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倩,刘晓丹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北京100048;2.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24)
从《南方与北方》看工业化初期劳动关系的和谐之道
刘晓倩1,刘晓丹2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北京100048;2.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24)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剧变。《南方与北方》这部影视作品以19世纪英国棉絮漫天的棉纺厂为背景,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向人们展现了机器化大工业生产给劳资双方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一时期,劳动立法还不完善,劳动者被过分当作商品,作为人的一面被工业化所掩盖。影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起集体劳动争议,也隐含地给我们指出了劳资和谐相处之路——劳资之间相互依存,在共同利益的指引下,如果雇主能心存关怀、诚实公正,劳动者能恪尽职守、保持理性,双方就能默契合作共同发展。
劳动关系;劳动争议;纺织工人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北部的棉纺业,机器化大生产已经形成并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逐渐分化为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工厂主为代表的富人世界,他们人数虽少,却拥有并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所供给的一切安乐;而另一个则是以棉纺厂工人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被贫困所摧压,虽竭力挣扎,仍不能摆脱束缚他们的桎梏。而富裕阶层对这种状态是很满意、甚至是心安理得的。他们将一切视为商品,贫穷源于个人的懒惰与劣性;认为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法则的结果,这就是英国BBC公司拍摄的电视电影《南方与北方》中所呈现给人们的历史状况。“电影总是要反映特定时代中社会的欲望、需求、恐惧与抱负的。”[1]可以说这部电影体现了影视艺术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也为研究劳动关系提供了素材。
工业化早期,工业生产中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的恶劣,造成了整个劳工群体身体与心理状况恶化,童工、工伤、职业病等血淋淋的现实更是直接冲击着经受启蒙运动后的人类对于人性的直观理解。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作为人的一面被完全忽视,这违背了工业文明的初衷,使工业化完全变为吞噬生命和情感的怪物[2]。劳动者逐渐开始利用各种手段——集体力量是其中最为重要者——与资本一方进行对抗。同时,由于恶劣劳动条件造成的劳动力资源损耗,长期破坏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威胁到商品经济的整体发展;劳工大众的低收入,则造就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这些危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威胁整个资本主义的劳动问题,并成为后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与劳动立法所欲解决的基本问题。
英国曾于1799年和1800年颁布旨在禁止工人结社、禁止工人罢工的“结社法”。到1824年,结社禁止法废止,第一批合法工会出现。[3]当时的工会主要以职业为形式进行组织,工会成员主要是熟练技术工人,棉纺业工人工会即是其中重要而活跃的一支。《南方与北方》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一部颇为折射现实的影视作品,此电影在展现当时英国棉业生产场景的同时,突出了棉业工人集体维权的一个历史截面,并含蓄表达了工人与雇主从斗争到合作的思想变化。
影片的女主人公出身基督教牧师家庭,生活在富人圈子里,但是平等待人、真诚和善。机缘巧合下与某棉纺厂女工一家成为朋友,开始接触并了解与她完全不同的工人世界的生活。和她成为朋友的这位年轻女工人,从小被送到工厂做童工,由于长期处于棉絮漫天的环境中而身染职业病,“仿佛肺中总有棉絮咳不出来”,最终韶华离世。童工、职业病、暴力殴打、过度劳动,无数劳动者的生命在被机器生产无情而无声地吞噬。
而这时,资本方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经济法则的自然结果,也是民商事法律所认可和保障的。这种思想源于单纯将劳动关系视为纯粹私法上的债权关系,也就是双方以经济价值的融通交换为内容的法律关系。劳动者从雇主处受领一定的报酬,同时为他供给劳动的经济价值。双方基于交换而产生债权关系。在这种理念下,雇主有要求劳动者最大限度提供劳动力的权利,却不承担对劳动者健康和生命予以保护的义务。实际上,劳动关系与一般债权关系不同,劳动者与资本方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平等。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力是一种不能和他们自身相分离的一种人的付给,其身份性要强于债权性。[4]劳动者在同意来工厂做工的时候,不仅仅出卖其技能或劳力,同时不得不将其与生命不可分离之人身自由一并出卖。在工作场所,设备的危险、通风的不畅、有害物质的扩散、工作居住环境的肮脏、道德风气的恶劣,无一不对劳动者身心造成伤害。然而,不同于个人主义下对个人自由的假设,劳动者并无选择的自由。对于当时大多数工人来说,劳动是其唯一的生活资源,不管他是否愿意,总得在和雇主的隶属关系之下,服从雇主命令,向雇主提供劳动。而就劳动力买卖这一要素,劳资双方依然是不平等的。对于该雇主而言,其购买劳动力之目的在于盈利,这是损益问题;而对劳动者来说,是生活基本需求的获取,是生死问题。这更加剧了劳资双方的实质不平等。[5]
