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琰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与古代的贤人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因此要进行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
一、汉语的语言基础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依据首先是诗歌语言,要弄懂古典诗歌的语言,首先就要了解中国语言的特点。
汉字和由它组成的词语是构成诗句的材料,中国的文字是表意的文字,不同于外国表音的拼音文字,所以有着独有的规律与特征,也包含了更多的意蕴内涵。如:“父”,由四个笔画组成,是单音节,它原本的形态是一只手举着杖子的形象,蕴涵着力量、担当等信息,是一个成年男子为家庭、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写照。看到“父”字,一个为家庭尽责、为社会尽职的长者形象就会呈现在眼前,甚至一个父亲的身影也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丰富的信息只有汉字才能承载和表达出来。
再如“一石二鸟”和“一箭双雕”这两个词语意义相同,但“一箭双雕”要比“一石二鸟”有更强的表现力。试想一支利箭由强弓射出,它所体现出来的力量远非投掷一块石头所能比拟的,它表现出来的在空间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美感也要更为突出与强烈。而这些只有用直观、形象的汉语言文字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传统的文化思想基础
古代诗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滋养的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与中国式智慧是他们诗歌生命的重要内核, 所以我们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必须结合古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 ,要重情感、重体悟。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首诗从字面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然而将它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我们就能知道,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要表达的内容不是这样的浅、直,而蕴涵着内心的志趣变化。诗的第一句“鸡黍”化用了《论语·微子》荷蓧丈人典。第五句“开轩”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语点。第六句“桑麻”用陶渊明《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语意。末两句又用陶渊明在重阳节出宅把菊、酌酒醉归典故,从而揭示这首诗在叙事、抒情中还有述志之意,写出了孟浩然原来想学孔子“为了行义而谋仕”,后来又像阮籍那样“从现实政治中有所觉悟”,最后“追慕陶渊明的意向”,“有意要归耕田园”。这一层自述在诗句中蕴藏较深,如果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就很难体会出来。
三、文化艺术基础
诗就是有声的画,而画就是无声的诗,诗画一体是诗人在艺术美学上的一种追求。而诗歌和音乐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是从同一个母体中分离出来的,诗歌与音乐互通是必然的。同时,中国古典诗歌还是独特的语言艺术,有着自身的理论、技巧,鉴赏古典诗歌必然离不开古典诗歌艺术的基础知识,需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性质、类别和特点、诗歌体式、基本创作手法等知识做些基本的了解。所以,在鉴赏古典诗歌时,文化艺术的基础越扎实、艺术修养越全面,对诗歌的鉴赏就会越透彻。
四、审美心理基础
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鉴赏者需要了解几种特殊的审美心理,去奠定一定的审美心理基础。
1.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当人们感知了诗歌具体的内容之后,由于受到了诗歌的启示,而随着诗的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的关联性思维活动。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诗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联想之上。因此鉴赏诗歌,也应当放开想象,由此及彼,由左及右,由上及下,由表及里,这样才能真正欣赏诗歌的意趣。
鉴赏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诗歌创作是诗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表现出来,那么诗歌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诗歌的内容——语言、声音、色彩、线条、情感体验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并且在同诗人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2.想象
中国的古典诗歌,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而意象之间的关系不很确定,有时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这两个意象中间有没有关联?它们直接地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关系呢?又要表达什么内容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交代。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这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恰如其分。诗人只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如何,这需要鉴赏者自己去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艺术的滋养。
3.情感
在审美经验中主要涉及两种情感,一是知觉情感,是人在生命活动中伴随着知觉活动直接产生、拥有的真情实感,它是真实的、客观的;二是审美情感,它是由组成审美经验的诸要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时而产生的审美愉悦。
在古典诗歌中,诗歌作品的情感表现究竟是知觉情感还是审美情感?究竟表现了谁的情感?是诗人自身的?是他人的?是个人独有的,还是大众普遍的?亦或是综合的?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的情感是全部投放,还是仅参与其中?这只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不管如何,情感因素在古典诗歌的鉴赏中都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
4.理解
理解是在理智的控制下进行的一种主动的精神反应,同时理解也是一种艺术的把握,是一种渗透着情感、意志的高级心理活动,是指向对于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等内容的理解。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这是一首富于艺术想象的诗。而杨慎在《升庵诗话》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我看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都不会同意杨慎这段话。“千里”本是想象夸张之词。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既不切诗题,也失去了诗意。
诗歌蕴含着太多的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高屋建瓴,厚积薄发,穿越时光的隧道,与智者对话,与心灵对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