况——立场、脾气、生活技巧、养成的兴趣等还有未来的展望——种种愿望、惧怕的“图景”三部分。即身体性的差异在与社会的融合中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记忆,不同的立场、观点、秉性、生活技能、兴趣和对未来不同的期许。而这些又反过来不断地影响其身体性的生命本质的差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每个人特有的个性本质。

总之,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应从“思想”“意识”“精神”的角度作出测定,也不再从观念、教养和文化的角度作出测定。人的根本性差异铭写于身体的震颤事态这样的客观上可以把握的主观事实基础之上。人,作为一个确定的个体在世间突显,必须是具有身体性的,否则就不能思考、不能在混沌多样的连续性中凸显自我。人的本质必须在与之相吻合的“情境”中才呈现出个体的特征,即无数的变体。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本质就是在身体的解放与回归的个人情境中确立的。人首先是借助情境,才焕发了身体化的生活。“我们经历这个世界,不是首先是在认识上凭借我们的意识,或者在象征意义上凭借我们的理性,而是在身体情感上凭借世界如何使曾经有着不同身体的我们‘达成一致’这一方式。”[4]191身体动力学(身体字母表和身体布局)是个人情境的源泉。通过生命原动力的狭窄与宽广的对话竞争呈现出的身体震颤或为身体激动是“如此这般存在”(Sosein)的事实。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本质就是通过人的这种身体性的细微差异体现出来的。人的生命本质就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原初当下的解放与回归,通过身体震颤呈现出的如情感气氛一样的身体性的细微差别,体现自身的差异和个性,不断地为确立整体的、个性的自我而追求。

施密茨用个人情境与共同情境的关系来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施密茨的个人情境融于共同情境的理论就是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正是在个人的生命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碰撞中确立的。在个人情境中通过身体性形成的人的生命本质在与共同情境的交融中,人完善自我,确立自身。

[参考文献]

[1]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11,(8).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布劳伊尔,等. 德国哲学家圆桌[M]. 张荣,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5]Hermann Schmitz. Der unerschöpfliche Gegenstand , Grundzüge der Philosophie [M]. Bonn :Bouvier, 2007.

〔责任编辑:张毫赵永苓〕

基金成果传播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黑龙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研究成果(1253xs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