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平等观探究

2015-01-29 21:58张昌文邓献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

张昌文 邓献辉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贵州 贵阳 550028)

邓小平的平等观探究

张昌文 邓献辉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贵州 贵阳 550028)

平等,是现代社会基本人权之一,更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就有平等。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容,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物质利益平等的最高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平等的集中体现和保障;反对特权腐败、防止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平等的应有要求,实现、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邓小平;社会主义平等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

平等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在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平等、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作了多方面的精辟论述。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平等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保持党和国家政权永不变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物质利益平等的最高要求

(一)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品质

从科学社会主义宣示的最终价值目标来看,平等、公正最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科学社会主义平等的价值目标,就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即便在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各个人的需要和情趣也不完全是一样的。恩格斯说:“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1]列宁说:“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阶级——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无产阶级的自由……和无产阶级平等……的真实内容。”[2]

(二)经济平等是实现真正平等的重要基石

1.马克思、恩格斯用“社会平等”表述无产阶级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要求。马克思曾经用“政治解放”表述资产阶级革命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是一大进步”,[3]但是,“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4]因为它带来的政治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因此,政治解放一定要提升为人类解放,即实现人的社会平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使人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时强调,平等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恩格斯在谈到法国工人接受共产主义时指出:“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5]工人信仰共产主义是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消灭阶级,实现社会平等。在恩格斯看来,人的平等不单是“作为人”的平等,即自然意义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6]

2.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7]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紧密联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权利方面是平等的,他们都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生产,作为共同主人进行共同劳动创造的共有产品,应当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进行分配,即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3.在马克思看来,按劳分配,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因为各人的劳动能力不一样,家庭的人口也不一样。这种形式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也是一种“资产阶级权利”。这“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8]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是公正的。公正与平等,既有一致的一面,公正包括平等,又有不一致的一面,公正包含差异,即不平等。作为共产主义者来说,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生产力和文化,向着“事实上平等”的目标前进。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道德水平极大提高,实行“按需分配”,为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三)邓小平用“共同富裕”描绘社会主义平等蓝图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存在。1975年8月18日,他针对否定按劳分配“左”的错误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邓小平复出工作后,1978年3月28日,在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同志谈话中,重申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主张。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迅速发展证明,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9]

2.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劳动者的机会平等。按劳分配是劳动尺度的平等,它同时要求“机会平等”。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劳动,劳动尺度平等就成了空话。机会平等是劳动者追求平等的起点。如何实现劳动者的机会平等呢?邓小平认为,第一,国家从法律上保障劳动群众的劳动权和其他各方面的平等权利。确认权利平等是建立机会公平制度的基础。第二,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他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还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0]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国民素质主要靠学校教育(包括生产实习)。教育是培养人、“生产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

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特别强调教育对发展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他说,我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出人才、出科技、出现代化。他建议,中央要以极大努力抓好教育工作,通过办好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普遍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普遍提高,不仅会大大提高社会生产,而且为人提供优良的自身条件,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从事就业和创业。

3.既要坚持按劳分配,又要防止差别过大。邓小平对按劳分配带来的事实上不平等十分关注。他指出,在实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实际差别过大。他强调,“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12]发达地区要“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13]这些具体设想,充分反映了邓小平旨在通过加强税收调节、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手段,来减少按劳分配带来的事实上不平等和帮助弱势群体的思想。

4.“共同富裕”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邓小平在经济物质利益上的社会主义平等观。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4]“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社会理想。历代的农民起义无不是打着平等(平均)的旗号以号召民众。但这种理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只能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就是说,“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15]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6]也是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物质利益平等的最高要求。

二、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平等的集中体现和保障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平等的保障

列宁说:“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17]民主的基础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地位平等。社会主义的政治平等,就是实现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实现社会成员法律规定的政治地位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平等。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公民政治平等权利的集中体现和保障。在邓小平看来,检验党和国家制度好不好,政治上是否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重要标准之一。

当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方面情况差异很大的国家,实现、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实现有效地监督权力和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是一个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我们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我们一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践,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

邓小平指出:“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18]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政以抽象的社会契约论为依据,强调主权在民,实际上这在代议制民主下很难做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党制是由资产阶级内部各派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资产阶级民主,说到底是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穷人同富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平等。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19]他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三权鼎立”,不能搞自由化;中国如果照搬西方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其后果是国家受难,人民遭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促进民主、自由、平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邓小平说:“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做主。整个国家是这样,各级党的组织也是这样。”[20]

我国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经济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达到约75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政治方面,长时期巩固和发展了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在干部人事方面,形成了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层能依照党章和国家法律有序更替,为持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比之下,以多党制、三权鼎立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近年来,西式民主正面临深刻危机,民主制衡演变为权力掣肘,党派博弈绑架国家利益。一些国家盲目“移植”或“被输入”西方民主,陷入了无休止的政权更迭、族群对立、领导乏力和社会动荡的局面,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劳动群众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国家的民众还饱受由于政治动乱和内战带来的痛苦。