那么在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关系下,如何保障劳动者的生命权、健康权呢?雇主的自律、自觉并非可靠的办法。影片中也有工厂主怀着善心出于关怀工人健康的考虑改善了工作环境,引进昂贵的设备,以减少空气中的棉絮。但这是恩惠性质的,更多的雇主从经济成本的角度对此予以讥笑,并且以工人的无知作为理由。他们甚至讽刺说,“工人们认为空中的棉絮减少会使得他们更容易饿呢!”无疑,改善工作环境的措施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自律自觉的好雇主,会在市场竞争中被那些恶劣的雇主击败。因此,在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仅靠雇主的个人觉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理性和强制力来统一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雇主不因其善行而受损,实现保护措施的普遍建立,从而在总体上保障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影片除了日常劳动生活的描述外,还着重呈现了一场艰苦的罢工。由于工资持续低迷,工人们联合起来,有组织地开始了要求增长工资的停工行动。在当地,这种集体停工已经不是第一次,每次都给雇主带来巨大压力和损失,但往往都以劳动者无法忍受失去工资的饥寒而做出退让为结果。
这次罢工爆发后,雇主还是不愿与工人进行过多交流,绷紧资金链死守工资价格不肯退让,工人们也在严密的组织下坚持不上工。从讨价还价的角度解释,就是雇主以他们的经营停滞为赌注,要求劳动力非至某种最低价格不买,劳动者则以其生命之耐饿为赌注要求非至某种供价不卖。[6]从影片的描述看,双方都压力巨大、损失惨重。不过细想起来,雇主的损失是经营收益,而劳动者失去的却是健康乃至生命和家庭,这种对赌本身对劳动者并不公平。
这种两败俱伤的僵局在持续了数周之后,双方都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工业区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愤怒和仇视开始充斥劳动者的心灵。此时,雇主开始秘密从爱尔兰雇佣替代工人进厂。替代工人的做法,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罢工的巨大威胁。爱尔兰工人的到来,意味着罢工中棉纺工人所有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所有希望都将化为泡影。得知消息的工人们不顾一切地冲击工厂,并有不理智者开始了暴力袭击,一场骚乱即将爆发。但影片的情节设计使得大规模暴力袭击得到了及时制止,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这种群体非理性的巨大破坏力。集体劳动争议一旦升级为暴力冲突,那么国家强制力的介入就不可避免。罢工也就由经济纠纷转变为刑事治安案件,将给双方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创伤,也给社会安定带来极大威胁。
虽是经过艺术创作的电影,但此中情节却反应了处理和预防劳动争议的一些重要特点:
1.替代工人等具有报复性的手段之使用务必十分慎重。此影片中工人虽忍受饥寒,但一直保持理性。而雇主秘密寻找替代劳动力进厂却触动了工人最敏感的神经,引发了暴力冲突。雇用替代劳动力对雇主来说表面看能解燃眉之急、增加谈判砝码,实际是埋下暴力袭击的隐患。工人之所以采用停工的方式来跟企业对抗,是对企业有信心,还想继续留在企业,而秘密招用替代劳动者无异于背叛与欺骗,对罢工解决可以说是火上浇油,稍有不慎就会两败俱伤,而替代劳动者自身也会面临很大心理压力甚至人身威胁。这种手段会很大程度地激化矛盾,总体看来,雇主往往得不偿失。这在影片中也有所交待,那些并不知情而进入工厂的爱尔兰工人得知自己为替代劳动后,充满恐惧,甚至引发了另外的争议。
2.雇主需要尊重并了解工人、公平对待工人。影片中的雇主方和工人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互不了解。集体冲突表面是工资增长,实质上更暗含着工人希望被理解和尊重的要求。产业工人的代表曾向工人大声疾呼“不要暴力!雇主认为我们都像牲畜一样,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有思想的人,我们不能在思想上输给他们”。虽然罢工失败了,但后来,由于女主角这一可信赖第三方的存在,工厂主和工人之间还是相互了解。电影中的男主角——那位傲慢冷静的工厂主,在看到了工人的家和工人的孩子,看见他们如何生活,了解了他们的命运后,改变了对工人的态度,开始接受并听取工人的意见。随后还设立了工人食堂,并与工人共进晚餐,这些都极大促进了双方的信任。以至于后来在其经营不利停产后,工人仍表态愿意继续为他效力,可以说实现了劳资关系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变。
这部影片,传承了一个一直以来为和平主义者所持有的“合作”式的价值观:工人和雇主的配合对于生产经营来说,正如人体的对称乃是身体上的各部分配合所造成的结果一样。每一方面都需要另一方面,资本没有劳动就无法生产,劳动没有资本亦然。相互协调才能造成愉快和良好秩序的结果,长期冲突必然会引起纠纷和暴乱。[7]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对于现在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资双方应真诚合作,劳动关系中切忌欺骗与暴力。任何群体行动都隐藏着暴力和混乱的风险,欺骗则往往是暴力的导火索。在资方态度强硬、无协商诚意的情况下,劳动者群体极易被微小的刺激所激怒而丧失理性,导致带有极大破坏性的暴力过激行为,比如围殴老板及家人致伤致死、砸烂工厂等,严重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而劳动者的维权也终会因国家公权力的介入而彻底失败,可以说两败俱伤。所以,劳资冲突中,资方务必应避免欺骗劳动者;而劳动者则应想尽办法避免暴力冲突。如果双方都能坦诚相待,公正诚实,保持理性,互相体谅,那么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劳动关系终将保持和平。
