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hip-hop文化
杜盟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摘要]hip-hop自上世纪60年代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传播、扩散,由最初的美国本土的街头文化、民间文化、社区文化、非主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大众文化;hip-hop文化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其本身带有一定帮派性,并且发展过程有政治化的演化趋势。在人类学的视域下考察hip-hop文化,从构成hip-hop文化的各项元素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根源及社会变迁作为切入口,发掘hip-hop文化的历史内涵、价值意义及演化趋势。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hip-hop;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5
Abstract:hip-hop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popular culture accepted worldwide since 1960s, after half a century’s development, transmission, diffusion, from the original Native American street culture, folk culture, community culture, non-mainstream culture. Hip-hop culture in a particular social context was born, with a certain faction of its ow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trends. The paper studies hip-hop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exploring the culture connotation,value significance and evolution trend of hip-hop hist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roots and social chang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constituting each element of hip-hop cultures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周佳(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一、 hip-hop文化的基本形式
hip-hop一词中文译作嘻哈,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纽约,发明者是著名的DJ和MC爱虫斯塔尔斯基(Love Bug Starski)和阿非利夫·巴姆巴塔(Afrika Bambaataa)。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纽约为标志的美国东海岸(East Coast)城市,以黑人文化为根基,在多个艺术领域形成的文化形式。hip-hop文化通常由四种核心文化形式构成:MC、DJ、Graffiti、B-boying。
MC(Microphone Controller,即麦克风掌控者,国内通常称为MC喊麦。)最初通常意为司仪,即Emcee或master of ceremony。派对和舞会的主办人会请口齿伶俐的人在派对伊始致辞来活跃气氛,以便宾客更好地投入到舞蹈和娱乐中去。而传统的歌唱、脱口秀不足以满足宾客的娱乐需求,说唱(rap)表演便应时而生。 DJing(或称Deejay),DJ是指Disk Jockey,意为唱片骑师,即播放音乐的人或操控、驾驭唱片的人。国内通常称其为打碟。主要依靠碟片之间的连接、切割和混合等手段对音乐进行整合播放。最初亦是派对文化的产物,人们需要音乐为舞蹈服务;发展至今,硬件设备在科技层面上的进步及DJ手法上的不断进步与更迭,电子乐发展迅速,诞生出Dubstep,Brostep,EDM等多样化的音乐风格,杰出DJ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也越发显露。 Graffiti,是一种街头书法,可以定义为类书写的行为,最初以文字为主,以符号、图腾或标志、几何图形为载体形象地表述文字符号,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随性不刻意地绘制,内容往往无实际含义。而后来的涂鸦艺术演化中,图形、标志、符号越来越多地丰富于涂鸦作品中,图画相对于文字可更直观地用以表达出涂鸦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其作品的主导思想。涂鸦者通常会在美国的一些街区住宅的小巷道上、墙壁、大桥下、废弃工房或公交车厢、地铁站进行涂鸦。涂鸦者以喷漆罐、纸板为工具,作画于墙上,最初用以划分帮派的势力范围,后来用以表达前卫的涂鸦者所要宣扬的理念、理想和想法。
B-boying,(词汇源于boioing,意为扭动或跳动),系舞蹈的hip-hop表现形式。又称为breaking,比波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纽约布朗克斯区(Bronx)的派对文化,兴盛于黑人社区和帮派,该舞蹈表现为一种技巧性极强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各流行舞种——Popping,Locking,hip-hop,House,Jazz等舞种及其众多分支舞种——层出不穷,每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点,当今breaking作为整个街舞(street dance)体系中重要舞种与其他舞种共同包含其中。街舞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中国,普遍称其为霹雳舞。
Afrika Bambaataa 在四大元素的基础上又增添一项“knowledge”,其理念意指只有对事物有了良好的认知和正确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作品和活动当中。如美国街舞大师Mr. Wiggles所言,“所以,嘻哈并不是四大元素简单的结合体,80多年的发展使它成为一种全世界流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精神象征,代表了自由表达、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勇于挑战的生活观”[1]。
