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刚
台湾游之后,有人感叹“如果问我去台湾最想去哪里,我想去花莲”,这里被看作是台湾最纯净、淳朴的地方。2011年台湾著名导演魏德圣的史诗电影《赛德克巴莱》上映,影片展现了台湾原住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电影的名字会让对台湾原住民情况不熟悉的观众产生疑问,赛德克是台湾的原住民族群中的一个,电影名字用汉语表达就是“真正的赛德克男人”。游客最想去的花莲县是台湾原住民高度密集聚居的地区,赛德克族的一部分和其它民族在这里居住,人口占花莲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花莲县在地理形状上呈现长条状,形状像一只卧蚕,西边是高耸的台湾中央山脉,东临太平洋。对于都市人来说花莲是给人带来陌生和美丽印象的后山,追溯起它的发展历史,早从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就遗留下如富世遗址、扫叭石柱等人类生活的痕迹。航海技术发展后,原住民陆续踏来到这片净土,早期的阿美族在今天的东昌村登陆,带来他们特有的部落文化、神灵信仰,揭开了花莲悠久历史的序幕。
中央山脉蕴藏丰富的林业及矿物资源,自古便吸引许多民族前来开拓。17世纪西班牙人与荷兰人都曾到过花莲寻找金矿,原住民早先在奇莱平原上生活,后有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各地的汉人移居此地拓垦。各个民族争相在花莲创造历史,使花莲自古以来就拥有汉语、原住民母语和西班牙语音译数种名称,代表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孕育出丰富多元的本地文化。花莲县地处高山与大海之间,是台湾岛内第二大狭长的县,县内自然景观壮丽,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有太鲁阁“国家”公园、花东纵谷和东海岸。
壮丽的自然景观
太鲁阁“国家”公园是台湾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台湾第一条东西横贯公路通过这里,被称为中横公路系统。公园的特色是峡谷和断崖,几近垂直的大理岩峡谷闻名于世,立雾溪是公园内最主要的水系。公园内的高山保留了许多冰河时期的孓遗生物,如山椒鱼等。
太鲁阁特殊的地势孕育了许多能适应石灰岩地形且耐旱的稀有植物,它们的生命力都极强。如东北高峰清水山上的清水圆柏、清水金丝桃,使清水山成为植物爱好者所向往的圣山之一。常见的青枫、无患子、九芎等树则会随着季节更迭变成苍红,使秋冬的太鲁阁更添一分迷人色彩。峡谷地区可发现台湾猕猴、长鬃山羊、大赤鼯鼠、赤腹松鼠等哺乳类动物的踪迹,绿绣眼、小雨燕、头乌线等鸟类也不时飞越山谷间。砂卡当溪谷是观察溪流生态系最佳的场所,拥有河海回游性的物种,如鲈鳗、台湾绒毛蟹等丰富物种。
花东纵谷位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因处在台湾岛的东部也被称为东台纵谷。它西有中央山脉,东邻海岸山脉,谷地与山脉高度相差高达两千多米。这里水系密布,有花莲溪、木瓜溪、寿丰溪、万里溪、光复溪、马太鞍溪、秀姑峦溪、新武吕溪、卑南溪等。因为板块的碰撞,谷内形成不少断层,加上三大水系的支流均发源于中央山脉的东侧,由于地势陡降、山高水急、溪流从高山到谷地垂直距离虽只有短短几公里,落差却很大,许多溪流因此常见到赏心悦目的溪流景观,如位于富里的罗山瀑布及凤林的凤凰瀑布等。花东纵谷的另一大特色是生态系统丰富,在这里可以看到高山溪流、森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草原、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灌木林、河流、河口等多种生态系。
花东纵谷沿台九线而行,贯通花莲、台东两县的精华地带,长达158公里的绿色走廊是一片绿意和绵延的秀丽山脉,沿路还有东部干线铁路相随,油菜花盛开时景色令人赞叹。谷内除了田园景观富于变化外,遍地的果园、茶园、稻田、牧场等景点不断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纵谷在山脉与河流的交织下,雕刻出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花东纵谷为原住民的主要聚集区,孕育了台湾14大原住民族群中的5个原住民族群: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太鲁阁族及卑南族。原住民文化更是纵谷区内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珍贵遗产。这些世代在此生活的的原住民,运用与大自然共存的智慧与其他先后来此的族群一起,共同丰富了纵谷的人文情怀。
花东海岸也是花莲县有名的自然景区,这里因地质及水分组成与陆地不同,植物以水生藻类为主,奚卜兰岛的荆棘林是独一无二的生态景观。海岸沿线各种地形的生态系栖息了相手蟹、格雷陆方蟹、砂蟹、阳燧足、紫霞芋螺、白法螺等具备独特生存本领的生物,以对抗海浪拍打的不利环境。石梯坪的珊瑚礁植群是珍贵的自然资产,有黑管星珊瑚等七种珊瑚及海胆分布。外海有鲸鲛、海豚等海洋生物,赏鲸更是到花莲一定要去的生态之旅。
