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老区振兴的科学之路——江苏省盐城市跨越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5-01-29 23:40朱克江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

朱克江

(中共盐城市委员会,江苏盐城224000)

探索老区振兴的科学之路——江苏省盐城市跨越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朱克江

(中共盐城市委员会,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近年来,盐城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苏北一市一策发展战略以及转型升级等有利时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作风,传承革命传统,精谋发展思路,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全省,经济总量和财力在全国地级市和全省连续进位。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老区崛起之路。

关键词:革命老区;跨越发展;江苏盐城

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强调指出“老区人民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铁心拼搏,尽快走上致富之路”,[1]老区发展“要立足本地实际,选准发展路子”。2013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又对江苏发展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的三点重要指示要求。盐城在抗战时期是新四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建立华中局,成为当时的华中抗战中心。近年来,盐城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作为推动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根本遵循,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作风,传承革命传统,精谋发展思路,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全省,经济总量和财力在全国地级市和全省连续进位。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老区崛起之路。盐城的发展,既有老区发展的共性路径,也有盐城自身的个性特征。

一、科学定位:老区发展的目标导向

近年来,盐城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苏北一市一策发展战略以及转型升级等有利时机,着力将发展的方向引导到注重质量效益上来;根据发展不充分、城镇化滞后、民生欠账多、生态保护压力大的市情实际,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确立“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力求好中求快,充分发挥盐城地处沿海、沿江、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三大经济圈交会区域的优势,重新对区域发展进行定位,努力创建沿海现代产业集聚区、苏北科学发展先行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打造沿海新兴中心城市,致力于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创业盐城”就是要厚实土壤,打造具有实力的经济板块;“开放盐城”就是要合作相融,打造充满活力的沿海城市;“生态盐城”就是要做优环境,打造富有魅力的生态之都;“幸福盐城”就是要竭力惠民,打造更加富庶的美好家园。

为支撑盐城新时期发展目标定位,我们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沿海开放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六大发展战略”;其中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战略任务,辅之以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布局区域发展新的路线图和“施工方案”。视野上不再囿于一隅,决策上不再亦步亦趋,眼界的改变带来发展格局的开拓。东部沿海新兴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北翼现代工商城市的区域定位,让盐城站在了沿海和长三角两大战略的交会点上,为快速崛起集聚更多资源创造了条件。新兴产业的“4+3”布局、四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服务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导向,让盐城的产业逐步呈现“凤凰涅槃”式的结构变化,为赢得新一轮竞争抢得了先机。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75.5亿、财政收入367亿元,分别跃升至全国地级市的第19位、第11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1:47:38.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缩小为1.78:1。“结构之变”让发展显现活力,全市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工业开票销售总量跃居苏北第一,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增幅列全省第二,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改革创新:老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一定时期,盐城发展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硬条件上,也表现在思想观念的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往往不缺艰苦奋斗的精神,但缺主动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习惯于按部就班,被动地等待发展。老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唯有从改革中找出路,靠创新求发展。

盐城改革开放历程中,被动地等待也错失了多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必须突破官本位,从软件上建机制、办实事、提效能。转变政府职能是真正的“化学反应”,只有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发展才有活力。去年,盐城贯彻中央三中全会精神,在江苏率先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打造全省“流程最简、办事最快、收费最低、服务最优”地区的目标,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瘦身”瘦权力、“塑形”塑效能,还市场主体以最大的活动空间。采取“四个到位”措施,纵向撬动政府职能转变,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在全省率先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民间活力。精简到位——加大“减、转、放、免”力度,明确正面权力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下放近200项审批事项。集中到位——加强权力库和信息公开平台、权力运行平台、电子监察平台、法制监督平台“一库四平台”建设,削减许可审批事项770项,审批周期从5.17天缩短到3.83天,盐城成为全省平均承诺时限最短的市。规范到位——加强中介市场培育和管理,发展中介组织300多家,形成中介竞争市场,中介服务时效提高30%。服务到位——搭建统一政务服务网,构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便民服务网络覆盖率100%。

盐城是江苏及全国农业大市,是东部沿海地区唯一粮食总产超过百亿斤的地级市,但长期土地产出不高、农民收入不高。传统农业大市如何突破发展局限?盐城探索了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联耕联种,采取“农户+农户+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经营模式,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由村组统一组织,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界址,破除田埂,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把“我家的田”变成“我们的田”,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再由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上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实现“增面积、降农本,促还田、添地力,提单产、升效益”。这种新型生产方式解决了土地碎片化耕种、土地流转难题、农业降本增产增效问题、农村秸秆禁烧的老大难问题,防止了“老板”对“老乡”的挤出效应,把“大户赚”变成了“大家赚”,直接带动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种植、土地溢出及农本降低使亩均收益净增500多元。目前,全市范围内正在推广这种做法,联耕联种示范点达1357个,面积114万亩,今年内推广到200万亩,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