其他表现形式:hip-hop服饰通常表现为over size(宽大穿着),造成这种衣着方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黑人长期生活贫困,家长往往为年幼的孩子购买大码的衣物,以便长身体后可以继续穿着,或者直接继续穿着兄姐的衣物来节省一部分开支。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事hip-hop活动都需要身体大幅度的舒展变化,从人体运动的舒适角度自然选择宽大的服饰;花式运动,是极具包容性的hip-hop文化,与传统运动形式相碰撞而生成的具有创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运动形式,包括在纽约曼哈顿区、哈林区、洛克公园兴起街头篮球运动及诞生于欧洲社区小场地并在南美发扬光大的街头足球;极限运动,如跑酷、高山滑雪、单车特技、低空跳伞、翼装飞行等,整体上看是一种对人体自身无限潜能进行发掘与超越的运动,正应验了hip-hop文化的炫技和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特性,各项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通常会导致死伤事件。
二、hip-hop的起源和发展
hip-hop文化最初是以一种街头文化,或是帮派文化的形式而存在,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作为牵制和推动。20世纪的美国,在60年代越战拖累、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欧日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经济萧条,贫富差距悬殊,失业率增加;社会动荡,城市中住房拥挤、环境恶劣、教育不均;犯罪率高,毒品枪支泛滥;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长期存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处于国家底层的贫民区的黑人、亚非拉南美移民及墨西哥等少数族裔首先遭受冲击。更多的黑人青少年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加入帮派来谋求生存。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大环境中,黑人群体处于社会底层,种族主义和偏见根深蒂固,易于遭受不同程度的不公境遇。种族歧视、失业、教育不公、疾病贫穷等一直是黑人和少数族裔所面临和未解决的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hip-hop文化迎合了底层人们的文化诉求而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黑人文化受众范围逐渐扩大。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黑人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在各行各业占据一席之地,地位和势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使黑人群体为代表的文化形式被白人世界所接受,进而推动了hip-hop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多种族的移民人口涌入为hip-hop增添多样化的演化诉求,非裔群体身体运动上的活力与潜力和亚裔思维上的创造力为hip-hop多种元素锦上添花。全美街舞大赛(America's best dance crew,简称ABDC)举办以来,前6届冠军队伍主力成员均为亚裔。
hip-hop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受到西方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崇尚自由的个体主义精神。从16世纪开始,整个西方文明就贯穿着这么一根主线——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再是群体、城邦或社团,它们都逐渐让位给个人。个人将获得完全自由,他拥有自决权,拥有对自然和自我进行重塑的权力,他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无限憧憬,这是西方人理想中的独立个人[2]。自文艺复兴之起,西方价值观念中树立个体解放的意识在hip-hop文化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与继承。
“传统的西方文化认为,个体主义应当是体现和维护个体存在价值的根本原则,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是集体存在的目标,集体不应过多地干涉个体的空间。个体的身份不是某个集体所赋予或维持的”[3]。所以在个体主义的西方文化映衬下的hip-hop文化具有崇尚个性、反抗体制给予人的各种限制。
对人类自身潜能的突破是hip-hop发展变化的独特推动力,Beat box的出现和发展可以作为最好的例证,Beat box是口技的一种形式,出现于80年代的新兴hip-hop元素,在本世纪初逐渐兴盛。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节奏口技,但不能被称之为口技,通俗用语解释即节奏箱子(盒子)或人体发声器。可以被视为人体自带的DJ系统。而在街舞领域,舞蹈的发展有图形化的表现形式——King Tut,国内舞者通常称之为埃及手,是一种肢体呈几何图形多样变化的舞蹈形式,是由Popping发展而来的。
三、hip-hop传播与扩散
20世纪的70年代,hip-hop以街头文化的形式迅猛发展,统领美国的东西海岸及南方大城市的街区、时尚热火市区,出现的hip-hop music(说唱乐)、street dance(街舞)、涂鸦团体、滑板族等。街头文化由来已久,往往诞生于人群聚集的地区,随着早期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而形成世俗性的市井文化。几乎任何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街头艺术形式都可以演化并纳入成为hip-hop文化体系之中,当今的hip-hop文化打破传统,其特点是打扮夸张、个性突出,使年轻人喜爱hip-hop,他们无时无刻不分享和传播这些文化,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
hip-hop这一亚文化的受众群体中,一直是以青年群体为主导,在传播中兼具批判性与包容性的特点。从民间文化诞生的文化形式自身便带有极强的批判性,所批判的内容包括政治以及现实的社会问题。hip-hop与传统碰撞的同时,以潜在的“曲线救国”的方式壮大和扩张,吸收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能够得到完好地保留,从而避免产生正面冲突。而规避“不仅仅是对支配性意义的拒绝,它还建构了服务于从属者利益的对抗性的意义,对权力的再分配而言……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基础”[4]。在这种极具张力、充满活力和挑战的亚文化的影响下,大量的年轻人汇集在一起,迅速传播并扩散hip-hop文化。
