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室 云南 普洱 665000)
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问题初探
——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
李佳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室 云南 普洱 665000)
发展工业对边疆民族地区意义重大。普洱市的工业发展初显成效,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多措并举,使工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政策措施;发展路径
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工业兴则百业兴。加快工业化进程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更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需要。
普洱市是云南省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州市,国境线长486公里,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普洱市总人口258万,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1%。普洱市下辖1区9县,除市辖区思茅区以外,其余9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自治县。2013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经济总量逐步扩大
“十二五”以来,普洱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84.2亿元,比2010年增加156.1亿元,年均增长3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5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居云南省第一位,比2010年增加48亿元,年均增长29.8%。2014年,普洱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8.2%。其中,水电、茶叶、咖啡、石斛、林产品等加工工业产量位居云南省前列,装机585万千瓦的糯扎渡水电站,9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云景林纸3万吨生活用纸项目建成投产。
(二)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2013年,普洱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4%,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8%,比2010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税收占全市财税收入的51.5%,占据半壁江山,尤其是在特色生物、现代林产业、绿色载能、清洁能源等行业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和纳税总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与绿色、生态密切相关的工业企业,代表了普洱市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生态、有机产品成为普洱市工业的主打产品。
(三)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椐统计,普洱市的工业企业有53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128户,产值过亿企业有37户,产值最高的华能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产值为48.8亿元。企业生产经营覆盖水电、茶、林、矿、咖啡、石斛、蚕桑、生物药、高原特色食品等行业。其中,电力、矿石、林产品、茶叶、咖啡、石斛、松香、橡胶等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2013年普洱市发电268亿千瓦时,是2010年的4.5倍;生产黄金1.7吨,是2010年的3.1倍;生产纸浆23万吨,是2010年的2.04倍;工业茶4.3万吨,是2010年的1.9倍;松香9.2万吨,是2010年的1.2倍。企业连年实现产量增长,产值翻番。
(四)结构加快调整优化
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普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33.5%增加到2013年的38.2%。茶、林、电、矿已成长为普洱市的四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占2013年全部工业产值的76.3%。2013年,普洱市的入园企业有295户,集聚化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占全市的3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市的43.4%;主营业务收入 100.7亿元,占全市的54.6%;利税10.4亿元,占全市的50.9%。2013年,普洱市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15%,2014年下降2.08%,低碳减排平稳推进。
(一)总量偏小
普洱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道路交通、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薄弱的影响,存在工业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偏小、产业链短、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工业发展难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牵动性强的工业项目难以入驻普洱市。2013年,普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虽然位列云南省第一位,但是,其绝对数排名则降为云南省第十一位,工业增加值仅占云南省总量的2.6%。
(二)发展水平低
就整体而言,普洱市尚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2013年,普洱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4%,工业化率低于云南省平均7.7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为24%,低于云南省平均1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23.9个百分点;产值过亿的工业企业有37户,而与之相邻的临沧市有50户,楚雄州有86户,红河州有113户。
(三)结构不合理
2013年,普洱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30.7: 38.2:31.1。第一产业占比居云南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14.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2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居云南省第12位,低于全省平均3.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居云南省第11位,低于全省平均1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这表明,普洱市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仍不发达。
(四)集聚程度低
在云南省120个工业园区中,一是按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进行排序,普洱市工业园区排位均在全省50位以后。二是各个片区空间布局分散,未相互联通,没有直达通道,有的片区甚至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三是所有工业片区都存在入驻企业少、发展水平低、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尚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总之,集中度低、外向度低、加工度低,投入不足、人才不足、创新不足是普洱市工业发展进程中的最大硬伤。
(一)加大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一是边疆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相应的产业园区,用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带动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大财政资金对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和建设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每年应积极安排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和软环境项目建设,提高专项用于边疆民族地区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调节和支付银行贷款贴息的资金比例。
2.实施土地和税费优惠政策。一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项目用地要符合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保享受国家土地优惠政策。二是对获得工业用地使用权并全额缴纳土地价款的企业,若用地价格高于规定标准,应由地方财政分期将高出部分以奖励的方式返还给企业。涉及到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要以划拨的方式供地,供地价格按成本划拨;企业投产后缴纳的所得税,要作为地方财政专项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三是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应免收相应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应积极协调商业银行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专项贷款;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企业上市,作为改善投融资体制的突破口;做强做大融资担保公司,吸引金融资金扶持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资金,支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二是对实行低碳、循环生产的环保型工业企业,优先安排商业银行贷款,严格限制向不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工业项目提供商业贷款。