改革带来风生水起的生动局面。投资领域引入竞争,首批确定了四大领域总投资达千亿规模的100个项目全部向社会放开;相继流转土地480多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促进了种养方式的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7000个,覆盖了182万户农民,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产业的领先源自创新的引领。发展要素只有在产业高端领域优化配置,才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盐城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大市区“两区两城”标志性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具有潜力和竞争力的新增长点。着力配置好项目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调整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方向,鼓励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升项目体量、质量和层次;从“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两方面入手,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等支持创新机制,出台普惠性的产业优化升级政策,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盐创母基金,设立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盐城科技型企业融资孵化基地,构建制度创新“标杆”,激发转型发展动力。一系列改革措施,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升级的喜人局面。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盐城艾雷奥特(江苏)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与中国通用航空投资集团签订30架at-3型飞机销售协议,这是江苏蓝天航天集团收购波兰艾雷奥特航空公司形成的新产品,是国内航空产业对国外整机制造企业进行全资收购的第二家,也是国内民营企业的第一家,企业通过收购掌握了整机制造的全部资产和知识产权。

三、开放融合:老区发展的路径拓展

偏守一隅,难以经略天下;借船扬帆,方能达济沧海。盐城的地理空间大,但要素空间小,1.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支撑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不足,经济密度和投资强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转型发展新跨越,需要装上更高水平的“发动机”。没有大开放,改变被动的格局无从谈起,只有围绕开放调整布局,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深化区域合作的空间、调优产业布局的空间,才能推动区域物理空间向发展空间转变。为把资源空间的潜力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盐城加快市场化改革,把选择权、配置权交给市场,以开放促开发,更多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建立起资源高效配置的新机制,努力使自身要素禀赋融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开放合作,真正发挥战略资源的“虹吸效应”。

一是优化开放布局。广泛推进开放合作,突出抓好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大力推进国家级韩资密集区建设。一方面扩大汽车产业链合作,实现从整车到零部件到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全产业链合作。另一方面探索载体合作,通过推进韩资工业园建设,争取和主动筹建中韩(盐城)产业园,寻求韩国合作共建伙伴,打造中韩合作的优质产业平台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对内合作方面,积极实施“北连央企、南接上海”战略,瞄准三年引进60家央企的目标,建立了常态化的央企招商机制,努力让盐城成为央企拓展空间、战略布局的重要基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创新实践,探索建立与上海自贸区内总部经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与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战略合作机制、盐城港与上海港合作机制。确立建成上海、苏南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和目的地的目标,以盐沪、盐常共建园区、苏沪(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苏盐沿海共建园区、滨海南山合作园区为载体,积极推动人才、资金等要素,文化、社保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管理思路、运作模式、制度规章等方面的对接,构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与上海合作共建园区是盐城在全国首创的一种区域合作方式,全市11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占上海与外地合作共建园区数量的1/3,上海企业在盐城投资的亿元以上项目近400个,总投资1200亿元。二是拓展开放空间。盐城滩涂广、岸线长,很难找到像盐城这样腹地广阔的地区,江苏发展潜力在沿海,沿海发展的潜力在盐城。去年,盐城进一步整合盐田资源、理顺开发机制、创新运作模式,设立规划面积达700平方公里的黄海经济区,着力打造高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淮河流域对外开放重要窗口,这是盐城拓展市区发展空间的主阵地。目前,新滩、灌东等片区已经完成一系列规划编制,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三是做强开放载体。充分发挥园区载体资源承接、功能支撑、开放窗口和项目高地的重要作用,对省级开发区赋予地级市项目审批备案权限,对市重点经济园区赋予同级政府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在市开发区进行外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机制试点,开发园区发展机制不断优化。同时,大胆改革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试行外商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制、登记注册“一表式”并联审批,加快建立对外投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为利用外资打开了便捷通道。四是畅通开放渠道。交通的边缘化必然导致发展的边缘化,盐城把打通对外开放渠道作为重大战略,倾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达280亿元,沿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初具雏形。连盐铁路、徐宿淮盐铁路、新长铁路、盐泰锡宜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正在通过项目评审和实施,临海高等级公路、阜建高速、盐丰高速加快建设。大丰港成为海峡两岸协议中首批对台湾直航的港口之一,滨海港10万吨级航道10月份顺利通航,内河航道年货运周转量超过200亿吨公里。南洋机场航线增至14条,预计年旅客吞吐量达40万人次。立体多方位的交通体系,不仅缩短了与韩国、上海、苏南、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空距离,更加快了盐城向东、向海、向世界的开放步伐,让盐城从偏居一隅变成了沿海开放发展的前沿。全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台商投资值得推荐城市”。

