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索

2015-01-29 01:01王龚雪河南工业技师学院4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设置舞蹈

王龚雪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 450000)

一、课程体系搭建方面

(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是为了培养从事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教育、编导的高级人才。然而课程设置与专业划分产生了偏离。首先,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体现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雷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及方法也基本一致。很难想象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如何教授他们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种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只能使得舞蹈教育走向下滑。其次,总体课程设置繁杂缺乏重点。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以全面为原则,忽略了专业特色。一些院校课程臃肿繁多,既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也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压力。由于对专业的片面理解,造成许多课程成了摆设。

(二)实践课程的缺失

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重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安排大多以灌授知识为主,基本上处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习什么的填鸭式学习状态。在知识结构的搭建上,每门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纵向联接,而仅仅是不同训练版块拼接,学生对每学年不同的课程设置所产生的意义也不了解。课程的设置可以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让学生大量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将重点放在打基础阶段。大学三年级以及四年级的学生应以实践课程为主,让学生充分反馈所学习到的知识,老师给予指导。实践课程的设置要强调专业的特殊性,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相互衔接。比如说表演专业的学生加大表演以及剧目排练的课程,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大教学法以及学生自我教学、教师指导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加强学生对学院自身优势学科的熏陶,让学生们感受到宽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专”为特色,以“宽”为基础。

二、教材方面

(一)教材发展过于缓慢

目前,一般的专业舞蹈院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设置大多采用了研究比较成熟的汉、藏、蒙、维、朝、傣等民族的单元组合课,并增加苗、彝、佤等民族舞蹈的选修课作为其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那些以培养“民族舞蹈艺术家”和传承民族文化为职责的、具备了能够丰富更多民族民间舞种能力的专业舞蹈学院来说,应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新的教材。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都已经行动起来,努力建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发展就显的尤为缓慢,远远的跟不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探讨如何纳入更多民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其教学体系以及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对于教学体系建构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应值得关注。

(二)教材的不完善

首先,语言系属不完善。“语言系属”的分类方法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分类法。这种方法可以尝试性的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设置的参考。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语言六十一种,按语系归属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其下又可分为各语族和语支。单从包含民族最多的汉藏语系而言,进入到教材实践中的大多也不过只有四个民族:藏族,傣族,汉族和苗族。对于其语系中其他一些具有鲜明风格及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以这四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代表整个汉藏语系丰富的舞蹈文化实为不妥。然而,在众多的民族中如何挖掘出符合进入专业舞蹈学院课堂的舞蹈素材,我认为再细化到语族上是一个方法。藏缅语族是汉藏语系中的一个族别,在汉藏语系中所包容的民族最多,共有十七个。但真正进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只有藏族以及地方的艺术专家们经长期实践总结的彝族、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等民间舞蹈教材。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短短的中专以及本科阶段学会上万种民族民间舞蹈,但仅仅以几个民族的舞蹈来涵盖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也较为不妥,对于人口众多,且风格鲜明的土家族与羌族的民间舞蹈关注的较少。如果对这两个民族的舞蹈加以整理,提炼使之进入课堂,进一步总结出藏缅语族舞蹈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使之形成系统的藏缅语族舞蹈文化格局,对于完善藏缅语族深层的文化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因素。其次,风格的把握不够明晰。专业舞蹈学院教材的提炼一般遵循“风格性”“系统性”“训练性”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加工等手段使素材转化为教材进入课堂。综观现已成熟的教材无不符合这样的条件,任何一种民族民间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系统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风格性”和“系统性”是每一个民族舞蹈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我看来,这样的“风格性”是针对一些风格差异较大的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从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较为接近的民族来看,这样的风格差异在课堂中就体现的不很明显,比如许多业内人士称苗族舞蹈与土家族舞蹈是“土苗不分家”,我们的这种看法是否混淆了这两个民族的舞蹈个性,在舞蹈形态上这两个民族究竟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土家、苗、汉等民族错居杂处,各民族间文化的转化与融合在民间舞蹈中是否造成影响,在教材中如何把握这种细微的差别。通过不同各民族舞蹈的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能更好的训练身体各个部分的能力,使身体灵活自如,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与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比较,找到其共同点及各自的差异。

三、保护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学思想与教学目的的有效载体。专业舞蹈学院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明确,教学目标始终以教授文化作为其职责。但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他们只是看到了问题的出现,只是强烈呼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民族民间舞蹈,并没有有效的具体行动。在我国,还没有像韩国国立国乐院那样有指定的对传统的舞蹈形态进行保护的机构,也没有专门指定的无形文化财产保有者。因此,需要教师必须能一心二用、做到一师二艺,一方面使收集来的原生态资料不走样保持原貌,另一方面在其基础上提炼元素及动律特征,使其成为教材。在这个广泛搜寻、整理素材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起到了对传统舞蹈文化的人为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这样一个集“教、研、编”职责于一身的舞蹈学院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担当起以保护文化的使命。

四、结语

不可否认经过了长时期艰苦的探索索,我们的舞蹈教育事业已经开拓出一条道路。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教育事业而言我们也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族民间舞蹈正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文化环境,如何拯救这一局面是舞蹈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民间舞蹈献出力量。

[1]丛帅帅.《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2014(4).

[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设置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栏目设置一览表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