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自觉与区域文化建设 ——以云南和贵州为例

2015-01-29 22:32:13杨威
知与行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建设

浅析文化自觉与区域文化建设
——以云南和贵州为例

杨威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摘要]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的过程,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思想基础。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更为重要而紧迫。而文化自觉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更是文化建设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云贵两省亟待激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从政府引导、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创建以及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以扎实推进云贵两省区域文化建设,加快两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5

Abstract: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self-reflection and self-creation,and it i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the current decisive stage of comple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The strategic task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is the more important and urgent.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a prerequisit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power, 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premise of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e-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are in urgent need to stimulate their own cultural creativity, establishing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y should mak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y means of government guidance, the creation of outstanding cultural valu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spirit, and several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 and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building big cultural provinces.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简介]樊海源(1972-),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当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被党和政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

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而文化自觉本身则表征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意蕴。因此,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将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途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著名学者费孝通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费孝通还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16个字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程。在他看来,所谓“文化自觉”,就是置身于一定文化历史阶段的个体或民族对其所依存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相对客观和清醒的认识。亦即从我们自身而言,首先应当对中国文化本身有“自知之明”,要发现本民族自身之美,然后才是欣赏和包容其他民族之美,再到相互欣赏、彼此借鉴,从而达到一致和融合,最终建立一种基于共识的秩序与和谐。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对于目前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颇多启示: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绝不能盲目地自轻自贱——采取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要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既应做到文化自主,又要做到文化自强。实质上,文化自觉乃是文化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的过程。我们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解决当下我国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提高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文化自觉既是对本民族所面临的文化危机的警醒与反思,又是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路径的希冀、探索与创新。

当下,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领域正在悄然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抓紧解决文化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甚至撇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特色和优势,而要在坚持本民族文化自觉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并进一步做到文化自强。

毋庸置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文化自信有助于文化自觉的觉醒和深化,而文化自觉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国家或民族,只有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基础上,才能拥有一种从容、开放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究其根源,来自于因文化自觉而形成的文化创造力。可以说,不断地创造与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进步的灵魂和源泉。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建设

从人类文明行进的历史脚步来看,文化发展总的态势是不断向前螺旋式演进的,但前提条件则是文化要不断自我更新和与时俱进。唯其如此,其自身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勇立潮头的先进性,继而方可利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一)文化自觉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而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形成,在客观上主要依赖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在主观上则来自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觉。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得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喷涌而出,并形成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和条件。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只有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一致,才能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共同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据此而言,文化自觉乃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当代社会,中华民族已经迈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地提高文化自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而在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诚然,在提高文化自觉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包括意识形态安全等在内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亦即要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时刻防范和力避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并在这场虽不流血但依然残酷的文化阻遏战中战胜对手。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体现的是文化之间的终极较量。因此,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至关重要,它无疑是提高文化自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文化自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点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文化是体现一个民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可以说,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否向前推进的主要标志,已包含着国家文化软实力。人们经常提及的所谓文化理念、文化政策以及文化体系的创新等等,便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历史和现实均已表明,一个民族强大与否或者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何,既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取决于其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要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1],以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使得文化能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而且对世界文明都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但是,二者相比较而言,文化自觉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或起点。换言之,国人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才能促使文化本身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立足于大局,也才能使全社会上下凝神聚力、协调一致,合力打造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利剑。在此基础上,方能谈及和深入探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方法或途径。

(三)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如前所述,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进而做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且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们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并能够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一般而言,文化自觉本身所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的创新。如果没有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则无从谈起,文化软实力就会相对较弱。相应地,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也就难以保证贯彻落实。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总是走在文化自觉的征途中,因而显现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当下,从文化的视角而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文化自觉和文化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意味着,不仅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能妄自菲薄,而且,还要求我们一定要注重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事实上,各个国家、民族都会面对着一个文化自觉和文化再创造的问题,而对于文化传统厚重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文化自觉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自觉,是对文化发展的正确和清醒的认识,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而文化自觉的生命力、影响力,皆因其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发展的现实生活实践之中而得以彰显和呈现。并且,在当下,这种文化自觉又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亦即如欲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在引领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首先就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起。唯其如此,才谈得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也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打造文化大省与云贵两省区域文化建设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旨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1]。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措施来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诚然,各项文化建设措施的贯彻与落实,既需要党和国家包括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科学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予以响应和践行,而科学地制定和落实文化建设规划,以及积极响应和践行文化建设措施的前提即是要提高文化自觉。