四、内生增长:老区发展的基础支撑

由于资源要素的“逐利性”特征,苏北地区劳动力、资金、人才,甚至是用地指标等长期流出。盐城金融存贷比为68%,低于全省4个百分点,全市9家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比例不足两成;劳动力外流长期保持在百万人以上。这种流出,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盐城加快发展不仅要解决现有主体怎么活起来的问题,还要培育和壮大更多新的市场主体。

针对自身市场主体发展不足、不大、不强的实际,盐城牢牢抓住市场主体这个改革发展的重心,坚持把市场环境改革作为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的最根本手段,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优创业环境。去年,以改革先进地区为标杆,专门出台了支持全民创业三十条意见。实行“非禁即入”,打造全省创业门槛最低城市,试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工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均实行零收费制,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注册资金零首付;推动全民参与,培育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妇女、复退军人等八大类创业主体。从市到县,建设起一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网络创业示范区等新型创业载体。同时,建立产业提升、两化融合、品牌培植等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新机制,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示范试点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制度优势。出台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激励政策,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工程,推动民营企业让渡资产、资源和股份,换来战略投资,赢得市场空间,加强税收、金融支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热情。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2.5%,利税占比为69.7%,吸纳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7.4%。今年以来,新增创业主体3.1万个,增长58%,新注册登记公司6223户,增长55.7%,民营经济主要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五、绿色生态:老区发展的特色创塑

盐城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优势,是江苏沿海的重要一极,空间广阔、海岸线长、滩涂丰富、“风光”资源独特。沿海滩涂683万亩,占江苏3/4、全国1/7,每年还向大海淤长2万亩左右。海岸线长582公里,占江苏的56%。列入规划风电资源1470万千瓦,占全省70%;光伏电站建设容量达到6950兆瓦,占全省50%。这些资源在过去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无序开发、粗放开发、低端开发等突出问题,致使产业结构处于价值链低端。

2013年,盐城以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任务,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从目标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任务、政策创新、运作模式等方面,谋划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研究制定了《盐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以沿海资源保护开发与区域发展协调推进为主题,统筹配置发展要素,突出以低碳、生态、环保理念引领城乡各项建设,实施五大类36个优先项目,着力彰显生态文明特色,在东部沿海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科学规划引领开发,把生态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作为沿海开发遵循的基本原则,先后制定了沿海开发战略规划、5个节点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完备的沿海规划体系。采取点轴式开发模式,在节点之间留下大片生态走廊;推广“风光渔”、“风光车”、“风光水”等综合利用开发模式,提高沿海产业开发的集中度,为沿海永续发展留下空间。依托沿海丰富的“风光”资源,实施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从风场开发、光伏电站建设到新能源装备整机制造和关键零部件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盐城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均占全省近50%,年上网电量28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9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按照“控制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建立了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沿海战略资源管控规定,为沿海永续发展留下空间,预留了不少于全市二分之一的海陆风电资源给远景能源开发。坚持有效利用、有序开发理念,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用世界级的生态资源打造面向世界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制,全市划定七大类49个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5%以上,8个产粮大县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占到全省的19%。编制了市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确保各县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坚持重污染项目一个不引,未通过环评的一个不建,破坏生态的一个不要,治理不达标的一个不放,近几年先后否决了200多个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启动实施生态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沿海推进五个万亩林场建设,连续五年造林总量名列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五年翻一番,新增造林面积占全省的七分之一,森林资源增量全省第一。先后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成国家园林城市,荣获“美丽中国之旅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绿色增长正在成为盐城最鲜明的特色、最亮丽的名片。

