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技术的运动力学原理与训练实践研究

2015-01-29 01:01:28黄英杰四川音乐学院610500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舞姿古典舞重力

黄英杰 (四川音乐学院 610500)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系统中,跳跃技术技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的舞蹈舞姿跳集聚浓郁的中国古典舞风格,无论是空中舞姿形态的“拧、倾、圆、曲”,还是动势的“闪、展、腾、挪”无不体现出在中国古典舞风格统领下的跳跃技术的特点。有效地突出技术训练的人体运动科学性和赋予舞蹈化、民族化的技术语言性,有机的与课堂训练结合,突出技术技巧与各关节、肌肉群的相互作用,以及气息在技巧动作中的生理反应、变化等,其研究本身就是训练价值的体现,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跳跃教材形式的划分、梳理,从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大跳技术技巧所呈现的特点进行研究,完成中国古典舞中技术技巧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惯性力等在基本功课堂的实践与应用,以及在浓郁的古典舞风格统领下的跳跃技术与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结合运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有的放矢的应用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中,分析跳跃动作过程中推地、起跳、腾空、落地、连接等环节特点。

(二)从舞蹈规律出发,注重把握跳跃过程中“闪、展、腾、挪”的动势展现与运动力学对“力”的运用相结合。以及在“拧、倾、圆、曲”形态要求下跳跃技术技巧在用力方法上的特殊表现。

(三)通过对原理性的认识,将理论与训练实践相结合,从中探索出规律,形成方法运用于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角度

(一)研究的方法。本研究课题,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观摩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比较法、方法进行研究。具体为:选择教学班级,划分3个单元,按要求在规定的单元中进行分类训练;将训练适应、训练负荷与训练恢复理论运用到不同训练阶段中,并分析比较,讨论实施效果。

(二)研究的角度。1.通过结合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从人体运动科学理论中提炼出符合人才所需的训练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2.风格特点浓郁的舞蹈训练中去探寻跳跃技能训练,需进一步清晰运动力学与跳跃训练间的关系。

四、课题研究原理分析

(一)内力肌肉分析。跳跃是全身肌肉协调工作的完美结果。舞蹈训练时,核心是认识肌肉的主被动关系,特别是特定舞姿跳时,起支持或固定作用的肌肉群。

1.小跳类训练,如擦地小跳,掖腿小跳,射燕小跳等动作中,人体的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为主要发力肌肉群。它是脚踝、脚掌、脚趾快速推地的“根源”,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主动肌群,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小跳的灵活,敏捷的性质呢?课题组认为,当绷脚离地瞬间停顿,以及落地刹那间的快速反推地面,是练好连续小跳的难点。

2.中跳类训练,如大射燕,劈腿跳,双飞燕等舞姿性练习,大腿的股四头肌,小腿的三头肌是主动肌群。其一,柔韧,快速的深蹲,以及不同节奏,速度变化的蹲练习,是有效拉长股四头肌和三头肌,增强肌肉控制力,获得稳定的重心的根本方法。其二,中跳训练时,促使跟腱快速的拉长,充分带动脚、膝快速推地,以及推动的瞬间迅速摆动双腿形成舞姿,达到空中舞姿的舒展,是中跳类训练的共性。

3.腰腹肌群控制力的重要性。腰腹收紧,后背挺拔犹如两块夹板固定下肢,减少骨盆的晃动,将有助于跳跃获得更强的腾空感。原理一,稳定骨盆,髋关节的起点获得良好的固定,为下肢肌肉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跳跃更有“轻”“飘”之感。其次,跳跃技术技巧中,腹背肌群的快速收缩和强有力的控制能帮助腿部舞姿造型更完美。

(二)外力作用下的跳跃训练。身体在运动中作用于客观环境而产生的力,如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惯性力等统称外力。

1.蹲起跳时,上身重力通过下蹲,压在全脚掌上,以踝关节做为支撑点,通过支撑点把重力作用于地板上,在以反作用力的形式,快速用力推地,获得最大限度地腾空。重力的方向是重点,如身体或前或后,或左或右都会影响重力的方向。科学证明,人体重力对支撑面的作用角度90度,形成原地跳跃。反之,小于90度或大于90度,便形成流动性跳跃。

2.落地蹲时,科学证明腾空越高,向下的作用力就越大,在连续的跳跃中借下蹲的力,进行再一次的快速反弹可以起到节省力量的作用。如连续双飞燕,燕式跳,变身跳等动作。这种技法的掌握,有利于古典舞技术技巧“二次发力”的特点,为高超技艺奠定基础。

3.跳跃结束时,如流动性大跳,需要对人体下落时的重力和惯性力进行控制,良好的支撑面是重点。因此,需要脚跟扎实踩于地面并外开,以及努力寻找上下拉扯肌肉时的对抗感。这种对抗力量的运用,即能拉长腿部肌肉,强化腿部肌肉力量的增长,又能提高良好的控制力。其次,重心和支撑面的“垂直感”是保证跳跃作用力和落地重心稳定的基础,训练中,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练习。

(三)增强弹跳力原因分析

1.推地起跳是通过踝关节动作来强化训练。因此,连续的立压脚后跟,勾绷脚以及连续半脚尖练习,有利于拉长跟腱,增强力量。另一方面,人体重力落于脚掌,有利于起跳时的反作用力。当然,需注意的是,动作过程中,应强调动作的规范性,特别是连续动作半脚尖练习,一定是人体重心完全位于脚掌,反之,消弱脚踝力量。

