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亚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2015-01-29 14:15苏颂兴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运亚文化生活

■苏颂兴

(上海东亚研究所 台港澳青年研究室,上海200070)

两岸青年亚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苏颂兴

(上海东亚研究所 台港澳青年研究室,上海200070)

当今台湾青年以“小确幸”“小清新”“小萝莉”般生存状态所展现的青年亚文化,已经演变成与社会主流文化“和平共处”的新消费、新生活理念,其发展趋势指向了在自由竞争中的“生存发展”和“个人成功”。这不仅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向而行,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活力,而且这个从生活点子、生活观念到生活方式的“文化进程”,蕴藏着青年亚文化巨大的经济能量,我们应释放青年亚文化的活力助推两岸经济的新发展。在两岸和平发展进入深水区的时刻,两岸文化交流面临一些困难甚至困境,不妨顺其自然,把与两岸青年生活息息相关的亚文化交流做好,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新的机制,这并不意味着把中华文化及其传统的交流可以撇开,而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交流内容和形式。

两岸青年 亚文化交流 文化进程 产业发展

一、青年反“服贸协议”背后的文化现象

“太阳花学运”对两岸关系的冲击不言而喻:由反“服贸协议”、“黑箱操作”演变成了“反马”、“反中”。我们对岛内现实政治影响学运的研究要做,对“服贸”是否会影响岛内青年就业的分析也要做,但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台湾发生了核四工程、国光石化、大埔强拆、洪仲丘案等一个接一个的社会运动,在这些运动中都有青年的身影,甚至就是学生运动。台湾青年为弱势民众和自身生存发展发声,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参与诉求和社会参与意识。无疑,这是对“太阳花学运”做政治解读的依据。但当今世界许许多多的群众运动,哪怕是呼啸成众的集会、抗议或骚乱,相当多的参与者只是利益相关者、同情者、共鸣者或追随者(当然,起哄者、混水摸鱼者不在此列),有着鲜明的从众心理。看看那些在“太阳花学运”中整天守街头的学子们、孩子们,不都是在台湾媒体上常常被“声讨”的“草莓族”吗?他们热衷于玩手机、打电玩、上脸书、唱卡拉OK,怎么“洞见”了政府的“黑箱”操作?他们连服务贸易协议的内容都没明白,怎么就反对起来了?个中原因除岛内的政治生态外,还要从普通青年生存发展的现状中寻找答案。

在我看来,“太阳花学运”发生的内在动因是,台湾青年担心两岸“服贸协议”一旦签署会危及遍布岛内的中小企业的生存,进一步恶化积重难返的就业态势,扼杀他们这些年来已经形成的“小确幸”、“小清新”、“小萝莉”般的生存状态。一言以蔽之,他们是害怕改变那种过“小日子”的生活方式。在反“服贸协议”学运的背后,隐藏着台湾青年捍卫自身亚文化的强大气场,而强烈的政治参与只是学运动因的外在表现。诚如“太阳花学运”中就有媒体报道的那样,青年说他们要的是“可以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开咖啡厅、开个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拼就能变‘头家’创业天堂”[1]。“太阳花学运”过后,继续有来自台湾的调查报告显示,青年的未来职业首选“开咖啡店”、“开美容院”,更是反映了“小确幸”们要“坚守当下”,对物质能买到幸福不再执著的基本心态。诚如台湾作家张铁志不久前发表文章指出的那样,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民众,几乎都有一种越来越流行的“共识”,即台湾是个适合生活的地方,充满了巷弄小店、咖啡店、微文创……然而台湾并非从来如此,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2]。“台湾的年轻人并不是反对和大陆正常来往,但当局只是强调服贸协定对台湾经济成长的帮助时,他们显然不了解年轻人担心的是他们的多元生活方式和自由等价值会受到影响……他们担心庞大雄厚的大陆资本会让这些梦想消失。”[3]

二、当代青年亚文化与多元生活方式

“青年文化”的含义应该是“青年亲身参与创造的文化”,是有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正因为如此,学者往往会将“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两个概念同时使用。

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摇滚乐乃至性解放、吸毒品等都被贴上“青年亚文化”的标签,青年亚文化以其负面的反叛性、颠覆性和边缘性面目登上历史舞台。显然,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将这种青年亚文化视为“反文化”:“一些人把‘反文化’用作一种谤词,用它暗示缺乏教养、堕落、异端或叛逆。”[4]时至当代,学界对“反文化”和“青年亚文化”都有了新的认识。肯定了“反文化”的另一种属性,认为它“意味着希望和拯救,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或许就是最后的使人类走出灭绝之途的机会”[5]。正视了青年亚文化本身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大陆学者田杰教授在一个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主持人语中认为,青年亚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诸种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在人与技术、消费、日常生活、交往活动等领域里,显示出巨大的青春热情和生命能量,并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构成一种最活、最富想象力和最具创造力的集体行动或社会动员、社会运动要素。