古朴的原住民文化
东部台湾开发较晚,所以保留了丰富的原住民文化,由阿美族、噶玛兰族、撒奇莱雅族、布农族、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等6族编织出属于花莲的文化风貌。
阿美族分布于花东纵谷和东海岸平原,目前约有五万多人,是台湾原住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阿美族是母系社会,女性在亲族中地位优越,男子则参与部落组织。农田工作大部分由妇女担任,捕鱼和打猎是男性的专长。他们日常生活简朴,但鲜艳的丰年祭、阿美族礼服及实用的藤编、陶器等是阿美族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阿美族能歌善舞,无论在工作还是休憩时,都会有音乐和舞蹈伴随。最为盛大的莫过于每年夏季举行的丰年祭,这是为了欢庆小米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而举行的祭典。丰年祭上,阿美族人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携手共舞,仪式中充满了祈福和感恩,并强调慎终追远、团结和谐的伦理观念。
太鲁阁族被称为“逐林的神射手”,族中男性都是山中的勇士,女性则以巧手善织而著称。太鲁阁族的祖先最初居住于南投县仁爱乡,属赛德克亚族之一,族人自称为Truku(太鲁阁)。太鲁阁族为父系社会,以农业为主,妇女多善织布,以精湛繁复的编织技术闻名。纹面、猎首(族中称为出草)是过去太鲁阁族的独特习俗,纹面对族中男子而言代表着具备勇士与英雄的精神,女子纹面则代表擅织及美德,纹面是女子论及婚嫁的必备条件。太鲁阁的传说中,只有纹面的族人死后才能通过祖灵桥到灵界。太鲁阁族崇敬祖灵,传统仪式有“播种祭”、“收获祭”、“猎首祭”等。“感恩祭”则是由今天的太鲁阁族人共同举办。各类祭典仪式有助于促进族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让太鲁阁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撒奇莱雅族原本分布在奇莱平原上,范围相当于现在的花莲市区,花莲的旧称就是“奇莱”,是阿美族称其为“Sakiraya”撷取kiray的发音而来。撒奇莱雅族在1878年因加礼宛事件,为避祸而隐匿于阿美族部落生活,直到2004年的正名运动才独立出现。撒奇莱雅族同时具备渔业及狩猎等经济产业,小米和旱稻是他们最重要的作物。近代因很早接触噶玛兰族人并向他们学习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种植历史也很久远。“长者饲饭”的祝福典礼是撒奇莱雅族特有的年龄阶级祭仪,每四年年龄阶级必种一圈的刺竹围篱,也是撒奇莱雅族的部落特色之一。
噶玛兰族是天生的巧织手,以特殊的香蕉织布而闻名。噶玛兰族是母系社会,巫师均为女性,部族首领以推举的方式产生。族人把刺桐花开的时节视为新年的开始,其特有的文化“香蕉织布”利用香蕉树的植物纤维搭配特殊的编织方式,是非常珍贵的技术。噶玛兰族的庆典中瘟祭(kisaiiz)最具特色,是传统治病及女性入巫的祭仪;海祭是为了感谢大海的赐与和上苍的庇佑所举办的。他们的特殊祭典还包括新年祭祖(palilin)、入仓祭等。
布农族被称为“山中的音乐家”,他们是典型高山原住民,独特的八部合音已经享誉国际。布农族是父系氏族制度,家族是氏族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有共同的猎场,族人共同食用猎取的肉品,共守丧忌,共负法律责任。每年11至12月间,布农族人会举行小米播种祭,一起合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来向天神祈祷。这种独特的合唱方式,即是闻名国际的“八部合音”,深受民族音乐界的重视。打耳祭是布农族另一个盛大的岁时祭典。他们以隆重的仪式,祈求天神赐予狩猎能力和一年的丰收,射耳朵是祭祀里一项重要的活动,族人会将鹿耳挂在祭场树枝上,全族男子全部要参加射击,借此教授幼年男孩射击技能。
最后要说到的赛德克族,他们被称为“彩虹桥的勇士”。赛德克族妇女织布以苎麻为原料,运用植物染色,服装以红色为主。赛德克族由Seediq Tgdaya(德克达雅)、Sediq Toda(都达)、Sejiq Truku(德路固)等三个语群组成,传说赛德克族发源于中央山脉牡丹岩,现在主要分布在花莲县秀林乡、卓溪乡及万荣乡一带。他们的“纹面文化”与太鲁阁族相似,是赛德克族人成年与族群认同的标记。赛德克人坚信祖灵桥传说,“人的身体会死,但是灵魂会永远存在,死后还要到祖灵(Utux Rudan)那里永远生活在一起。”
赛德克人非常尊崇彩虹,他们认为彩虹是神的东西,不能用手直指,否则手指会断。据闻赛德克族人死后,灵魂在通往灵界时会经过一座彩虹桥,桥上有祖灵固守,他会检查每个灵魂是否具有通过彩虹桥的资格。这种资格是女人必须会织布,男人必须会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