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笔者认为,当前,提高文化自觉是云贵两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先决条件,增强文化自信则是云贵两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然之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云贵两省亟须激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政府引导、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创建以及云贵两省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切实加快其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

(一)加强政府相应政策的制定,积极做好引领工作

第一,深化云贵两省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更加开放和自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显现低俗、不雅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而且也不利于云贵两省良好形象的树立。因此,云贵两省在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征途中,要坚决摒除那些低俗的文化产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3]。

第二,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服务政策,重视非省会城市的文化建设。首先,针对云贵两省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酌情出台一些相应的地方性服务或扶植政策。譬如,针对云贵两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可适当增加资金的投入等。由于云贵两省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适当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此外,贵州省在对省会城市——贵阳市——加速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省内其他特色城市的文化建设力度。譬如,可以借鉴山东、江苏等兄弟省份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打造几个能代表贵州省特色文化的品牌城市,并使之走上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不仅能够丰富市民生活、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说,这是弘扬贵州省文化主旋律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云贵两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云贵两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适当增加对文化产业方面的资金以及人员的投入。同时,积极建设生态文化,逐步实现由传统的非生态文化向生态文化新体制的转型。此外,还要力求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倾向,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有必要借鉴其他省份或地区的先进经验,以使云贵两省的文化事业更具活力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还可适当建立一些文化创意园区和创艺基地,通过鼓励文化创新、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借以全面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及生产。

(二)积极创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优秀文化价值体系

第一,突出地域特色,加快优秀文化建设步伐。在云贵两省的文化建设中,应“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以提升云贵两省文化建设的竞争力。比较而言,目前云贵两省最为突出的文化产业莫过于旅游业。许多城市都具有自身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例如昆明的鲜花产业文化,遵义的红色旅游文化以及黔西南地区的苗族、布依族特色歌舞,云南边境城市的异域风情,等等。为此,就要根据每个城市所具有的突出特色进行重点建设,使得上述优势城市均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建设。并且,还要做到使每个城市或地区在文化资源的建设上都能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二,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加强区域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发展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地区的文化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为此,云贵两省应积极引进外来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文化创新,进一步加强区域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创建一个和谐、多元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优秀文化价值体系。

(三)加强当代人文精神构建力度,提升群众文化自觉意识

加强云贵两省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力度,不仅是适应两省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人们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做好思想引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物质主义的驱动下,人们不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文化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呈现抬头之势。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云贵两省全省上下要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人们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为此,云贵两省各级政府要在全省上下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以此为指导,积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第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努力传承云贵两省优秀的人文精神传统。云贵两省有其独特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正确把握这一资源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并使之能够得以传承。云贵两省的地理地貌及生态环境打造了当地人憨厚质朴、重情重义等性格特质,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真诚豁达的精神品格。也正是这种至公天下、惠泽百家的精神风貌成为云贵两省发展的精神动力,不仅传承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传统,还能够引领和激励广大人民鼓足干劲、奋发图强,为把云贵两省建设成文化大省而努力奋斗。

第三,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新模式,力图走上一条具有云贵两省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所谓“人文精神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倾斜政策(诸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以经济发展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变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走上一条生态、健康、和谐的文化发展道路。为此,云贵两省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中,既要避免文化发展的单一化倾向,又要防止出现文化的大杂烩现象,从而开辟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符合省情的文化建设之路。并且,还要将人文精神新模式的构建与政治改革、经济增长、文化转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社会现实相结合,并重视分析其动向和趋势,以促进云贵两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1).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7(02).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1-10-28(05).

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Region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take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 for example

YANG-Wei

(MarxismCollege,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150001)

Key words: 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崔家善〕

文化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24:44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37:54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8:55:47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 17:05:26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