绿色产业支撑绿色发展,我们努力从基础、结构、动力、环境等方面同时发力,通过“调高调轻”实现“调优调强”,着力做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四个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等三个先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形成“4+3”的总体布局。新能源产业集聚了金风、上海电气等国内风电装备领军企业和中节能、华能、天合、吉阳等一批太阳能光伏行业领军企业,建成国家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新能源产业销售突破1000亿元。“中盐海露”海淡水被选定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指定接待用水。这是世界首台套大规模风电直接运用于高耗能负载的新能源淡化海水项目,采用国内外首创的非并网风电与海水淡化直接结合技术。规划20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入驻东风悦达起亚、奥新和中大三家整车制造企业,形成了“有产业园区、有研发平台、有龙头企业、有产品目录、有配套体系、有示范运行”的“六有”发展格局,22个产品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公告目录,是江苏仅有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乘用车、客车和专用车全系列产品的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了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两大产业集群,烟气治理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3%,已成为集聚度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的国家级雾霾治理研发和制造基地。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筑起了盐城可持续发展厚实基础,绿色增长模式为老区科学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力。盐城先后获得国家新能源发展示范城市、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城市称号。

六、清风实干:老区发展的精神传承

铁军精神是盐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浸润和流淌在盐阜人民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铁军精神的传承,体现在对发展的追求上,就是埋头苦干的新时期盐城精神。

为了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盐城坚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干部推向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每年对市县镇村四级干部开展一遍轮训,引导各级干部把“五条标准”作为检验“好干部”的重要遵循,正确看自己、清醒看周边、科学看形势,工作讲大局、服务讲主动、办事讲效率、在岗讲尽职、努力讲成效,营造“争做好干部,积极促发展”的良好风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出台《中共盐城市委关于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的规定》等文件,充分体现中央以及省、市委关于作风建设规定的关键内容、重点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务实操作,确保从严管党治党要求在盐城落地生根,推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力实施年轻干部拓源提质“四百工程”(选派百名机关干部到镇村、园区任职,选送百名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上级机关挂职锻炼,选拔百名基层干部进入市县机关顶岗学习,选择百名机关干部轮岗交流),每年选派500名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到村驻点下访,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市领导带头抓好重大项目,每年组织两次“家家到”项目观摩活动,对重点项目实施“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全方位挂钩服务机制,切实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一系列措施,有力地营造了上下一心干事业、全力谋发展的浓烈氛围,全市上下形成板块比发展、部门比服务、企业比贡献、干部比作为、发展比质量的良好势头。

一座城市的发展,经济是基、文化是脉、百姓是本,而民风则是魂。盐城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动作风转变,以“弘扬铁军精神、传承铁军作风”活动为载体,培养务实作风,锤炼干部队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放大凡人善举的传导带动效应,致力建设厚德盐城,着力塑造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把心思放在工作上、精力放在做事上、智慧用在发展上、能力用到贡献上,为新一轮改革发展夯实思想道德根基,汇聚起磅礴正能量。全市上下呈现出发展氛围好、干部状态好、整体态势好的生动局面。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了民风,淳朴的民风倒逼党风政风。近年来,盐城先后涌现出风雪中守候2万多元现金失主的环卫女工韦青、陈红,北京“7.21”暴雨中舍身救人的农民工群体,身患绝症奉献不止的徐兆学,勇救战友的烈士罗昊等一批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铁军精神在新时期传承发扬中呈现出新的道德风景。

盐城的发展,既有赖于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也有赖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始终坚定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从选择跨越赶超的发展路径,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务实举措,都努力体现着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孜孜追求精神,描绘着中国梦在盐阜大地的华彩篇章。

参考文献:

[1]段金柱等.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习近平同志关心支持福建老区建设和发展纪实[N].福建日报,2014-11-01(1).

[2]陆峰.省政府细化推进十项举措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江苏三项重点要求[EB/OL].中国江苏网2013-06-15.

[责任编辑缪开金]

Exploring the Road of Science to Rejuvenating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of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ZHU Ke-jiang
(CPC Yancheng Municipal Committee, Yancheng 224000, Jiangsu,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realiti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supportive policies such as China’s coast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northern Jiangsu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heriting gloriou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and carefully planning futur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with the spirit of reform, innovation and hard work, Yancheng has maintained a strong momentum i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growth in major economic indicators of Yancheng has always been greater than those of other parts of Jiangsu Province even China, and Yancheng has continuously gone up in rankings in economic aggregate and financial strength among all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al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Meanwhile, 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ancheng has blazed a path of rejuvenating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rough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Yangcheng; Jiangsu

作者简介:朱克江(1957-),男,汉族,江苏淮安人,中共盐城市委书记、管理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4-11-17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5)01-0044-07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
优化江西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研究
革命老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结构问题研究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贵州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研究
革命老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革命老区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状态调查研究
革命老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