全球化进程为hip-hop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空前的推进作用,hip-hop随着全球化趋势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全球化背景中,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扬弃自身的、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固执的状态,在向世界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中,一方面促使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氛围和文化机理;另一方面使自身得到修正、丰富与完善。”[5]自由市场使hip-hop文化趋于商业化,hip-hop歌手、街舞舞者、DJ、涂鸦者身份、地位和收入逐渐提高,各种文化形式走上舞台,不仅仅停留于地下或街区。贫民窟出身的黑人少年,会选择做嘻哈饶舌歌手或舞者、职业球员来改变命运。 hip-hop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欧洲与美国文化上的历史渊源及战后政治经济上多方面合作使双方文化互相交流渗透频繁。相似的文化基础保证了hip-hop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欧洲国家广泛接受,四种hip-hop基础元素均有蓬勃发展。 hip-hop在亚洲的发展呈现出差异化特点,hip-hop以一种流行文化进入亚洲,日本和韩国最先出现说唱组合,然后出现街舞团体。日本,作为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国家政策较为开放,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政治上与美国关系密切,hip-hop以一种流行文化进入亚洲,80年代初期hip-hop音乐进入日本,同时美国街舞大师级人物,如skeeter rabbit等到日本传授Popping,以及Locking大师Tony Gogo移民日本,并将自己的儿子GoGo Brothers兄弟二人培养为街舞顶级高手。
作为黑人人口众多的非洲国家,自存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以及与美国黑人文化天然的、无法割裂的文化纠葛,碰撞交互而形成了hip-hop文化孕育发展的优良土壤。落后的经济、贫困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众的参与度,然而文化魔幻般的渗透力打破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制约,非洲大地的hip-hop更多地与社会现实相挂钩,如涂鸦更多地涉及反战、反艾滋病、环境保护等题材;黑人与生俱来的运动天赋也让hip-hop运动充满无限的可能,来自非洲的b-boy们不乏在世界舞台上夺人眼球。在南非,嘻哈歌手使用混杂英语的当地语言诉说着南非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面临的问题,成为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运动中的一股青年力量[6]。
四、hip-hop文化政治化
在黑人聚集的贫民窟街头,生存的压力使人们相互间仿佛置身于丛林一般互相拼争,在缺乏枪支管制的条件下,即便是鸡毛蒜皮的语言上的暴力冲突也会大打出手,酿成血案更是时有发生。帮派以涂鸦、口号、服饰之间的差异来划分势力范围。各帮派之间斗争剧烈、你死我活。而hip-hop演化致以艺术和运动形式较量(Battle)的诞生,首先让处于社会边缘和底层的青少年有了另一种表现自我的平台,采取一种具有攻击性又不至于动用暴力的竞争方式,正如当今hip-hop文化所倡导的“和平与爱(peace & love)”。人体的无限潜能和卓越的创造力不断迸发,hip-hop正是在这样Battle、竞赛、交流、融合中发展壮大的,如同现代战争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hip-hop活动可以视为一种人类自身能量的汇聚和释放。当今hip-hop推广者普遍倡导健康与活力的生活态度,青少年通过各种形式的hip-hop活动及宣扬,以帮助人们远离那些危害我们的负面行为以及建立正面的生活态度为目标。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的hip-hop变得越来越‘政治化’,其重要的标志就是hip-hop组织通过鼓励其成员或追随者注册选民、组织‘政治时尚峰会’(political style summits)和全国大会来影响美国的选举,其中包括地方选举和总统选举。”[4]激进的hip-hop文化分子以创办俱乐部等形式的组织,让群众参与投票,逐渐形成选举派系,甚至牵涉到许多激进的学生群体和政治人物。
近年来,每年的说唱演艺、唱片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hip-hop品牌服装及周边产品销售额达数百万美元。人们浸泡在hip-hop元素堆建起来的文化氛围中,歌词及涂鸦作品中大量涉及对政治的意见,反映社会问题等无形的宣传中对人们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潜在的干预,hip-hop文化受众群体的增加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五、hip-hop本土化及反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hip-hop文化随着改革的步伐进入中国大陆,然而“中国当时处在社会变革的新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HipHop 文化,并没有很快地接受。一方面,中国青少年对这种新兴的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并很快在青少年中传播开来。另一方面,主流意见却对于这种外来文化充满了排斥与质疑。”[7]
hip-hop文化在我国的繁荣发展,丰富了我国民众的文娱生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被从事hip-hop的青年纳入其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本土hip-hop文化,然而源自帮派文化的hip-hop文化发展至今依旧摆脱不了世俗的传统,音乐、舞蹈、涂鸦等作品依旧大量充斥着拜金、暴力、犯罪、色情和种族歧视的倾向,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要求中国民众改变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自在的和封闭的文化模式,改变经验主义的、自然主义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或生存模式,用一种新的自觉的文化塑造一种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自由自觉的、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生存方式”[8]。hip-hop的发展与转向,伴随着现代性的强大推动力,一方面开拓了我国的文化视野、给予文化发展更多可能性和创造性及启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消解作用,扰乱了文化市场。