4.强化人才与科技支撑。要积极吸引高新科技、经营管理、国际经贸等各类人才参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激励,在住房、薪金、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留住人才。二是要加快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工业研发中心,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三是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5.主动改善审批环境。要主动破解制约边疆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办事难等问题。一是对于涉及工业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部门,可以把审批权限适当下放,实行同步受理、同步介入、同步审查、交叉推进、限时办结的服务措施。二是推行无障碍准入、无刁难审批、无歧视办事、无拖延办结,在工业发展项目审批环节上突出时效性。
(二)培育特色产业
1.抓优势产品。边疆民族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要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抓优势产品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例如,普洱市应重点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现代林产业、绿色载能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等一系列有优势、有潜力的产品。要突出加工环节,发展精深产品,把茶叶、咖啡、石斛、烟草、生物药、木本油料、高原特色食品等特色产品加工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壮大特色生物产业的专业规模与效益。要不断创新基地的建设模式,优化原料的供给方式,实施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2.抓品牌建设。要把品牌打造作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增强区域要素的聚集能力。一是依托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以生态、环保、有机、绿色、安全为主要特征,引领品牌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和人性化发展。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自主品牌,挖掘打造属于边疆民族地区自己的品牌,实现优势产业基地、生产企业、资本技术、产品标准、质量认定本土化,掌握民族工业的产业话语权。
3.抓企业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应符合国家的绿色发展方向。一是要重点帮扶符合绿色发展的支柱企业、骨干企业、潜力大的企业,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整合各种发展要素,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要引导技改,靠大联强,走集群式、专业式发展道路。三是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和上市融资,在兼并吸收、强强联合中扩大规模和实力。四是要把工业建设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引进有特色和经验的外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拓展边疆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空间。
4.抓产权保护。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一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市场占有率大、产品销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支持企业研发自主品牌,组织申报各项专利,引导注册一批竞争力强、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标,实行边疆民族地区的绿色、生态产品地域性品牌申报认证。二是对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特色品牌,要主动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边疆民族地区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促进绿色发展
1.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要重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矿业、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林纸林板林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一是实施重点领域的节能改造工程,跟踪监测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耗量,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二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建设,完善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
2.实施工业清洁生产。为避免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一是要严格控制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要全面推行边疆民族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对有色金属选冶、化工、能源、食品加工等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产品的设计应尽量采用绿色、低碳、生态的方案,对于易拆解、易降解、易回收、低毒低害或无毒无害的材料和方案,优先选择采用。也就是说,清洁生产应贯穿边疆民族地区工业生产以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污染风险。
3.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产业园区建设,一是要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新建、搬迁企业和项目园区化、集聚化发展,实施循环化改造。二是产业园区内部必须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环保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保证产业园区集约化、循环化的良性发展。
4.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一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工业一定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否则,即使是工业产值实现了倍增,但从长远来看,必将是得不偿失。二是要明确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认真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对一切违规违法排污的企业绝不手软。
(四)完善发展机制
1.建立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考评机制。一是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年度统计和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把工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到当地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中,提高指标的比重和权重,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对突破耕地、生态保护红线,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三是领导干部有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的,要引咎辞职。
2.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增加地方财政对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二是遵循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方针政策,严格产业准入条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三是鼓励招商引资,对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招商给予适当奖励。四是建立信贷差别制度,对环境守法和违法企业实行不同的信贷标准,鼓励支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做大做强,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走集约化、绿色化道路。
3.建立促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一是对工业企业用电用水实行阶梯电价水价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实行差异化电价水价政策,鼓励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等发电上网。二是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制度,与发达地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碳汇交易,充分运用市场交易机制,实现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4.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一是公众参与监督是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必须确保公众参与监督的规范化、透明化和制度化。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必须走而且只能走绿色低碳的路子,要将民间力量有序纳入环境治理机制中,设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明确环保公益诉讼主体。三是建立重点碳排放企业信息平台。
[1]杜传忠.转型、升级与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系统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珂、秦成逊.西部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01).
[3]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绿色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Z].2014.11.
责任编辑:刘建文
F427.8
A
1671-2994(2015)05-0132-04
2015-08-12
李 佳(1980-),女,云南宁洱人,中共普洱市委党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室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