其次,沟通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缺乏沟通会使得劳资双方都是人这个看似谁都知道的浅白道理,长期被忽视。现今,劳资双方更是被庞大的流水线和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所阻隔。而实际上“将劳动与资本化至最简,其分别是拥有筋骨的人和拥有金钱的人——所谓人,他们有着同样的弱点与优点,同样的渴求与抱负,……如果管理者能够牢记住与他打交道的雇工是有血有肉的,是有着心灵和灵魂的人。同样的,如果员工也能够意识到管理者和投资者本身也都是人,这样的话,有多少的痛苦能够被避免”。[8]
而要想促进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了解,需要双方道德品格的提升,更需要良好沟通制度的构建。而无论是劳资协商还是集体谈判,都是这样的制度选择。常规情况下,沟通应由资方主动,资方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劳资协商会议等方式[9],使劳动者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公平对待,即使有抱怨和不满,也争取及时化解,以做到有效预防劳动争议。同样,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也应该作为长效机制持续发挥作用。集体协商不仅是处理争议的程序,更能发挥预防劳动争议的效果。总之,通过制度建设来促进劳资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对于现今中国劳动关系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1]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美].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80.
[2]King W.L.M,[M]Industry and Humanity:a study in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The Riverside Press Cambridge.1918.
[3]韦伯夫妇[英].陈建民译.英国工人运动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9、51、73.
[4]孙田秀春[日].林众可、盛沛东译.劳动法总论[M].上海:华通书局发行,1920:39-41.
[5]樊弘著,孙家红编.樊弘著作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10.
[6]同注释5。
[7]佩雷菲特[法].邱海婴译.信任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Rockefeller J.D.Jr.[M]The Colorado Industrial Plan.Rockefeller 1916:1.
[9]姚文胜,翟玉娟主编.劳资协商制——中国劳动关系改善的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9.
[责任编辑:鲁微]
本刊启事
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凡不同意入编的作者,请在投稿时声明。
本刊编辑部
2015年1月15日
To View Labor Relat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North&South”
LIU Xiaoqian,LIU Xiaodan
(1.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2.SinoCarbon Innovation&Investment Co.,Ltd,Beijing 100024,China)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caused great social changes.In the TV drama of“North&South”,through a love story and a collective labor dispute in the background of a cotton mill in the 19th century,people could find out hitherto unknown shock and challenges caused by industrial production to both sides of labor and capital.In the early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under imperfect labor law,guided by common interests,the both sides of labor and capital could achieve harmonious development,if employers value care,honest and justice,and if employees fulfill their duties and remain rational.
labor relations;labor disputes;textile workers
F246
A
1673-2375(2015)01-0023-04
2014-12-22
刘晓倩(1983—),女,河北承德人,硕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讲师,主要从事劳动关系研究;刘晓丹
(1989—),女,河北承德人,大学,就职于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影史和电影理论、劳动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