以上述新认识观照今天台湾青年以“小确幸”、“小清新”、“小萝莉”般生存状态所展现的青年亚文化,已经演变成与社会主流文化“和平共处”的新消费、新生活理念,其发展趋势指向了在自由竞争中的“生存发展”和“个人成功”。当代青年亚文化不仅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向而行,而且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活力。因此,青年亚文化需要社会主流文化去包容和接纳,而不应被贬责或排斥。台湾“太阳花学运”展示了这样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青年亚文化里面有着他们对自创生活模式的共同向往,以及对情感方式和沟通形式的高度认同。

台湾青年成为“小确幸”、“小清新”、“小萝莉”之类多元生活方式和自由等价值的追捧者,决非偶然。这在一方面受到了海外青年亚文化发展潮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岛内也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是微小而确实幸福的意思。比如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来电者竟是自己想念的人;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或偶然在小摊便宜地买到了……它们是流淌在生活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一种有滋有味与浑然忘我。台湾经历了亚洲“四小龙”那个经济起飞的年代之后,许多青年也怀了自己的“小确幸”清单,父辈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满足了他们去追求安逸日子的梦想。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种以清新唯美、创作随意、独立流行的音乐类型,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之后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各种文化艺术领域。如今,世界范围内这种颇为小众的风格,已逐步演变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受到众多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追捧。“小清新”成了他们这个群体的文化消费和生活消费的标志,其形象总与帆布鞋、棉布长裙、单反、天空、咖啡、音乐、文字等关联。台湾“小清新”的出现与2000年前后台湾经济陷入“瓶颈”有关。民众在冷静思考“为赚钱失去了什么”时,年轻人则转而追求身边的小情调,只关注自己生活的天地,憧憬过安稳日子的意境,那种自然、朴实、清新的小资情调,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青春活力。

“小萝莉”的萝莉是洛丽塔的缩写——俄裔美国作家1955年所写小说《洛丽塔》中女主角的名字——在日本引申为一种衣着文化,作为妙龄女性或与其相关事物的代名词。萝莉风格的时装,类似古典的少女装,包括及膝裙、蕾丝边、丝带、长袜、厚底鞋和精巧的服饰等。萝莉气质的标志是青春的脸形、发型配上发育堪称成熟的体态,拥有介于“女孩”与“女人”的跨界魅力。如今台湾岛内吹起“萝莉风”,一些年龄在13-20岁的女生、女模、女白领成了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她们承受“超龄”压力,不惜冒着风险瘦身和整容,为了让“青春不留空白”。

显然,当今世界包括台湾青年那种过“小日子”所体现的亚文化,已不如当年的泰迪青年、摩登青年等那样离经叛道。何况,在高新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青年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支现实的力量,这给我们认识当代青年、理解富有多元意义的青年亚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两岸青年亚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

讨论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及其意义,随着青年亚文化的演变和“反哺文化”预言的逐步印证,已经没有了理论上的障碍。然而,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背景下,两岸青年亚文化能否交流,能否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种新机制,则需要我们共同进行研究和尝试。

第一,体现青年亚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开放的东西,不是特定的意识形态。拓展青年亚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作用,当然首先要认识青年与亚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间的互动程式,对青年亚文化特定意义和价值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日常生活”背后的“普遍原因”和广泛的“社会倾向”。青年亚文化意义以常识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反映——彰显与主流文化“相异”(并非破坏性对抗,即使颠覆也具建设性)的特点,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当代青年亚文化在本质上已是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坚守和创新。当然,它有时也欠成熟,但绝非意义虚假。因此,青年亚文化的意义作为表述系统,就像美国学者路易斯·奥尔休索(Louis Althusser)概括的那样:“首先是作为结构影响大多数人,而不通过他们的‘意识’。它们是被感知、被接受、被承受的文化客体,它们通过人们没有注意到的一种过程对人产生功能影响。”[6]通过能代表它们的有思想成分的表意为人们所拥有。

第二,两岸青年亚文化表现内容和方式有异同,宜取长补短,勿做习惯性价值评价。有种观点认为,台湾青年安于现状,不肯拓展自己的境界;大陆青年抱负远大,制订了个人的未来规划。但这种价值评价式的表述是误导舆论的,因为这不过是两岸青年励志的不同取向而已,是亚文化差异的体现。台湾年轻人之所以做此选择,是为了“要守在台湾,努力让台湾成为更有人情味的创业天堂”[7]。他们对创业的理解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追求自己更多的幸福感。所以青年亚文化有差异,但不分优劣。何况台湾青年也思考全球经济自由化命运、产业结构调整和程序正义权责失衡等,绝对不是过去一味“赚大钱”思维下所能这样做的。