“作为一个群体,关注当下艺术的作用的非洲裔美国人无论老少都必须勤奋努力,不为大众文化的耀眼光彩所迷蒙。因为只有在这些光彩之外,才能找到像其前辈一样关注黑人文化完整性的年轻一代非洲裔美国人。归根结底,考虑到这代人在成年后的岁月里对市场产生影响的方式,我们可以说在以后的岁月里运用艺术作为抵抗的武器是同样(如果不是更加的话) 有效的。”我们对待hip-hop的态度亦是如此。
hip-hop文化进入中国,几乎没有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但一直以来都有职业化的倾向,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以一种理想化的方式投身其中,将其视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有少数优秀的hip-hop职业者通过自身的磨炼和提高专业水准,生活富足,继续在hip-hop的专业道路上前进,而大多数的hip-hop从业者选择转行,回归日常生活,hip-hop仅仅成为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和个人爱好。hip-hop文化自身的鄙陋之处与暴力犯罪、帮派斗争紧密相联,最初以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身份进入中国,并没有引起教育部门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更缺乏了对该文化的深入了解,往往以直观和经验的方式对待;正如Bambaataa赋予了hip-hop文化核心“knowledge(知识)”,作为青少年,在从事hip-hop活动的同时,要深刻地了解hip-hop文化知识和历史根源,将hip-hop文化“四要素”以艺术的方式充分表现,与犯罪活动、恶俗文化划清界限。hip-hop以暴力的文化形式出现来对抗不平等的待遇,随着历史的变化,我们必须要对hip-hop文化有充分和完整的认识,了解它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严重抵制其文化劣根,充分发扬当今hip-hop文化所倡导的Peace(和平)、Love(爱)、Respect(尊重)、Unity(团结)与Having fun(乐趣)的主题,引导其朝着健康、有序、积极的状态发展,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融合,发扬hip-hop文化的艺术性,为我国文化的多样化注入新的活力。
六、结论
hip-hop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诞生,是一种非民族性,却带有浓重的群体性的文化,其文化特点极具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在hip-hop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传播者、艺术家为其添砖加瓦,由此形成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四种表现形式。hip-hop文化的成长可以代表黑人群体的文化主张,且长期以来一直与艺术联系紧密,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短,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融入一方面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畸形。所以,对hip-hop文化的关注即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关注,在保持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的同时,亦要保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吸收不同文化,允许文化多样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hip-hop文化。
[参考文献]
[1]秋山.不羁的灵魂——街舞必读之全档案[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6:4.
[2]张彬.个体解放与文化平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运动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内在关联[J].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3]翟石磊, 李川. 身份认知与文化维度——中美文化背景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对比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2):37-43.
[4]崔璨, 赵文娟.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关系——以Hip Hop的演化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2, 24(5):28-33.
[5]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36
[6]陈敏. 中国嘻哈文化的本土化及其启示[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 (7).
[7]周翔, 盛静. HipHop文化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和探讨[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7-128.
[8]衣俊卿.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445
[9]巴卡里·基特瓦纳, 唐磊. 嘻哈世代的状态:嘻哈文化运动如何演化为政治力量[J]. 第欧根尼, 2008, 54(1):103-110.
On the Hip-Hop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DU-Meng
(CollegeofPhilosophy,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
Key words: cultural anthropology; hip-hop; Culture
〔责任编辑:崔家善〕
社会热点论坛
·农民工家庭问题研究专题·
① 根据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指标解释,“举家外出”指农村劳动力及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到户籍所在乡镇以外的区域居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路径研究”(12CSH016);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平等发展权的社会保障研究”(1252-NCET-008);黑龙江省高校长江后备支持计划项目“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关爱机制研究”(2014CJHB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