2.腿的速度和幅度,通过快速连续的踢搬腿强化训练目的。在踢腿的过程中要强调“点”上的爆发,借惯力来踢腿,当腿达到极限的刹那间,迅速反弹回落,这样既能体现“点”的力度又能加快腿的速度。长期练习,在跳跃技术时,才能展现“快速凝聚”“闪、展、腾、挪”的特点。

3.腹、背、腰肌群的力量,除基本动作训练外,需加强大幅度舞姿的练习,如踹燕、探海、踢搬腿等。另外,还可以加强一些辅助性的训练,如两头起,俯卧撑,腹背肌,甩腰,跳梯凳等。

(四)中国古典舞中跳跃技术技巧要点分析

1.经课题组研究主要划分四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指跳跃之前“蹲”的准确,“韧性的蹲,外开的蹲”是学生把握的难点,特别是悟化到肢体表现中,往往差强人意。另一方面,流动性的跳跃技术技巧。如劈腿跳,当蹉步和地面的反作用力处于最佳契合状态时,身体才能更快、更高的呈现在空中。因此,注意两点,一是克服起跳中的停顿,过程要连贯。二是,强调肌肉退让性收缩能力,防止蹉步关节过分弯曲。以各肌肉群获得最佳负荷,满足动作最佳表现需要为目的。

2.起跳阶段,取决于原地或上步起跳时,地面相互作用的力学结果,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蹲深的合理性,肌肉蹬伸的拉力才是最佳,跳跃才会更高更快,反之亦然。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重心变化,如劈腿跳,当空中舞姿形成前后摆动“一”时,重心一定达到最高点,并伴随重心产生较大位移,实现空中舞姿的舒展。然而,落地缓冲阶段需要通过屈膝,蹲以及手部与躯干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身体轻盈、干净利落的落地,同时它对下个动作的连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运动学原理与实践训练结合分析

1.衡量跳跃类技术的标准,经课题组研究主要表现“高”和“轻”。因此,训练指向应集中在以上两点展开。一方面提高腿部力量,灵活性,敏捷性训练,另一方面增强腰部,腹部的控制力,手臂运用以及整个身体的协调,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如果对腿部力量训练不足,腰背的运动能力将下降,不能产生充实的动力。

2.重视辅助动作的练习。如“赞步”的辅助动作,“上步、立身,前换前,领手”做不好,“赞步”也就不能很好完成。辅助动作要注意以下三点:准确掌握上步蹬地,前换前时间,即速度快;注意动作起、行、止的路线;协调地处理步伐,手臂,蹬地的节奏。对主体动作和辅助动作采取平均分配的方法,将影响跳跃的质量。

3.加强空中的控制力,即腾空后,舞姿“停顿”的感觉。因此,需要学生反复体验“丹田之气”,气息节奏的熟练掌握,是腾空高度的基础,如用气不当,将难以表现空中完美的造型。

4.加强跳跃的耐力训练。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进度适当递增难度,强度,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当然,人体运动的力量和耐力是有限度的,动作量要适度,否则超越了身体的极限,将引起不好的效果。这方面的训练,建议制定阶梯性训练计划,逐步实现要求。

以上四点是解决跳跃高度的根本环节,那么“轻”又如何体现呢?我们将提供两个方法以供借鉴:一是由提气向摒气的转化,当起跳瞬间,学生应顺劲提气。目的是为了腾起升高,轻巧平稳,然而空中形成舞姿时,需要瞬间摒气。因此,跳跃起时呼吸要深长有力,节奏准确。二是跳跃从最高点下落时,特别是在临落地之前,吸气的停顿更为重要,脚落地之前如果泄了气,稍不注意,便容易崴脚,此时,应缓慢,有控制的吐气。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跳跃中的自我控制,要有强烈的动作意识。对每个动作的点和面、型与线都应养成很灵敏的感觉。只有当自己的感觉与动作协调相呼应,才会出现高度的控制力。反复的实践证明,只有找到自如的控制,才能对动作有所控制,有了自如的控制,才可以说是找到了提高轻、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克服人身自身重力的影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能用自己的力量把体重的压力控制住,再把握好适时,适量的动作,才会有创造轻巧的可能和条件。这一点在现实中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学生刻苦的训练才能达到。

五、结论

通过将运动学,训练学等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舞跳跃训练中,加深了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跳跃理论的认识,优化了中国古典舞跳跃教学中的训练方式。不过作为舞蹈教学而言,不可孤立的看待跳跃技术的提高,而应站在整体教学观的角度,去研究,思索舞蹈训练的科学性,其中包含动作搭配,训练时长,协调,能力增长等,最终才能达到训练全方面的合理性。

[1]杨欧.《舞蹈训练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3).

[2]杨欧.《舞蹈技术性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舞姿古典舞重力
疯狂过山车——重力是什么
科学大众(2022年23期)2023-01-30 07:04:16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21年30期)2021-11-14 19:56:08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16
仰斜式重力挡土墙稳定计算复核
舞姿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4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0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北方音乐(2017年22期)2017-01-30 21:32:08
一张纸的承重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