其实大陆青年文化比台湾更多元,有竞争激烈的一面,也有过“小日子”、充满小资情调的一面。大陆也有众多被叫做“小确幸”、“小清新”、“小萝莉”的年轻人,五彩缤纷的多元生活状态,难说不是当代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将这种接双方“地气”的青年亚文化纳入两岸文化交流,会让包括青年在内的台湾民众改变对大陆的“文化影响”和“文化统战”所抱有的高度警戒心。

青年亚文化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创新首先会引起传媒的注意,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青年亚文化所追求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具有吸引人眼球的魅力可以变成畅销产品。这是一个由亚文化符号(衣服、音乐等)转化为批量生产的商品(衣服、音乐等)、一个“文化进程”带来的新的“产业发展”。青年亚文化展示了她更大的能量!正因为这样,有学者指向出,“媒体会以工具理性将文化作品变质为文化商品”[8]。

1976年,美国学者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精辟地阐述了这个文化-经济现象。他说,“青年生活方式从亚文化到时尚商品市场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进程’,而且是一个真正的网罗或者由各种新的商业和经济机构组成的基础结构。小规模的唱片店铺,录制公司,时装商店及一个或两个妇女的制造公司——这些是工匠资本主义的翻版”[9]。最终,它们被标准化了,转化为公共财产——产业。

如前所述,“太阳花学运”旨在捍卫台湾青年现有的生活方式,让世人再次把视线聚焦于青年亚文化,发现台湾以青年为主力军的文创、动漫、网络业,今天之所以如此发达,原来就是青年亚文化赋予的生命力。当年台湾的校园歌曲,荡漾着诗情绵绵的情调,从岛内流传到了大陆;校园歌曲音像作品的发行直接推动了音像产业的飞速发展,给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留下了青春的记忆。靓丽明星青春偶像,又掀起一波又一波哈韩、哈日潮流,每每从岛内波及大陆;那些生死离别的故事,直接让影视产业红火起来,至今热度不减。

如今,台湾青年追求的“小确幸”、“小清新”、“小萝莉”等多元生活方式和自由等价值,在从生活点子、生活观念到生活方式的“文化进程”中,同样蕴藏着青年亚文化巨大的经济能量。我们应释放青年亚文化的活力,助推两岸经济新的发展。以青年“小清新”亚文化为例:在摄影领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摄影来传递生活信息,他们将自己的摄影或者文章分享到各类网站上,似乎是一种心灵寄托的形式。随之应运而生的便是越来越多的“小清新”网站;在音乐领域,特点分明的、有着独立气质的音乐流行起来,歌曲内容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感悟、孤独寂寞的感受,等等。2005年以来“超女”、“快女”、“快男”等“小清新”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文学领域,“小清新”心中都深藏着某一个人,怀念的却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一段简单的相遇。使得那些弥漫淡淡哀伤、喜悦平和、愤世嫉俗、冷静的文艺作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畅销;在影视领域,《夏天协奏曲》是一部典型的台湾“小清新”电影。这类电影很小众,当然也是小成本,但还是能带来感动和温暖;在互联网领域,青年人追求另类设计,越来越多的“非主流”产品相继而生。这类设计成为普遍的设计观念,渐渐融入主流的产品大家庭。比如轻博客、瀑布流式、创意集市等。还有“涂鸦”、“快闪”、“匆匆微站”,等等,新老“小微”型青年亚文化,都能发展出巨大的商机。

在两岸和平发展进入深水区的时刻,两岸文化交流面临一些困难甚至困境,在笔者看来,与其为文化交流而进行文化交流,还不如顺其自然地把与两岸青年生活息息相关的亚文化交流做好,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新的机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中华文化及其传统的交流方式撇开,而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交流内容和形式。

[1]《从太阳花学运看台湾当代年轻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19/13/9063442_370283216.shtml

[2][3]张铁志:《台湾小清新如何成为愤怒的一代》,http://dajia.qq.com/blog/352140103058218

[4][5]弥尔顿·英格:《反文化:乱世的希望与危险》,高丙中 张 林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7、27-28页。

[6][9]迪克·赫布笛齐:《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义》,张儒林译,台北:骆驼出版社1997年版,第8、103页。

[7]廖信忠:《“小清新”时代的台湾年轻人在想什么》,http://culture.ifeng.com/insight/special/taiwan

[8]郑泰承:《科技、理性与自由》,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9页。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5-01-15

苏颂兴,上海东亚研究所台港澳青年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

猜你喜欢
学运亚文化生活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生活感悟
把脉“腐败亚文化”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太阳花”周年,台严阵以待
浅谈安源工运与萍乡早期学运
陈为廷搞学运交到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