(三)党要成为推进平等的坚强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说不讲平等。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严厉批评了“党权高于一切”、“党员高于一切”[21]的错误思想,要求改变那种党包办一切、干涉过多等不正常状况,要求党员干部去掉那种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不遵守政权的纪律和秩序的不良作风。他强调:“党在领导政权工作时,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2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反复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23]

(四)坚持形式民主与内容民主的有机统一

邓小平指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要给各行各业基层“更多的自主权”,[24]“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25]“至于各种民主形式怎么搞法,要看实际情况。”[26]形式决定于内容并服务于内容,不能只注重民主形式,忽视其内容而陷入民主误区。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是真正实现主权在民,保证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创业、创新,在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求得自身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坚持民主与法制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根本利益,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我们在民主问题上发生过重大失误,推行以群众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所谓“大民主”,致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人民民主权利受到恣意侵犯和践踏。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27]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对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公民政治平等权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反对特权和腐败、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客观要求

(一)坚决反对特权和腐败是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的必然选择

1.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实现社会平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民族平等作为最高的社会理想,他提出了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决不允许干部搞特权形成新的特权阶层。邓小平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关论述,研究和分析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问题,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平等”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28]他提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实现社会平等的基本思路,这就是: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建成小康社会和中等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各方面建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2.必须始终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殊化。邓小平所说的“特殊化”,是指违反规章制度享有优越的生活待遇。1980年1月,邓小平说:“特殊化不只是部分高级干部,各级都有,各个部门都有。”他还说:“我们有些高级干部不仅自己搞特殊化,而且影响到自己的亲属和子女,把他们都带坏了。”[29]

3.坚决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权”。邓小平所说的“特权”,是指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也包括公权滥用、以权谋私。他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文中说,极少数人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侵占群众利益,搞生活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30]邓小平在权力问题上坚持两点论:“第一,我们要权,无产阶级要权,不能让权被资产阶级拿到手上;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要权,不能让权被机会主义者拿到手上。第二,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31]

4.反对特殊化、反对特权“是一场严肃的斗争”。[32]邓小平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33]搞特权就是腐败。

邓小平深刻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特权”的原因。他说:“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34]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特权、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等,这些都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表现。过去,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没有能够完成。现在提出完成这个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决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权”、“个人过分集权”现象的产生并长时间得不到纠正,还“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35]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实行的就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制,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结果导致苏共垮台。这再一次证实了背离人民的腐朽领导集团必定为人民所抛弃的铁的历史规律。邓小平要求全党一定要汲取前苏共领导搞特权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垮台的惨痛教训,强调“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36]

5.必须坚决反对腐败。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领域迅速滋长蔓延的腐败现象深感忧虑。他说:“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作为大事来抓,”[37]“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8]

6.必须加强党和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邓小平说:“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39]邓小平关于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运用民主和法治来反对特权和腐败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有远见的。他说:不这样做,“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40]前一段时间,在一些地区、领域和部门,特权、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买官卖官盛行,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的腐败象,腐败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法、军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贪污受贿的数额愈来愈大,其首要的根本的原因就是运用民主和法治反对特权和腐败做得不够,在权力运行的制衡上乏力,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存在欠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1]我们必须下极大决心、尽最大努力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运用民主和法治来反对特权和腐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反特权反腐败斗争提到了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了反腐败斗争。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凡腐必反,除恶务尽”,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42]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及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党员、广大人民群众对新一届党中央领导的信任和拥护,极大地鼓舞了党员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忱,增添了他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力量。

(二)防止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的基本途径

邓小平对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一直十分关注。他说:“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43]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邓小平,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还在关注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1993年,邓小平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嘱托党和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办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44]这是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思考。他认为,财富分配搞得不好,两极分化出现,要危及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危及到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极为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要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45]“五有”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属性的应有特征。“五有”的实质是:促进城乡居民的教育、就业机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基本居住条件的公平化、合理化,这些是社会平等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民生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公共资源正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民生“蛋糕”在不断做大的同时越分越好。可以预期,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为自己的每一个公民提供更好的平等权利保障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让每一个人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中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朝着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迈进。[46]

[1][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2、443、435、580.

[2]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68.

[6][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304、305.

[9]黄有璋.马克思的分配公平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公平[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04).

[10][12][13][14][15][16][24][25][26][28][36][37][38][4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111、374、373、195、364、242、241、242、143、381、379、313、36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1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18][19][23][27][29][30][32][33][34][35][39][4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6、175、332、146、260、218、260、332、332、329、336、333.

[20]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3.

[21][22][3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303.

[41]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73

[42]习近平.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4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46]王晓青.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价值取向[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03).

责任编辑:马树勋

A849.1

A

1671-2994(2015)05-0039-05

2015-06-16

张昌文(1934-),男,湖南永州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献辉(1969-),男,贵州盘县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编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生态民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